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淀区高一年级适应性练习
历史 2025.06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33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能为以上认识提供的考古学证据是
A.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B.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C.龙山文化陶寺遗址 D.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遗址
2.《史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荀子》一书肯定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韩非子》中有篇章在吸收《道德经》思想的基础上,阐述“道”在政治实践层面的体现。这些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儒家思想的形成 B.不同思想学派间相互影响
C.法家学派不断壮大 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3.湖南里耶出土秦简户籍简牍,右图户籍简释文为:“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由此可见编制户籍的目的是
A.维护井田制度
B.深化华夏认同
C.推动货币流通
D.保障赋役征收
4.某同学整理了以下关键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应是
A.汉初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B.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
C.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崛起 D.唐朝后期朋党之争的恶果
5.北朝贾思勰所撰农书《齐民要术》中,除农耕知识外,还包含了大量牛、马、驴、骡等牲畜的饲养、繁殖、管理方法及经济效益,也记载了如胡饼、胡羹、羌煮等饮食。以上现象可以说明
A.国家统一促进农业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引种 D.民族交融与文化的交流
6.《资治通鉴》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以上内容反映了唐代
A.租庸调制难以维系 B.均田制下土地分配不均
C.地方藩镇对抗中央 D.简化税收名目取得效果
7.史料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史料应出自
A.《史记》 B.《汉书》 C.《金史》 D.《辽史》
8.下图为我国某朝代政治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从明朝中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B.西方文化传入影响文学创作
C.思想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 D.中国古代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10.1895年,张謇向张之洞提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他认为“讲格致,通化学”,精进制造,才能使商业获利。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张謇的核心主张是
A.工商皆本 B.格物致知 C.实业救国 D.实现共和
11.以下为某历史人物生平的重要事件(部分),该历史人物是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5年
向李鸿章提出改革主张,未被采纳 在日本创建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 发表《讨袁宣言》,反对袁世凯称帝
A.黄兴 B.宋教仁 C.蔡锷 D.孙中山
12.1919年,新申报号外报道“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书联合各校一致行动”“声明不认“二十一条”及列强与日本关于处分山东之密约”等内容。其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A.护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3.下列史料所反映的史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②“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③“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④“中国民族既已一致觉醒······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卫自助,以抗暴敌!”
A.①③④② B. ①④②③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②①
14.某同学需要在《人民日报社论全集》进一步查阅以下内容,他应该翻阅的分册是《人民日报社论全集·①》,①处应是
A.解放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结束徘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1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史事是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6.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现行标准下我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以上现象反映出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 ④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地位于图中的
A.① B. ② C.③ D. ④
18.阿伊·哈努姆斯是发现于阿富汗的一座古代城市遗址。该城大致在公元前4世纪到前2世纪后期之间,具有卫城、神庙、剧场等希腊式城市特征。城中发现的希腊语手稿,依稀可见是关于柏拉图知识理论的对话摘录。对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B.汉朝与罗马帝国官方的直接往来
C.亚历山大东征传播希腊文化 D.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地区殖民
19.1170年,英王亨利二世给林肯城特许状:“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保有之达一年零一日,无人反对······则予将准许此人在将来安然保有此项土地”,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封君封臣制度 B.西欧的城市自治
C.庄园与农奴制度 D.王权和教权并立
20.下图是某国历史知识的卡片,可以判断该国家是
A.日本 ·7世纪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新罗 ·12世纪建立镰仓幕府,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德里苏丹 ·德川幕府意图通过闭关锁国抵御外来影响
D.奥斯曼帝国
21.下列农作物中,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来的是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22.下表为《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以及骑士法里罗订立的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摘录:
据此可知
①西班牙最早开始近代海上探险活动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殖民利益的瓜分
③掠夺财富是麦哲伦探险的重要目的 ④美洲大部分地区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3.某同学用时间轴整理了一些历史人物的观点,依据内容判断该时间轴呈现的主题应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欧洲思想解放
C.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D.空想社会主义
24.1787年美国宪法明确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外,还制定了“逃奴条款”,即奴隶“若逃往他邦,不得因他邦的法律或规章而免除此种劳役或劳动”,而应根据奴隶主的要求将奴隶交出。以上内容反映出
A.北美人民对英殖民统治的不满 B.联邦政府拥有国家最高权力
C.启蒙思想的政治主张彻底实现 D.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25.有学者发现,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旅行时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推动B.汽车的广泛使用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时间观念的增强
26.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创造性提出的理论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剩余价值来源于剩余劳动。”
C.“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D.“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27.下表是某同学以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为主题整理的史事(部分)。其中横线处可以填写
亚洲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北伐战争
非洲 埃及华脱夫运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拉丁美洲 桑地诺抗美斗争、
A.伊拉克反对英法占领 B.苏丹马赫迪起义
C.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D.伊朗立宪革命
28.1942年1月,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政府保证运用全部军事、经济资源,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并保证相互合作,而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这标志着
A.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D.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29.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业人口分布数据变化图》。这份数据最适合用来研究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福利国家”的建立
30.以下大事年表反映出的主题是
1947年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
1947年 “马歇尔计划”的启动;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A.同盟国和协约国对峙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D.第三世界走向联合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3小题,共40分。
31.(12分)国家政策与经济
洪武、永乐时期都厉行海禁政策,但并不完全奏效。嘉靖后期,朝廷主张开禁的人增多。广东巡抚林富上言“番舶不至,则公私皆窘”,福建巡抚奏言“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不得食,自通番禁严······民贫而盗愈起”。隆庆元年(1567年)新皇登基,沿海官员再次请开海禁,而反对者如王忬认为:“春秋之义,每严于华夏之限;而祖宗之制,尤重于倭寇之防。”归有光则强调:“古之圣王,务修其德,不贵异物。”经过多番讨论,明廷最终在隆庆初年,选择开关。
-摘编自袁灿兴《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
(1)依据材料,指出明朝官员对待海禁政策的不同观点及其理由。(6分)
白银是明代后期通过海外贸易输进来的商品。这些白银有的由中国海外贸易船从马尼拉载运回来,有的则是经由葡萄牙殖民者从日本运进来。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的生丝及其他货物,而葡萄牙殖民者则把日本的银条运到澳门和广州来购买生丝、黄金和麝香等。据梁方仲先生估计:“由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年)的72年间,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1万万元以上。”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后期海外贸易的影响。(6分)
32.(16分)史料中的抗战图景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它们的研究价值。(8分)
①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告:“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② 1937年8月,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随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③ 美国记者在报道百团大战的文稿中写道:“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敌人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④ 1941年12月开始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面对十余万日军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获得会战胜利。
⑤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10万余人赴缅作战,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取得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等胜利。
⑥ 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在1943年度综合报告中说道,与日军作战“大半为中共军,在本年交战15000次中,和中共军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
⑦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兵力具体分布情况是:太平洋战场10个师团,占总数的19.6%,中国战场35个师团,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的68.6%。
任选上表中至少两则材料,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选材料与所学,对主题进行说明。(8分)
33.(12分)国际秩序
国联的失败只是一次实验的失败,而不是人类希望通过国际组织实现和平理想的破灭,联合国又在国联的基础上进行了前所未有和更高水平的实验。
联合国创建之初的51个创始会员国遍布世界各大洲,随着会员国不断增加,后来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保证联合国行动机敏迅速和高度权威性,《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五大国为核心的安理会,取消了《国际联盟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在表决程序上采取了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的两种方法,否决权仅限于安理会并只给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不同于国联偏重强调集体安全和政治功能,联合国认为社会问题和经济状况有可能成为诱发战争的重要原因,因此将经济和社会合作规定为宪章的核心内容并设置经社理事会为主要机构。
-摘编自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相比国联有哪些进步。(6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做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理论判断。一方面,这一判断反映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最新态势和世界政治的基本走向,即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趋势进一步加强,各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环境等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世界上存在的由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由领土、领海、民族、宗教等因素导致的矛盾冲突,以及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然有赖于各国的共同努力,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共同体而独善其身。
-摘自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中国与世界》
结合当代世界特点,谈谈你对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6分)
2025年海淀区高一年级练习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D 2.B 3.D 4.B 5.D
6.A 7.D 8.D 9.A 10.C
11.D 12.C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B 20.A
21.A 22.C 23.B 24.D 25.A
26.D 27.C 28.B 29.A 30.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31.(12分)
(1)开禁:开禁可给政府和民间带来经济收益;可稳定沿海地区社会秩序;防范倭寇;坚持海禁:强调华夷之辨、遵循祖制、明君圣主应重德轻利。(每个观点1分,每条理由2分。总分不超过6分)
(2)促进围绕白银输入的中国贸易网络的形成;(2分)刺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中国的白银货币化进程(2分);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2分,答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推动中国赋税制度变革亦可。总分不超过6分)。
32.(16分)
(1)①口述史料。(2分)可用于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细节,揭露日本故意挑起战端,实行侵略的罪行。(2分)
②实物史料。(2分)可用于研究局部抗战阶段东北义勇军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工作不断加强。(2分)
(2)示例:⑤⑦(选择材料:2分)
主题: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概括主题:2分)
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侵缅日军,有力支援了盟军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说明①2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拖住了日本大部分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给日本侵略军沉重打击,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盟国。(说明②2分。注:选择史料超过两则,每则说明2分,史论结合。总分不超过8分)
33.(12分)
(1)成员国几乎覆盖全球国家;(2分)实行改变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实行“大国一致”原则;(2分)和平与发展并重,将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纳入核心工作内容。(2分)
(2)当代世界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2分)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的成立,表明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