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寺遗址出土了磨光黑陶、玉器、夯土城墙及观象台,稻粟混作农业发达,与焦家遗址文化要素高度吻合,故D项正确。周口店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以北京猿人化石和打制石器为主,无农业及陶器,故排除A项:红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以玉龙、祭坛和筒形器闻名,农业以栗为主,未见夯土城址,故排除B项;三星堆遗址处于青铜时代,以青铜神树、纵目面具和独特祭祀体系著称,陶器风格迥异,农业以水稻为主,但无夯土城址与黑陶传统,故排除C项。2.A考查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指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北齐承袭汉族传统,北周融合胡汉,这些均体现出文化认同在民族交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完全消弭”表述过于绝对,民族文化差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长期存在,故排除B项:北齐高氏承袭汉族政治制度与文化生活传统,说明汉族文化仍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主导性,故排除C项:北周宇文氏创建府兵制,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创新,并非“停滞不前”,故排除D项。3B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改制后,宰相通过五房直接参与行政机要,打破了唐初“中书决策一门下审核一尚书执行”的分权模式,决策与行政权力趋于合一,故B项正确。尚书省本为执行机构,材料未提及其职能弱化,反而体现了宰相介入执行环节,故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C项:门下省的封驳权在材料中未被强调,且政事堂迁至中书省后,门下省地位相对下降,故排除D项。4.C考查唐宋时期的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可知,从唐代转运使负责物资运输调配,安史之乱后刘晏主持财政工作,并借鉴平准法,利用常平仓等手段,逦过掌握物资和物价的高低变化进行商业运作,获取利润来支持军队开支,再到宋代“发运司”根据价格和距离进行物资蓄买、各路州军对粮草的调配等,反映出唐宋时期的均输政策逐渐从单一的物资运输转向综合经济调控。这一变化表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更加精细化、系统化,调控能力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围绕“均输”政策,重点在于物资运输和调配,未直接体现“商业贸易规模日益扩大”的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虽涉及江淮物资运输,但材料聚焦政策演变,与经济重心转移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均输”政策下对物资的调配管理,并非强调交通运输网铬本身的完善,故排除D项。5.B考查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政治权力应服务于“天下万民”。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君权神授”的桎楷,将民本思想提升至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属于典型的“新解”,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核心方法论,非明消时期新解,故排除A项:李贽主张强调世俗生活,更多聚焦伦理层面,未触及政治体制的根本问题,故排除C项:“存天理,灭人欲”为程朱埋学传统教条,与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相悖,故排除D项。6.A考查鸦片战争。材料中英国以维护自由贸易为由发动军事冲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废除公行垄断、确立协定关税等,本质上是英国扩张市场的需求,故A项正确。中英贸易冲突只是表象,不是本质,故排除B项;清廷闭关自守不是英国发动军事冲突的根本原因,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鸦片走私,且鸦片走私引发的争端也不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故排除D项。7.C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材料可知,从1895一1899年《时务报》关于“主权”“利权”文章数量激增,且内容从简单表达战败之痛,发展到提出“路权即主权”、废除治外法权等具体主张,还强调国民责任,这充分体现了社会舆论对主权观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路方式的确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但材料重点在于《时务报》对“主权“利权”议题文章数量和内容的变化,未涉及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与该变化的联系,故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主要宣传内容的转向,并未强调维新派舆论宣传策略是否统一,故【高二摸底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K高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东焦家遗址第一期出土了磨光黑陶、白陶鬶及玉钺,第二期发现了夯土城墙和大型墓葬,两期均发现了稻粟农业遗存及卜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A.周口店遗址B.红山遗址C.三星堆遗址D.陶寺遗址2.著名学者陈寅恪指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北齐高氏虽为鲜卑化之汉人,然其政治制度及文化生活,多承袭北魏太和以来汉族之传统;北周宇文氏以关中为本位,创建府兵制,融合胡汉,形成‘关中本位政策’。”据此可知,北朝时期A.文化认同推动民族交融B.胡汉文化的差异完全消弭C.汉族文化丧失了主导性D.政治制度的创新停滞不前3.唐初,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合议之处;高宗时移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掌庶务,宰相自此兼理行政机要。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唐朝A.弱化了尚书省的执行职能B.决策与行政权力趋于合一C.君主专制达到了历史顶峰D.强化了门下省的封驳权力4,下表是唐宋时期“均输”(古代一种调节物资运输和贸易的政策)的演变历程。这反映出唐宋时期内容出处诸道所输赋,皆易以土贡杂物,置十道转运使领之。其初,河、汴之间,用斗舰运江淮租米,自《新唐书·食货志》淮阴溯流至寿春,又以小斛运至颍口,乃陆运抵河阴刘晏因平准法,幹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赀,以佐军兴。虽拿兵数十年,敛不《新唐书·食货志》及民而用度足诏发运司置官,以所掌线物,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宋史·食货志》以待上令诸路州军岁籴上供热草,转运司计纲数,以本路所收物吊,就便变转,或博籴斛斗,赴场送纳《宋会要辑稿·食货》【高二摸底联考·历史第1页(共6页)】K9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摸底联考(K)(1).pdf 高二历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