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
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近百年的海关。下图所示内容说明我国( )
A.加强工业建设 B.注重民主协商
C.践行和平外交 D.走向独立自主
2.1951年,全国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各地归国华侨与各界、各民族的青年和人民一起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在印尼,广大华侨发动了不看美国电影的群众性运动。这主要缘于( )
A.美苏冷战的加剧 B.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苏联势力的东扩 D.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3.毛泽东曾告诉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改措施是( )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耕者有其田
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打土豪,分田地
4.“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 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这表明“一五”计划
A.解放了甘肃农村的生产力 B.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C.改善了甘肃工业落后面貌 D.促进了甘肃市场经济的发展
5.新华社在1953年11月9日发出的消息中这样写道:“正在热情参加鞍钢某号高炉工程建设的模范技术员胡兆森,已被铁东区东街第七选区提为代表候选人。这位年轻的优秀技术员不久以前曾经提出一项重要建议,扫清了该高炉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胡兆森作为代表将参与( )
A.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B.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D.总结公私合营的成果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出现下图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7.从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A.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B.“大跃进”改变了经济落后状况
C.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确立 D.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8.《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你认为这一时期指的是(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改革开放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9.1960年,苏联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鞍钢工人王崇伦带领500多名技术工人,先后突破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这体现鞍钢工人( )
A.坚韧不拔 谦虚谨慎 B.市场意识 竞争观念
C.乐观豁达 奋勇争先 D.艰苦奋斗 创新进取
10.1979年,袁庚成为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他率领第一批创业者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冲破姓“资”姓“社”的禁区,成功地建立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等。与他的这一举动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C.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1.20世纪90年代,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指( )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2.每个时代都有独具特色的专属高频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题。以下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是( )
A.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 B.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科学发展、全面小康 D.解放思想、恢复高考、一国两制
1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钢铁长城与国防建设 B.科技创新与文化成就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D.社会变迁与生活发展
14.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中的故事起源于一场展览分别收藏于浙江和台湾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在台北“合璧”展出。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实现 B.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比较活跃
C.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D.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15.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陆续收复了超过40个南沙高礁,包括安达礁、半路礁、仙宾礁等。同时我国在南沙群岛建设了多个基地和设施,为军民提供便利。假如我们研究“中国海军发展史”,以下素材中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是( )
A.电影《辽宁舰》 B.《中国海军史事编年》
C.“福建舰”模型 D.《中国海军》文学作品
16.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政府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对美国吸引巨大,为了更好发展,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同时,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始考虑改善对美关系,中美关系出现转机。这反映了( )
A.中国践行全方位外交 B.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国际格局影响国家关系
17.2025年春节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票房就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影史上首部票房突破百亿的电影。该电影别出心裁地改编融合了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呼麦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这说明传统文化需要( )
A.兼容并包 B.传承和创新 C.接轨世界 D.弃其糟粕
18.民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录下时代的变迁。结合所学判断,下表所示变迁的根源是( )
时间 中国社会的流行商品
20世纪70年代 “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 “新三件”:黑白电视机、单门冰箱、双缸洗衣机
20世纪90年代 “现代化三件”:空调、电脑、录像机
如今 “一动不动”:汽车、住房
A.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 B.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C.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 D.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二、综合题
19.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的方式多种多样,让我们共同走近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报刊析历史】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报刊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电影赏历史】
材料二

影片A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影片B 《打过长江去》 影片C 《开国大典》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将影片字母填写在下面史实的提示后。
解放东北全境: 标志新中国成立: 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歌曲听历史】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打败美帝野心狼!
(3)请填写材料三“★”处歌词内容。请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什么人?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此则材料体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照片看历史】
材料四
照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根据材料四内容结合所学,请写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原因。
20.某校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材料二 1953年—1957年辽宁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价格)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1953年 58.7 29.6
1954年 65.6 11.8
1955年 71.8 9.5
1956年 101.3 41.1
1957年 117.1 15.6
资料来源:《辽宁奋进四十年》(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第309—312页
材料三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一些市县 →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照片组:
a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b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1)请将材料一中①②③处内容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数值的变化与当时中国实施的哪一举措相关?根据示例,请你列举一项这一时期辽宁取得的重大成就。(示例除外)示例:1953年,中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
——鞍钢无缝钢管厂竣工投产。
(3)材料三与我国实行的哪一政策相关?从材料三中写出这一政策实施的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在建设中有哪些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C B C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A C D B B B D
1.D
【详解】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近百年的海关”、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收回被洋人控制的海关并任命孔原为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结束了屈辱的历史,这意味着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不再受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干预,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新中国强化工业建设,排除A项;题干事件反映的是新中国收回主权,与注重民主协商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海关主权的收回更直接体现国家主权的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据材料“1951年,全国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各地归国华侨与各界、各民族的青年和人民一起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1951年正处于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多地华侨和民众举行示威游行、发动不看美国电影等活动,是对美国侵略行径的抗议,体现了反对美国干涉朝鲜内战、保卫国家利益的诉求,D项正确;美苏冷战加剧主要体现在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抗,与中国华侨及民众此时反对美国的直接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际地位虽有一定提升,但这并非是引发华侨和民众反美行动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苏联势力东扩与中国华侨和民众反美行动没有直接关联,题干中未体现苏联势力东扩对此次反美行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据题干“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年底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耕者有其田”是一种理念和目标,不是具体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 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可知,一五计划促进了甘肃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变了甘肃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正确;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排除A项;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我国发展东西部不平衡,排除B项;1992年,我国才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代表候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2月开始的全国普选是为了选举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而第一届全国人大的核心任务是制定宪法,胡兆森作为技术员被提名候选人,符合符合1953年选举人大代表的背景,因此胡兆森作为代表将参与制定首部社会主义宪法,C项正确;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为1953-1957年,但编制工作主要在1951-1952年完成,1953年已开始实施,题干未提及计划编制,且胡兆森是技术员,与计划编制关联性不强,排除B项;1954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施公私合营,总结公私合营的成果出现在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据所学可知,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举措决定性地推动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可知资本主义经济趋于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工业和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或历史最高水平,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A项;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干信息“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不符,排除B项;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与题干信息“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荒山欠我万担粮》这幅画作及标题透露出人们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追求浮夸的信息,这与“大跃进 ”时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相吻合,B项正确;三大改造、改革开放都从国情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的决策,排除AC项;确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经济建设也没有浮夸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据材料“1960年……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可知,1960年苏联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后,鞍钢工人王崇伦带领技术工人突破技术难题,成功试制大型轧辊,在困境中,王崇伦等工人没有退缩,而是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最终成功试制出大型轧辊,这体现了工人们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因此在苏联停止供应、技术封锁的背景下,鞍钢工人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这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功试制大型轧辊需要突破多项技术难题,这体现了工人们在技术上的创新和进取精神,D项正确;“坚韧不拔”与事件中的精神相符,但“谦虚谨慎”在题目描述中并未直接体现。工人们面对的是技术难题和外部封锁,需要的是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而非单纯的谦虚谨慎,排除A项;题目描述的是工人们在技术攻关中的表现,与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无直接关联。这一时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并非主要特征,排除B项;“奋勇争先”与工人们积极突破技术难题的精神有一定关联,但“乐观豁达”在题目描述中并未直接体现。工人们面对的是严峻的技术挑战,更需要的是坚韧和创新,而非单纯的乐观豁达,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时间“1979年”“冲破姓‘资’姓‘社’的禁区”和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之后国家开始改革开放的浪潮,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时间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在2014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20世纪90年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新实践、新探索、新创造,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关键词,如“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严三实”、“四个全面”等等。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因此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是“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A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与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不符,排除B项;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不符,排除C项;恢复高考是指1977年中国改变“文革”时期靠推荐上大学的高校招生办法,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与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据题干“青藏铁路线路图”“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中葡澳门交接仪式”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铁路的修建有助于加强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1984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会面,随后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中葡澳门交接仪式展现了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均体现了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C项正确;钢铁长城与国防建设体现在国防军事的建设成就,与题干图片信息无关,排除A项;科技创新与文化成就体现在“两弹一星”等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与题干图片信息无关,排除B项;社会变迁与生活发展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等,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据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材料中“分别收藏于浙江和台湾两地的《富春山居图》两幅残卷在台北‘合璧’展出”,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说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D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成功的在香港、澳门实施,但台湾问题尚未解决,A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科技交流,排除B项;台湾问题至今未解决,C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研究‘中国海军发展史’”可知,《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是编年体史事汇编,是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最有价值的文献史料,B项正确;电影属于影视资料、报告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都是对历史的再加工,不属于原始史料,因此电影《辽宁舰》、《中国海军》文学作品都不属于研究中国海军发展史最具有参考价值的素材,排除AD项;辽宁号军舰模型属于后期制作,再逼真也不属于研究海军的原始史料,且模型不属于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排除C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政府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对美国吸引巨大,为了更好发展,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同时,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始考虑改善对美关系,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可知,题干所述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出于经济需求(市场和资源)与中国出于国家安全利益的共同考量,双方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调整外交政策,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外交特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是具体结果,而非题干要求的“反映”的本质,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美苏冷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该电影别出心裁地改编融合了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呼麦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结合所学可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改编和融合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呼麦等传统文化元素取得巨大成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既保留传统内核(传承),又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创新),B项正确;“兼容并包”强调吸收不同文化,但题干未涉及外来文化,排除A项;《哪吒之魔童闹海》融合的是中国元素,与“接轨世界”无关,排除C项;“弃其糟粕”侧重批判继承,而材料更强调积极改造与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生产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升,民众才有能力追求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物质生活,所以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民众流行商品变迁的根源,D项正确;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对民众物质生活有一定影响,思想文化繁荣更多影响的是消费观念等方面,而非商品本身的可获得性和种类变化,排除A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它侧重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等,并非民众流行商品变迁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民众流行商品的变化关联不大,生态环境主要涉及自然环境、资源等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9.(1)观点:变法图强。
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 A C B
(3)内容:抗美援朝。
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目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4)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详解】(1)观点、作用:根据材料一“时务报、国闻报”并结合所学维新变法的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 闻报》。故观点:变法图强。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填空:根据材料二“《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根据材料二“打过长江去”并结合所学渡江战役的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根据材料二“《开国大典》”并结合所学开国大典的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办,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故填空依次为:A;C;B。
(3)内容、人、目的、精神:根据材料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并结合所学抗美援朝的知识可知,这首战歌激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他们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在与敌人浴血奋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内容:抗美援朝。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目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4)原因:根据材料四“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现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国家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20.(1)补充: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思想文化。
(2)措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成就示例: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3)政策:对外开放政策;
特点: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或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开放等)。
(4)经验: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技创新;注重工业发展;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等。(任意2点)
【详解】(1)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60年代”“器物改革”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根据材料一信息“1898年”“制度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变法图强的运动;根据材料一信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起,是一场思想文化层面的革新运动。故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思想文化。
(2)举措:根据材料二“1953年——1957年辽宁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可知,1953-1957年,国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成就示例: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很多,比如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提高了辽宁的工业实力。
(3)政策:根据材料三“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可知,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和技术。特点:根据材料三“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一些市县”可知,这一政策实施的特点是:逐步推进,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陆城市,逐步扩大开放范围,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对外开放等等。
(4)历史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经济发展计划: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进展。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支持科学家如袁隆平、屠呦呦等的研究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通过逐步扩大开放范围,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现代化。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共同繁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