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1张PPT)第3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5章课标要求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能列举、描述、辨识氨、铵盐、氮气、硝酸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上述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氨、氮气和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4.能根据氨、铵盐、氮气、硝酸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常见方法。备考指导1.高考对本节主要考查:(1)N2、NO、NO2、HNO3的性质及用途。(2)硝酸的强氧化性,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相关计算等。(3)NH3、铵盐的性质及用途,NH3的制法, 的检验等。2.对硝酸的复习,主要关注其强氧化性,注意以化学实验、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为载体,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题型。对氨的复习要特别关注氨的实验室制法和其他制法。注意喷泉实验的创新。对于铵盐,要强化 的检验的规范化答题模板。内容索引010203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1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知识筛查1.氮的固定2.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3.氮的氧化物(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氮元素从+1~+5价都有对应的氧化物,如N2O、NO、N2O3、NO2(或N2O4)、N2O5,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N2O3、N2O5。(2)NO和NO2的性质比较。4.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1)常见的污染类型。①光化学烟雾:NO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②酸雨:NOx排入大气中后,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③破坏臭氧层:NO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④N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2)常见的NOx尾气处理方法。①碱液吸收法。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x的处理。②催化转化法。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特别提醒(1)氮的固定是指氮元素由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并非气态变为固态的意思,如N2→NO,N2→NH3都属于氮的固定,而由氨生成氯化铵就不是氮的固定。(2)氮的氧化物都有毒,其中NO2与N2O4存在下列平衡:2NO2 N2O4,因此实验测得NO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大于46。(3)验证某无色气体是NO的方法:向无色气体中通入O2(或空气),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即证明该气体为NO。(4)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知识巩固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固氮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灼热的镁粉,可除去N2中的少量氧气。( )(3)NO中的NO2杂质气体,可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除去。( )(4)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5)N2与O2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成NO2。( )(6)NO既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又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 )(7)NO2溶于水时,NO2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 )(8)可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故NO2是酸性氧化物。( )√×√×××××2.已知常温常压下在1 L水中可溶解40 L NO2,N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2NaOH+2NO2══NaNO3+NaNO2+H2O。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不适合吸收NO2气体的是( )。B解析:由于常温常压下在1 L水中可溶解40 L NO2,即NO2易溶于水,所以在吸收装置中需要防止倒吸,只有B项中不能防止倒吸。知识点2氨和铵盐知识筛查1.氨(1)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实验室制取氨。(4)氨的用途。化工原料,用于制硝酸、铵盐、纯碱、尿素;用作制冷剂。特别提醒(1)制氨时,选用的铵盐及碱都有一定的要求。选铵盐时,不选(NH4)2CO3、NH4HCO3、NH4NO3等,因它们受热易分解,使产生的NH3中混有较多的杂质气体,另外NH4NO3受热易爆炸;选碱时,用Ca(OH)2而不用NaOH或KOH,因NaOH、KOH具有吸湿性,易结块,不利于产生氨,且在高温下均能腐蚀玻璃。(2)干燥氨不能用浓硫酸,也不能用无水CaCl2(8NH3+CaCl2══ CaCl2·8NH3),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2.铵盐(1)化学性质。特别提醒(1)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在推断题中作为解题突破口。(2)氨水呈碱性,一水合氨属于一元弱碱,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按NH3进行计算。(3)涉及氨水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①氨水作反应物,用分子式NH3·H2O表示,如:Fe3++3NH3·H2O══ Fe(OH)3↓+3 ;知识巩固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氨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是电解质。( )(4)实验室可用NH4HCO3、NH4NO3与NaOH共热制NH3。( )(5)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 )×√×××(6)可用装置 吸收氨并防止倒吸。( )(7)可用浓硫酸或无水CaCl2干燥NH3。( )(8)在8NH3+3Cl2══N2+6NH4Cl反应中,NH3发生还原反应。( )√××2.下列有关氨和铵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氨和铵盐都易溶于水,水溶液都显碱性B.向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可快速制取氨C.氨极易液化可解释氨的喷泉实验D.氨与酸相遇都能产生含有相应铵盐成分的白烟B解析:强酸的铵盐的水溶液因 的水解而显酸性,A项错误。NH3极易溶于水是氨气的喷泉实验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氨气只有与挥发性酸相遇才能生成白烟,与不挥发性酸(如H2SO4、H3PO4)相遇无此现象,D项错误。3.用NH4Cl与Ca(OH)2制备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 。 答案:ACG解析:制备氨时,用于加热固体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所以制备装置应选取装置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因此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应选取装置C;氨气极易溶于水,应防止发生倒吸,因此尾气处理装置应选取装置G。知识点3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知识筛查1.物理性质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化学性质特别提醒(1)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其还原产物的价态越高。还原产物一般为HNO3(浓)→NO2,HNO3(稀)→NO。(2)浓硝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该反应过程中浓硝酸表现出强酸性和强氧化性。(3)常温下,铁、铝遇浓硝酸能发生“钝化”,并非不反应。(4)通常硝酸与金属反应不能产生H2。(5)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6)涉及硝酸参与的离子反应常见的问题。②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忽视HNO3的强氧化性,将氧化还原反应简单地写成复分解反应。知识巩固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实验室也可用锌粒与稀硝酸制取氢气。( )(2)常温下,铁、铝在浓硝酸中的钝化为化学变化。( )(3)可用稀硝酸与FeS固体反应制取H2S。( )(4)过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物中一定有NO。( )(5)浓硝酸在光照下久置,会变黄。( )(6)铜溶于稀硝酸不能体现硝酸的酸性。( )(7)炽热的炭在浓硝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 CO2↑+4NO2↑+2H2O。( )(8)将石蕊溶液滴入浓硝酸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2.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主要是NO而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图中K为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请回答有关问题。(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 。 (2)在完成(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 ;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 ;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 。 (4)装置D的作用是 。 答案:(1)产生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因NO与O2反应生成NO2而产生干扰(2)Cu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仍为无色,溶液变蓝 3Cu+8H++2 ══3Cu2++2NO↑+4H2O(3)验证NO的生成 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E中,若气体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了NO(4)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防止倒吸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能力点1从价类二维的视角解决氮及其化合物间转化问题的能力整合建构1.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2.氮元素价类二维图问题引领从物质类别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氮及其化合物间如何转化 点拨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铵盐、氨水和氨之间的转化,以及硝酸和硝酸盐间的转化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氨、氮氧化物、硝酸间的转化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训练突破1.依据右图中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是N2O5B.可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C.工业上以NH3、空气、水为原料生产硝酸D.从原理上看,NH3可与NO2反应实现NH3→N2的转化B解析:NO遇空气中的氧气被氧化为NO2,不可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B项错误。2.一定条件下,含氮元素的物质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循环转化。回答下列问题。(1)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图中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填字母,下同);转化过程中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3)若“反应h”是在NO2与H2O的作用下实现,则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4)若“反应i”是在酸性条件下由 与Zn的作用实现,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解析:(1)N位于第二周期第ⅤA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氮的固定是游离态的氮转化成为化合态的氮,根据循环图可知,属于氮的固定的是k和c;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则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和l。(3)反应h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氧化产物是HNO3,还原产物是NO,因此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能力点2利用气体制备的思路分析解决有关制备氨的问题的能力整合建构实验室制备氨的常用方法问题引领气体制备实验装置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气体制备思维模板。训练突破1.实验室采用下列装置制取NH3,正确的是( )。D解析:加热氯化铵固体分解生成的NH3和HCl在试管口遇冷后又化合生成氯化铵,不能制取NH3,A项错误。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B项错误。收集NH3的导管应该插入试管底部,C项错误。NH3极易溶于水,采用倒扣的漏斗可以防止倒吸,D项正确。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省略)制取干燥的NH3并验证NH3具有还原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备NH3有多种方法,现欲用NH4Cl与Ca(OH)2反应制取NH3,则甲中的气体发生装置为 (从Ⅱ中选用);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也可制取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丙用于收集NH3,应将导管 (填“a”或“b”)延长至集气瓶底部,装置乙中盛放的试剂为 ,装置己的作用为 (答两点)。 (3)若装置丁中黑色固体变红,则装置戊中现象为 。 答案:(1)B CaO+NH3·H2O══Ca(OH)2+NH3↑(2)b 碱石灰(或其他合理答案) 吸收未反应完的NH3,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戊中(3)白色固体变为蓝色解析:(1)铵盐与氢氧化钙反应需要加热,且有水生成,应选装置B;氧化钙与一水合氨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氨。(2)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将b管延伸至集气瓶底部;氨是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装置己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完的NH3,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戊中。(3)氨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装置戊中的现象为白色固体变为蓝色。能力点3利用气体压强的知识分析解决氨的喷泉实验等倒吸问题的能力整合建构问题引领(1)喷泉实验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倒吸问题,其与气体的压强有何关系 (2)下图为常见的喷泉实验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什么 据此进行发散创新思维,可以创新得出哪些喷泉实验装置 使用这些装置做喷泉实验时,引发喷泉的方法是什么 点拨(1)在一密闭体系中,因某种原因(可能为温度骤降、气体溶于液体、外界气体压强增大)使体系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时,液体就会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压入密闭体系,形成倒吸现象,如果倒吸现象发生在喷泉装置中,就会形成喷泉现象。(2)实验操作是打开乳胶管上的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则烧杯中的液体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训练突破1.中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滴管加入液体后,由于气体的“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形成喷泉B.选用合适的溶液,CO2、SO2均能用于做喷泉实验C.HCl、NH3均能用该装置做喷泉实验D.用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做喷泉实验,烧瓶中将充满稀硝酸D解析:由于气体溶于水或某种溶液,导致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与外界产生足够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A项正确;CO2、SO2能与NaOH溶液等强碱溶液反应,从而被吸收,也能与外界产生很大的压强差,故能形成喷泉,B项正确;NH3和HCl属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故均能形成喷泉,C项正确;NO2和N2O4与水反应后有NO生成,故液体不能充满烧瓶,D项错误。2.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头滴管,下列气体与溶液组合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中含酚酞)/红色喷泉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A解析: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发生电离产生OH-,能使酚酞显红色;H2S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S黑色沉淀;HCl极易溶于水,且与AgNO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A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学科思想方法】守恒思想在含氮物质有关计算中的应用1.解NOx和O2混合型计算题的整体思路和计算方法(1)整体思路。(2)计算方法。①电子守恒法。当NOx转化为硝酸时要失去电子,如果是NOx与O2混合,则反应中O2得到的电子数与NOx失去的电子数相等。②关系式法。a.N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由2NO+O2══2NO2和3NO2+H2O══2HNO3+NO得总反应为4NO+3O2+2H2O══4HNO3。b.NO2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由3NO2+H2O══2HNO3+NO和2NO+O2══2NO2得总反应为4NO2+O2+2H2O══4HNO3。c.NO、NO2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先按3NO2+H2O══2HNO3+NO计算出生成的NO体积,再加上原来混合气体中NO体积,再按a中关系计算。2.解硝酸与金属反应计算题的整体思路和计算方法(1)整体思路。(2)计算方法。①原子守恒法。HNO3与金属反应时,一部分HNO3起酸性的作用,以 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分作为氧化剂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子的总物质的量等于反应消耗的HNO3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②得失电子守恒法。HNO3与金属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HNO3中氮原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失电子的物质的量。③离子方程式计算法。金属与H2SO4、HNO3的混合酸反应时,由于硝酸盐中 在H2SO4提供H+的条件下能继续与金属反应,因此此类题目应用离子方程式来计算,先作过量判断,然后根据完全反应的金属或H+或 进行相关计算,且溶液中要符合电荷守恒。【例题】 当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反应时,反应物或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也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金属Zn与某浓度的硝酸反应时无气体产生,则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填化学式)。 (2)某混酸由200 mL 3 mol·L-1的稀硝酸和200 mL 2.5 mol·L-1的稀硫酸均匀混合而成(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将其分成两等份,分别与足量的铜和铁反应,还原产物只有NO,则最多能溶解 mol Cu和 g Fe。 (3)200 mL 16 mol·L-1的浓硝酸与3.2 g Cu反应,反应过程中还原产物只有NO2,则反应结束后,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标准状况下),溶液中c(H+)∶c( )= (忽略HNO3的挥发)。 【核心素养考查点剖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守恒法。综合考查了考生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核心素养。解析:(1)硝酸被还原,氮元素化合价降低,若无气体产生,则还原产物为NH4NO3(或 )。(2)设最多溶解的Cu的物质的量为x,一份溶液中n(N)=0.3 mol,n(H+)=0.8 mol,3 8 2x 0.8 mol 0.3 mol可知溶液中 过量,则x=0.3 mol。因在反应中Fe和Cu的化合价均变为+2价,则最多溶解Fe的物质的量也是0.3 mol,Fe的质量为56 g·mol-1×0.3 mol=16.8 g。【典题训练】1.在一定条件下,将NO2和O2的混合气体12 mL通入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2 mL气体(同温同压下),则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为( )。①1.2 mL ②2.4 mL ③3 mL ④4 mL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D2.将32.64 g铜与14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下列问题。(1)NO的体积为 L,NO2的体积为 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b mL a mol·L-1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的浓度为 mol·L-1。(假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 (3)显酸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4)显氧化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解析:(1)设混合气中NO和NO2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和y。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3x+y=0.51 mol×2解得x=0.26 mol,y=0.24 mol,所以V(NO)=0.26 mol×22.4 L·mol-1≈5.8 L,V(NO2)=0.24 mol×22.4 L·mol-1≈5.4 L。(2)溶液中的Cu2+ 全部转化成沉淀后,溶液中的溶质恰好是硝酸钠。根据原子守恒可知,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001ab mol(3)显示酸性的硝酸即与铜反应生成盐的硝酸,即n(HNO3)=2n(Cu) =1.02 mol。【新情境模拟训练】合成氨工业是现代化工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知:N2(g)+3H2(g) 2NH3(g) ΔH<0。电催化还原N2制NH3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粒子用*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催化法是一步即能把N2还原为NH3的高效还原法B.两个氮原子的加氢过程同时进行C.NH3的及时脱附有利于合成氨D.与传统工业合成氨相比,电催化法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降低了反应的ΔHC解析:由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氮原子结合氢原子,氮元素化合价降低,N2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据图可知,由N2转化为NH3是通过多步还原反应实现的,A项错误。据图可知,两个氮原子上的加氢过程是分步进行的,B项错误。NH3的及时脱附,减少了生成物的浓度,会使平衡向右移动,有利于合成氨,C项正确。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ΔH,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