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 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巴比伦时期,一份果园买卖契约中提到:“宁舒布尔乌辛(人名)买下整个果园,称出银子作为它的全部价钱。木杵被传递了,交易完成。......(在将来)宁舒布尔乌辛不得提出争议。他们以沙马什神、马尔杜克神和国王苏穆的名义起誓。(证人略)”。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
A.社会成员经济地位平等 B.土地转让流于形式
C.国王干预商业契约制定 D.个人权利获得保障
2.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贵族将熟练掌握希腊文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一国两语”现象:罗马贵族上层实行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拉丁文,东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希腊文。这()
A.是罗马帝国因俗而治的产物 B.助推罗马融入希腊化时代
C.为罗马帝国 分裂埋下伏笔 D.推动罗马帝国文化的交融
3.据中世纪欧洲庄园法庭案卷记载,庄园内“所有佃户都有义务把他们的谷物送到磨坊去,如果确认某个佃户未履行到领主磨坊磨谷的义务,在法庭尚未作出判决以前,他要交6便士;如果此事已经诉诸判决,他就要交12便士”。这反映了当时()
A.庄园法庭严格执行司法程序 B.农民经济生活受到严格控制
C.庄园磨坊以服务农民为宗旨 D.佃户权利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4.阿拉伯帝国时期,各城市的官僚贵族、僧侣贵族既是封建大地主,又是大商人,他们有的投资于大商队,有的利用官位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换和商业投机。这一现象()
A.巩固了帝国的封建统治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加快了经济近代化步伐 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材料内容插述 材料出处
①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哥伦布著,孙家西壁译《航海日记》
②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 17世纪)
③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 斯《全球通史》
A.①对揭示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动机极具价值,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与教材观点冲突,需通过其他史料进行辨析,进一步求证历史 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6.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厌恶一直是法国人对猫的主流态度,它不像狗那样乐于取悦主人,这种与狗截然相反的独立性被视为猫天然不忠诚的罪证。18-19世纪,宠物猫逐渐被法国人接受,许多法国文人甚至为了夸赞猫而贬低狗。这折射出()
A.近代科学革命提升人们认知 B.启蒙运动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C.政治变革增强民族国家意识 D.物质水平提高改变文人雅趣
7.《权利法案》大体分为三部分:首先列举了詹姆士二世的种种恶行;其次宣布关于权利和自由的十三条款(其中第一条为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最后确定王位继承顺序。法案制定的目的是()
A.否定詹姆士二世 统治 B.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
C.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明确英国国王的世袭制
8.19世纪初,英国工场手工业地区自发兴起了对机器进行大规模破坏的卢德运动,当时的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造成他们贫困和苦难的根源。对此,马克思指出:“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这揭示了()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 B.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C.科学理论指导斗争的重要性 D.无产阶级联合的迫切性
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B.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
C.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D.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
10.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起义;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B.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C.标志亚非民族意识觉醒D.改变一战后国际秩序
11.1922年3月,列宁在讲话中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当时实行的租让制就是苏维埃政权和国家资本主义订立的一种联盟。通过这种联盟,“苏维埃政权获得的利益......就是立刻或在最短期间增加产品数量”。由此可见,苏俄的当务之急是()
A.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 B.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C.发展并壮大国有企业 D.摆脱经济造成的困境
12.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独立的非洲国家面临着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进口成本上涨、外债急剧上升等危机,这些国家努力寻求全球财富的公平分配,尤其是保证商品价格和市场的公平。据此可知,非洲国家的应对之道是()
A.切断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 B.加入联合国以争取经济援助
C.抵制美苏两大国的霸权主义 D.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3.有学者指出,近几年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A.贫富差距日益 凸显 B.人口问题影响全球化发展
C.传统治理模式遭受新挑战 D.难民问题威胁世界和平
14.二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促使日本推行民主化与去军事化改革。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开始实施再军事化政策,并要求日本承担一定的防务责任,成功将日本从战败国转化为其在东亚的盟友和“盾牌”。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政策的变化折射出()
A.冷战在东亚地区的深入发展 B.日本国际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C.两大阵营对抗格局最终形成 D.联合国国际事务影响力式微
15.下图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徽标。其中上方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表达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 B.象征世界货币体系正在解体
C.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D.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
16.当今世界,出现了全球经济政治化与主权国家政治经济化双重发展趋势。各式各样的国际制度、规范、法律和组织层出不穷,恰似一张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大网”,约束各国和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可见,当今世界()
A.强权政治受到了有效制约 B.全球治理机制亟待改革
C.全球化与多极化成为潮流 D.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共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计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谟拉比法典》(片段)
马都克(古巴比伦的“众神之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祉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自今而后
1.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22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25.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61.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
143.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
196.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
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1)根据材料概括《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特点。
(2)你如何看待《汉谟拉比法典》宣扬的“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的资本主义是怎样出来的?17世纪、18世纪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物质上、精神上、人文上,而且这个时期在西欧也确实是各种学术、各种文化、科学,特别是科学思维最发达的一个时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以卢梭为代表的民主派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将人民的权威视为宪法的基础。而托克维尔指出,美国革命的爆发使“人民主权的原则走出乡镇,而占领了各州政府......人们在人民主权原则的名义下进行战斗并取得胜利,人民主权原则成了法律的法律”。
-摘编自佟德志《民主的否定之否定: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与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西欧文化、科学发达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并说明其具体的表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成果 时间 发明人 国家
飞梭 1733 凯伊(织工) 英国
珍妮纺纱机 1765 哈格里夫斯(织工)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理发师) 英国
骡机 1779 克隆普顿(纺纱工) 美国
复式蒸汽机 1782 瓦特(工程师) 英国
水力织布机 1785 卡特莱特(工程师) 英国
蒸汽机轮船(汽船) 1807 富尔顿(工程师) 美国
蒸汽机车 1814 史蒂芬孙(矿工) 英国
发电机 1866 西门子(工程师) 德国
电动机 1870 格拉姆(发明家) 比利时
电话 1876 贝尔(发明家) 美国
汽车 1885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家) 德国
柴油机 1887 狄塞尔(工程师) 德国
飞机 1903 莱特兄弟(科学家) 美国
材料二 1821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开始运行;铁路线的扩建使工业获得了新的动力。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开始了,英国走上了世界第一工业国的道路。很多小农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卖掉,和奴仆和使女一样涌入城市。例如曼彻斯特,1760~1830年,居民从17000人增加到了180000人,变成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很多人很难或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情况,从而产生了失业和社会灾难。法国学者亚历克西·托克维尔访问曼彻斯特后写道:“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的人却几乎变成野兽。”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著《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野兽”?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冷战的终结标志着国际关系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当时人们很难立即给这个时代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后冷战时代”便成为描述冷战后世界最流行的用语。但是,人们并不甘于一直使用这个词汇。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对“后冷战时代弋”进行一种新的推测和判定,如“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新中世纪时代”“开放社会时代”“环境时代”“大市场时代”“资本治下的和平”“单极时代”“空白期”和“公民权利时代”等。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验证着以上种种推论的合理性。不难发现,以上每一种推论都很容易在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演进中找到其合理性的影子,但任何一种推论都难以概括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全貌。原因正如基辛格所言:“以前从未有一种世界秩序的成分,它们的互动能力和目标都变化得如此迅速、深刻和全球化。”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成文)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 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第II卷(非选择题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计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君权神授;原始野蛮(同态复仇)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分明;保护私有财产;重视证据;契约意识;内容丰富具体等。
(2)《汉谟拉比法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道正义和造福人民;以成文法的形式颁行,有利于“公道与正义的流传”。但是,《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体现的法律公平有限;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18题答案】
【答案】(1)表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且在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启蒙运动传播了“理性主义”精神,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加速思想的解放。(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关系:启蒙运动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成为美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言之成理即可)
【19题答案】
【答案】(1)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更多更重要;范围广,规模大,进展快;美德两国最为突出。
(2)理解:“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指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大量出现,商业和交运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促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女性也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客观上也促进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等。“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野兽”指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疾病与犯罪、环境污染等弊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亚非拉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遭受剥削,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也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不平等,等等。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看法: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时代。
阐述:苏联 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的五极格局。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的五极都建立在相对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上。它们拥有全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打击力量以及几乎全部核武器,还掌握着全世界的主要科技力量,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成员。当然,五极的分量并不相等,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占有明显优势,并将冷战的结束视为其独霸全球的绝好机会。美国把获得全球的领导地位确定为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军事科技,积极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凭借其多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世界第一的综合国力。因此,“一超多强”符合这种正在形成的世界格局。
示例二
看法:政治多极化趋势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阐述: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两极格局下的世界走向多极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持续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的结束,开始向多极格局过渡。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因而必然是“多极”的。政治上,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各国都在竭力发展自己的国民经济,以期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各国科技迅速发展。文化上,世界存在多种文明,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企图用一种文明取代其他各种文明,也是绝对做不到的。总之,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是历史必然趋势。
示例三
看法:冷战后的世界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阐述:冷战后的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和平的世界有利于互利互荣,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核武器的震慑作用,使一些大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一些大国仍然固守冷战思维,极力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力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资源、民族与宗教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激化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但同时也由于国情区情的不同,地区性与民族性矛盾在所难免,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