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一、选择题1.金克木教授曾说,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叫‘运河文化’......运河通连南北,是‘通’的文化”。据此对隋朝大运河理解正确的是( )A.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 D.消除了南北的文化差异2.下列关于唐与新罗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C.唐朝时,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D.唐朝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新罗学习其文化3.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亚的丝路古城撒马尔罕发掘出大量大使厅壁画,据学者考证,北墙所绘为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图(见如图),这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北壁绘华夏天子”的内容一致。以上材料说明( )唐高宗猎豹图 武则天泛龙舟图①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 ②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③盛唐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 ④端午节划龙舟是撒马尔罕特有习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 )A.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B.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C.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 D.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关系和睦5.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6.《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反映了( )A.宋朝时政治统治加强 B.经济重心的南移C.民族交流加强 D.宋朝时重视经济发展7.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民族隔阂消失C.外交的重要性 D.民族认同感8.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除非版图特别狭小,必然要将国土分成有层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并在相应各级区域中设置地方政府,才能对国民进行施政治理。由此,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行省制度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护府 D.宣政院9.宋朝将中枢机构运行改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权分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大刀阔斧地对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下手……至此,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两朝的政治改革均旨在( )A.精兵简政 B.维护统一 C.削弱地方 D.加强皇权10.明朝时,长城沿线(蒙古)“布帛锅釜及针线梳篦米盐糖果之类,应从贾人互易”,更有“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的景象。这说明明代长城( )A.防御功能为主 B.加强了经贸往来 C.修筑规模最大 D.巩固了明朝统治11.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说明,北宋时期该地区( )A.城市规模壮大 B.发展领先全国 C.经济联系密切 D.对外贸易发达12.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一时期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畅通 B.政府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各大洲之间联系 D.西方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扩张13.如图是某校学生在学习宋元时期三大科技发明时收集的图片资料。从该资料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宋元时期交通发达B.宋元时期的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14.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巩固了边疆海防 B.宣扬了明朝国威C.拓展了明朝疆域 D.推动了中外交流15.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而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最终引发了( )A.李自成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桥兵变 D.黄巢起义16.清代专门发明了“晷度”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其目的在于( )A.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 B.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C.强调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要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17.清朝军机大臣,都是只用亲信,不问出身。皇帝旨意直接以廷寄发出,部院和各地方折本不经内阁直接送达皇帝。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 )A.加快办事效率 B.精简冗官机构C.打破世俗门第 D.强化君主权力18.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都市生活的繁华C.商业的发展历程 D.海外贸易的发达二、综合题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首先,最基本的因素当然是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的发展,经济高度成长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政策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雍正时期的“摊丁入地”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再次,传统农业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土地的劳动力,人口增加便成为提高产量的主要生产力来源。复次,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初期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二 1753—1812年清朝初期的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总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41.45 3.56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清朝初期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分别是什么?造成上述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综上所述,清朝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史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历史启示?20.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 唐蕃关系示意图材料二 宋辽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三 ……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辽西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并分析该王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所呈现的特点。(4)通过这次探究活动,说明今天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A B B D A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C A B D A A D C1.B【详解】据题干“运河通连南北,是‘通’的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B项正确;隋文帝时灭掉南方的陈朝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而开通大运河是在统一完成之后,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但是题干强调的是运河对于南北沟通的意义,排除C项;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消除了文化差异”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而且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远远胜于新罗。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3.A【详解】据题干“据学者考证,北墙所绘为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图,这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北壁绘华夏天子’的内容一致”可知,实物壁画和唐代杜佑的《通典》内容相互印证,证明了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①正确;中原文化能够影响到西亚地区,说明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②正确;中原文化体现了中亚地区的壁画中,说明盛唐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③正确;端午节划龙舟是中国特有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4.A【详解】根据题干“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可知唐玄宗前期是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唐玄宗后期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不理朝政,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但材料强调的是后期腐败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但材料不涉及对外政策,是唐玄宗后期的腐败统治,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在唐太宗时期,与唐玄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少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未体现宋朝统治加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不能因此说明民族交流加强,且宋朝民族政权对峙,民族交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统治者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题干“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权并立时代,各政权之间并未将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体现了各政权之间具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民族隔阂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排除B项;题干反映不同政权具有具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没有涉及外交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由题干“任何一个国家,除非版图特别狭小,必然要将国土分成有层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并在相应各级区域中设置地方政府,才能对国民进行施政治理。”可知,题干强调国家将国土分成层级区域并设置地方政府进行治理,这指的是一种行政区划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分为十个行省,行省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开始了省级区划的先例,A项正确;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置的管辖西域的机构,与题干元朝不符,排除C项;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据材料“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等可知,宋朝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这体现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D项正确;宋初实行募兵制,并未精兵简政,排除A项;宋朝没有统一全国,该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皇权的措施,并非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地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题干材料“长城沿线(蒙古)‘布帛锅釜及针线梳篦米盐糖果之类,应从贾人互易’,更有‘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说明明长城加强了蒙汉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B项正确;明长城是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明长城的防御功能,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明长城的经贸联系功能,没有涉及修筑规模和巩固明朝统治等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可知,北宋时期,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经济贸易的枢纽,与该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该地区”发展领先全国,排除B项;“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畅通,使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A项正确;驿站建立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与宋元时期时代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宋元时期时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北宋指南针传到欧洲,形成了近代欧洲指南针;元代铜火铳与近代欧洲火炮的关系示意图;泥活字与谷登堡改进印刷术可知,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与交通无关,排除A项;都市生活繁华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商业、娱乐等,与题干反映的科技无关,排除C项;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与科技发展之间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巩固了边疆海防,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与题干“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推动中外交流不符,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并未拓展了明朝的疆域,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根据题干“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而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可知,与李自成起义有关。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因此题干信息可以佐证李自成起义发生的原因,A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陈桥兵变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的兵变,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根据题干“晷度”通过精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体现了对疆域全面、统一的认识,符合清代构建疆域大一统观念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提及“晷度”与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直接关联,排除B项;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自神的赋予,“晷度”是关于疆域书写,未涉及君权来源与神的关联,无法体现强调君权神授合理性,排除C项;推动地理学科发展是“晷度”出现可能产生的客观影响,但清代发明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疆域治理与大一统巩固,并非以推动地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7.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皇帝旨意直接以廷寄发出,部院和各地方折本不经内阁直接送达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皇帝和大臣的联系方式都是直接联系,没有第三方插手,这样皇帝就能够确定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此加强自己的权力,所以真实目的是强化君主权力,D项正确;皇帝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加快办事效率,但并不是其真实目的,排除A项;精简冗官机构主要表现在裁撤多余的官员和部门,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打破世俗门第主要与科举制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8.C【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唐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是商业发展的情况;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纸币产生;《前门街市图》反映了清朝商业的繁荣;《广州十三行》反映了清朝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情况。所以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C项正确;货币的发展只与“北宋货币”有关,概括不全,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与都市生活无关,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发达只与《广州十三行》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1)因素:经济总量的扩大;政府的赋税政策调整(“摊丁入地”政策);农业生产的需要;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2)趋势:耕地总面积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主要原因:人口的快速增长(3)启示:人口与经济应协调发展/经济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经济高度成长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可得出经济总量的扩大;根据材料“雍正时期的‘摊丁入地’政策,意味着人头税负担全部转移到土地上。这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迅猛滋生”可得出政府的赋税政策调整;根据材料“传统农业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土地的劳动力,人口增加便成为提高产量的主要生产力来源”可得出农业生产的需要;根据材料“外来的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的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可得出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2)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753年至1812年,耕地总面积从735.22万顷增长为788.93万顷,但人均耕地面积由4亩变为2.36亩,说明耕地总面积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753年至1812年,人口数量由1.84亿人增长为3.34亿人,说明这时期人口快速增长,是这时期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时期,我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这会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人口与经济应协调发展,经济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言之有理即可)20.(1)形式:和亲、会盟(2)特点:互相吸收。相同之处:创制文字,发展生产。(3)王朝:元朝。特点:民族关系发展和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或民族关系交融发展)。(4)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边疆地区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详解】(1)形式:根据材料一“唐蕃关系示意图”中“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可知方式为和亲;根据材料一“会盟”“821年正式会盟”可知方式为会盟。(2)特点:根据材料二“宋辽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知特点为互相吸收。相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建立西夏政权后,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因此相同之处为创制文字,发展生产。(3)王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特点:根据材料三“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可知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所呈现的特点为民族关系发展和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或民族关系交融发展)。(4)意义:根据唐朝与吐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往可知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为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边疆地区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