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模拟试题冲刺练2025年中考历史三轮复习备考一、选择题1.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对文物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所示三件考古文物共同反映了( )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骨耜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 B.远古的传说C.原始农耕生活 D.早期国家的产生2.秦始皇和汉武帝所采取的以下措施,其相近之处有( )措施: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①都为后朝货币形制提供了范式 ②都吸取了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③都体现了国家加强经济的管理 ④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历史兴趣小组正在开展主题式学习,依据以下资料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B.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C.中央对边疆的治理 D.民族交往交流的途径4.学者陈旭麓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材料中“十三行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 )A.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B.断绝与西方的所有联系C.成功地抵御了西方侵略者 D.禁止中国商人出海贸易5.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A.统一性 B.和平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6.“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这首歌谣描述的是(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7.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下图中造成右图结果的外力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丑条约》的签订8.陈旭麓认为:“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表明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C.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9.1920年,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供小学使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B.工人运动发展的推动C.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D.近代小学教育的普及10.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 )A.大力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 B.解决了中国的民族危机C.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和军阀 D.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11.下图是1946-1949年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人数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图中M点两军人数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全面进攻受挫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进行 D.渡江战役12.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同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全部建成投产。“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包头钢铁基地、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启动建设。这些成就反映出(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C.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D.国有企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3.以下年代尺整理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但不小心被小涵同学抄错了位置。其中序号和内容匹配不需修改的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对比下列两处工程建设,它们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B.得益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利于解决经济危机和就业问题15.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揭示了历史本质的是( )A.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生前修建的陵墓 B.《汉谟拉比法典》记载内容十分广泛C.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之间世代相袭 D.《十二铜表法》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16.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材料中“借古喻今”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 )A.直接否定基督教教义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借古典文化宣传新思想17.钱乘旦等在《英国通史》中写道:“顺应”是对历史潮流的服从,作为回报,英国的王位保留下来,仍然维持崇高的尊严。这一“历史潮流”是( )A.民主化 B.工业化 C.城市化 D.全球化18.下列科学与文化成就的取得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是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的社会图景B.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革命C.梵高的《向日葵》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牛顿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19.梳理线索、厘清联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对以下事件之间联系理解正确的是( )A.①为②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B.①与③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C.②为④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D.③与④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20.1933年3月,罗斯福“向国会提请通过民间资源保护对计划……最终招募了超过300万青年投入到国家资源的国家的保护工作中”。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缓解就业压力 B.缓解经济危机C.加强国家干预 D.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1.1941年,罗斯福曾说:“你可以把它(二战)比作一场英式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闲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击,以决定全局的胜利。”材料中俄国先上场的第一梯阶的事件的影响是(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C.欧洲战事结束 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下表中史实与主题关联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主题 史实A 冷战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B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互会”的建立,欧洲的联合C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东欧剧变,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D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苏联解体A.A B.B C.C D.D23.如下表为《苏联“七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社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指标表》,由表中信息可知苏联( )时间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速度1961﹣1965年 8.5% 6.6% 8.6% 2.3% 6.4%1981﹣1985年 3.2% 3.2% 3.7% 1.1% 3.1%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经济体制转型成功C.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D.民众生活得到改善24.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材料反映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B.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上升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D.世贸组织和联合国已形同虚设二、综合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世界与中国(部分事件)世界 中国1929年 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3年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 七七事变 1939年9月 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 德国投降 1945年8月 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 日本签署投降书 1931年 局部抗战开始 1935年8月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5年12月 中共领导学生运动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9月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8年3—4月 台儿庄战役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2年2月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5年4—6月 中共七大 1945年8月 中国进入大反攻(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围绕“合作”确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三、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了宋朝,由于陆路交通受阻,海路贸易更加兴盛。在宋朝政府积极招徕、热情接待的政策感召下,外国使者和商人来中国贸易的日益增多。元朝统治者在宋代海外贸易的基础上,继续执行招徕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海外交通更加发达,海外贸易更加频繁。材料二 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显示了铁路和蒸汽机车的优越性:到1844年,英国的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英国的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其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加快英国人口与货物的流动。通过铁路,政府能够管辖的行政区域也因为信息传达时间的缩短比从前增大了十倍。材料三 1895年甲午战败,给清政府以极大刺激。清政府决定“力行实政”,并将修筑铁路作为“实政”首策。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主修建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詹天佑是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留学期间勤奋学习,并以优异成绩从美国耶鲁大学铁路专修科毕业。他为了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从勘探、设计到施工都亲自参与,大胆创新,克服困难,使工程提前竣工。(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频繁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简述近代英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并分析铁路建设对英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简述清政府决定自主修建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并写出詹天佑在京张铁路修建过程中的贡献。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所依循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与我国古代“礼治为本、礼法合治”的执政传统异曲同工。在价值目标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内蕴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印证。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正是这种劫难让中华民族感受到日益加重的生存危机,进而激起了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材料三(1)中国古代“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开启近代中国“器物变革”的历史事件名称,写出1978年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进程的会议名称。(4)从材料三①②中任选一处,结合两例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5)综合以上,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感想。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A D D D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A D D A D C D题号 21 22 23 24答案 A A C B1.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湖南道县 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早期 栽培稻的遗存, “骨耜” 见证了河姆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已兴起,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因此图所示三件考古文物共同反映了原始农耕生活,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位于云南元谋县,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古人类 ,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A项;远古传说是指在文字发明以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的神话传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两朝中央进行了统一了货币的经济措施,这都为后朝货币形制提供了范式;体现了国家加强经济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秦朝统一货币与秦朝暴政无关,且时间错位,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3.D【详解】据题干“历史兴趣小组正在开展主题式学习,依据以下资料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往交流的途径”,材料分别从战争与交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友好往来(和亲)等不同方面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的多种途径,符合材料主旨,D项正确;材料中从战争、迁徙、改革、通婚等方面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的不同途径,并非对外战争,排除A项;材料中从战争、迁徙、改革、通婚等方面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的不同途径,并非古代科技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民族之间的互动形式,并非中央对边疆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材料“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三行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A项正确;十三行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它并没有断绝与西方的所有联系,排除B项;十三行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并没有成功地抵御西方侵略者,排除C项;十三行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它只是严格限制中国商人出海贸易,而不是禁止中国商人出海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据材料“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可知,从上古时期到今天的春节习俗,具有延续性,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D项正确;统一性强调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关联,和平性强调习俗的和平属性,包容性体现了不同风格的兼容,而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6.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北伐和西征,全盛时拥有中国半壁江山。“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旗开得胜万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国。”这首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D项符合题意;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反抗侵略运动,A项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虽然是农民运动,但是与南京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7.D【详解】根据题干“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意味着中国社会在列强的强大外力压迫下“下沉”,符合图中外力使物体下沉的寓意,D项正确;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影响与完全“下沉”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其影响与完全“下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据题干“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意义之一,这与题目中的“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相呼应,C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9.A【详解】据题干“1920年,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供小学使用”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在教科书等领域的应用;A项正确;工人运动发展主要侧重于阶级斗争、工人权益等方面,与教科书文体改革关联小,排除B项;民主共和制度确立于辛亥革命后,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遭遇诸多挫折,且其与白话文推广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近代小学教育普及是结果而非原因,是白话文教科书推广等促进教育普及,因果倒置,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根据地图可知,该事件主要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该形势图为北伐战争形势图,它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和军阀,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排除A项;北伐战争没有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排除B项;“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M点处兵力发生“逆转”式变化,时间大约在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在连续的大战役中损失惨重,解放军实力迅速增强,最终使两军兵力出现根本性逆转,C项正确;国民党全面进攻受挫、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均发生在1947年,时间不符,排除AB项;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据材料“武汉长江大桥、包头钢铁基地、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启动建设”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反映出我国在 “一五” 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严峻,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B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排除C项;国有企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排除D项。故选B项。13.D【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年代尺“中共十九大”等信息和所学可知,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序号和内容匹配不需修改,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序号和内容匹配需修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序号和内容匹配需修改,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序号和内容匹配需修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4.A【详解】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39年第聂伯河水电站建成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A项正确;1953-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武汉长江大桥和第聂伯河水电站建成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据题干“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和经济利益,揭示了法律背后的阶级属性这一历史本质,即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D项正确;“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生前修建的陵墓”是对金字塔的基本性质的描述,没有揭示出金字塔本质是宗教和信仰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 只是在陈述法典在内容方面呈现出的表象,没有深入到法典的本质层面,比如其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等本质属性,排除B项;“种姓制度之下的各等级之间世代相袭” 仅仅是在描述种姓制度下不同等级之间的世袭继承,没有触及到种姓制度这种社会等级划分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等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据题干“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刚刚产生,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了减少阻力,他们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因素,来宣传自己的新思想,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蒙昧主义等,所以 “借古喻今” 指借古典文化宣传新思想,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敢公开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不会直接否定基督教教义,排除A项;文艺复兴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对教会神学对人的束缚,当时尚未明确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内容,排除B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只是表象。文艺复兴并非单纯地复兴古典文化,而是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7.A【详解】根据题干“英国的王位保留下来,仍然维持崇高的尊严”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顺应历史潮流,保留了君主制,但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体现了民主化,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工业化无关,排除B项;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与城市化无关,排除C项;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材料与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687年,牛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D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排除A;1859年英国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排除B;梵高的《向日葵》创作于19世纪,排除C。故选D。19.C【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②《共产党宣言》(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系统阐述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④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其理论基础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直接指导了革命实践,因此《共产党宣言》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C项正确;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是早期工人运动,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剥削的反抗,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如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而非直接继承工人起义的思想。虽然工人运动为马克思提供了现实观察素材,但“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①里昂工人起义发生于1831年,早于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显然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 ,排除B项;③巴黎公社(1871年)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其仅存续72天,未形成稳固的国家形态,且未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专政。 ④十月革命(1917年)成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巴黎公社属于局部政权尝试,而十月革命建立了完整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两者性质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20.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向国会提请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最终招募了超过300万青年投入到国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项措施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直接目的是通过提供工作岗位缓解失业问题,同时保护国家资源。但这一措施属于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D项正确;缓解就业压力是“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避免革命或制度更迭,缓解经济危机是直接目的,排除B项;加强国家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1.A【详解】据题干“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和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苏联当时的主要事件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的莫斯科保卫战。此战役中,苏军首次挫败了德军的闪电战攻势,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A项正确;二战转折点是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战事结束在1945年,排除C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A项。2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冷战在军事上的具体表现,A项正确;“经互会”的建立是在冷战期间,排除B项;巴拿马是资本主义国家,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属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属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23.C【详解】表格数据显示,苏联“十一五”计划的各项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低于“七五”计划的各项年平均增长速度,说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C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指的是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经济体制转型指的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转变,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苏联的经济体制转型也没有成功,排除B项;题干反映苏联在七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下降,不能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24.B【详解】据题干“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说明美国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上升,B项正确;全球化趋势加强与材料中的现象相反,排除A项;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不符合现实,多极化仍处于发展进程中,排除C项;“世贸组织和联合国已形同虚设”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B项。25.(1)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合作/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观点: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阐述:①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②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中国各民族、各政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最终赢得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结: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世界与中国(部分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的胜利离不开盟军党的援助;从全球来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是促使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故世界反法西斯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合作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根据主题“合作”从材料中选出能体现合作的历史事件,可以从国共合作、世界合作、中国全民族合作等角度去论述,如确定观点“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论述为“①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②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中国各民族、各政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最终赢得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最后简单的归纳总结,注意史论结合。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26.(1)政策因素:宋朝和元朝都执行招徕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技术因素:宋元时期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不断改进,发达的交通促进海外贸易。(2)发展历程: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之后英国的铁路里程不断增长,1870年大体建成铁路交通网络。影响:铁路在运输上占据优势,加快了人口与货物的流动;缩短了信息传达时间,扩大了政府管辖区域。(3)历史背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把修筑铁路作为“实政”首策。贡献:参与京张铁路建设,大胆创新,克服困难,使工程提前竣工,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详解】(1)政策因素:根据材料“在宋朝政府积极招徕、热情接待的政策感召下,外国使者和商人来中国贸易的日益增多。元朝统治者在宋代海外贸易的基础上,继续执行招徕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可知,宋朝和元朝都执行招徕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技术因素:根据材料“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海外交通更加发达,海外贸易更加频繁”可知,宋元时期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不断改进,发达的交通促进海外贸易。(2)发展历程:根据材料“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显示了铁路和蒸汽机车的优越性”可知,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根据材料“到1844年,英国的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英国的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其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可知,英国的铁路里程不断增长;根据材料“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得出,1870年大体建成铁路交通网络。影响:根据材料“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加快英国人口与货物的流动”可知,铁路在运输上占据优势,加快了人口与货物的流动;根据材料“通过铁路,政府能够管辖的行政区域也因为信息传达时间的缩短比从前增大了十倍”可知,缩短了信息传达时间,扩大了政府管辖区域。(3)历史背景:根据材料“1895年甲午战败,给清政府以极大刺激。清政府决定‘力行实政’,并将修筑铁路作为‘实政’首策”结合所学只是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把修筑铁路作为“实政”首策。贡献:根据材料“詹天佑是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留学期间勤奋学习,并以优异成绩从美国耶鲁大学铁路专修科毕业。他为了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从勘探、设计到施工都亲自参与,大胆创新,克服困难,使工程提前竣工参与”可知,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的建设,大胆创新,克服困难,使工程提前竣工,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27.(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时期)。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和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历史背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事件:洋务运动 。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4)示例:①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国家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5)感想: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借鉴传统文化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意思接近即可)。【详解】(1)学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以中国古代“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时期)。关系:根据材料一“与我国古代‘礼治为本、礼法合治’的执政传统异曲同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印证”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和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正是这种劫难让中华民族感受到日益加重的生存危机”可知,中国仁人志士学着走现代化之路的背景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事件:根据时间轴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来,洋务运动学习先进技术,即器物变革,所以开启近代中国“器物变革”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怎么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时间是1953—1957年,与此相关的是三大改造、“一五”计划;②时间是1992年,与此相关的时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从①②任选一个时间,回答事件及意义即可。具体如下:①: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国家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5)感想:根据材料一可从传统文化给中国式现代化的借鉴意义回答,如: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借鉴传统文化智慧;根据材料二可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中得出结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