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六校教学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六校教学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十堰市六校教学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
一、单选题
1.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世界遗产委员会称其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据此推知,这一遗址( )
A.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B.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
C.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D.有较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2.《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
A.仰韶文化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3.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大小相若的“冋形”现象是商青铜礼制的特质,多件同形器物大小依次递减的“列器”现象,多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三件同类形制相若的“三件套”现象则是“蜀礼”的体现。这表明( )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 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
4.“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下、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5.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了“武王征商”之役发生于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天文学家据此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是1046年1月20日。这表明( )
A.文献史料有赖于当代史家阐释 B.我国的天文观测记录悠久详尽
C.数字化史料丰富史学研究手段 D.考古资料有助于进行历史研究
6.《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青铜器铭文显示,秦人在西周中晚期被华夏视为边缘族群,称蛮夷;春秋时期秦人将自己与蛮夷进行分离,自称非蛮族群:湖北云梦出土的战国中后期秦律中,秦人自称“夏”“夏子”。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秦国( )
A.大一统观念的发展 B.封建所有制的确立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政治影响力的提高
8.《论语·先进》记载,颜渊去世后,其父请求孔子卖车置办椁(外棺),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为由拒绝;而《论语·乡党》提到马厩失火,孔子只问“伤人乎”,不问马。这反映出孔子( )
A.主张礼制规范与仁爱精神 B.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推崇德治教化与正名思想 D.倡导中庸之道的处世原则
9.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顺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征服自然成为共识 B.成熟宇宙观形成
C.敬天保民思想发展 D.社会生产力提升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11.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12.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拆开伪造的文书,官员未能察觉,罚二甲;丢失了记书、符券、官印、衙器的权,已受论处,后来自己找到所丢失的东西,不应免除所论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
A.行政管理机制严密 B.官员违法现象频发 C.强调“以法为教” D.文书传递系统完备
13.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 )
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 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 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14.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 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
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
1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1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17.317年,毫无名望的司马睿初到江东建康(今南京),乃是“吴人不附”,一个月后,还是“士庶莫有至者”。王导建议司马睿礼遇吴郡名士顾荣和出身官宦世家的纪瞻,并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从此,“百姓归心焉……君臣之礼始定”。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士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江南民众纲常伦理观念淡薄 D.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
18.北魏孝文帝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孝文帝的这一规定( )
A.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C.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D.保障了北魏社会秩序的稳定
19.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而中后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则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 B.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20.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二、材料题
21.【秦汉监察制度】
材料 在秦汉时期的御史府,御史大夫为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府的总管,其下有在殿中供职的侍御史及在府中分曹办事的御史员,以及负责具体事务的御史掾属。对地方则有刺史负责监察郡国。刺史在成帝以前以监察郡国守相和诸侯王为要务,西汉末年及东汉中叶以后,其职权转向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为主。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及近郊7郡。绣衣御史为临时派遣的监察特使,主要用以镇压农民起义。郡守及其属员督邮用以监县。
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府有权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丞相府的全部政务要接受御史府的监察;在地方上,有州部刺史监察郡国。在地方监察中,既有经常性的监察,定期的巡察,也有突击的督察。如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吏审查案情。督邮常察属县。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发生之际。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司隶校尉捕巫蛊,督大奸猾等。
——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秦汉》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秦汉监察制度的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而(邴)原独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举动。……太子燕会,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九,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 ”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坐,不与此论,太子谘之于原,原悖然对曰:“父也。”
——摘自[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一》
材料二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摘自[西晋]李密《陈情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邴原、李密二人观念相通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这一观念盛行的原因。
(2)东晋南朝时期,邴原、李密所代表的观念和行为引发了朝野思想层面的激烈交锋,支持与反对双方的观点背后都有着丰富且深刻的思想根源。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出其思想理论依据。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而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也历经演进,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示成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D A C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C D A C B C
21.(1)监察体系严密,层级分明;监察权独立且覆盖广泛;监察方式多样化;职权范围逐步扩大;中央与地方监察相结合。
(2)积极作用: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规范司法,维护社会秩序。
消极作用:职能异化,激化社会矛盾;刺史权力膨胀,埋下割据隐患;依赖人治,难以持久有效。
22.(1)相通之处:先孝后忠(或先家后国)。
原因:士族势力的发展;政治斗争残酷;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2)支持者:儒家以孝道为核心,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儒家强调“家国同构”,“齐家”而后方能“治国”;汉代实现家礼文化重构,使家族伦理成为社会礼制的价值轴心。
反对者:儒家强调正统名教秩序,忠君是高于一切的道德要求;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天命观认为君主受天命统治天下,具有神圣性;儒家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与抱负。
23.论题:各民族的交融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阐述:战国时期,进行了强国兼并弱国的战争,使得各民族得以交流交融,最终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首次将该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秦朝时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对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或战争或册封等方式加强与华夏族之间的交流。对吐蕃是和亲,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总之古代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民族交融,都在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