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测试卷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综合测试卷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测试卷 2024-2025学年
下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在我国古代,可以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国子监是唐朝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唐太宗时增筑校舍,扩大招生,边疆各族和周边国家纷纷派遣子弟入学,中央官学学生最多时超过8000人。唐太宗的举措(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标志着科举取士重大变革
C.直接促成贞观之治的形成
D.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
3.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右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4.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此后,历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5.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是关于“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知识卡片的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B.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在朝廷中,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D.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下图是唐朝时期的葵口三足狮纹鎏金银盘。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唐朝工匠们融会贯通,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将外域纹样与传统纹样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这体现出唐朝( )
A.经济繁荣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政治制度创新 D.中外文化交流
7.下列作品能够体现唐朝书画创作成就斐然的有( )
A.①③ B.③④ C.②⑤ D.②④
8.史载宋太宗大兴科举,扩大录取,提高士人地位,重用儒臣。其在位期间,开科8次,录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榜进士达186人。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实行的治国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9.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如在榷场(边境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进行交易,且贸易量很大。这表明,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10.图中的历史人物对“还我河山”充满信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精忠报国”的誓言,是属于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民族英雄。这位民族英雄抗击的政权( )
A.起源于女真族的许多部落 B.在灭辽后发动对南宋战争
C.迁都上京之后改名为大元 D.向西夏提供援助抵抗侵略
11.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设御史台 B.八股取士 C.设立三司 D.设立军机处
12.如图中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总结了古代军队作战技能和身体训练经验,是我国古代兵书中比较完整、系统而且富有实战经验的两部训练专著。他们的作者( )
A.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从澳门赶走了葡萄牙殖民者
C.统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D.为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13.如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当时受到了广大民众拥护的主要原因是( )
A.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 B.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C.推翻明王朝的黑暗统治 D.起义军迅速攻占北京城
14.1683年,施琅所上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说道:“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政府( )
A.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B.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边疆
C.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5.根据下面《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所占比例统计表》,我国在公元16世纪到19世纪科技在世界所占比例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变化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公元400-1000年 公元1001-1500年 公元1500-1840年
在世界所占比例 70% 56% 29%
A.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持续下滑 B.统治者思想文化专制阻碍了科技进步
C.国家国力衰落缺乏财力的支持 D.政府忙于边疆危机无暇顾及科技发展
16.提花机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对世界近代科技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精美的织物多是由提花机织造的。如图是明代织工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它可能出自于(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本草纲目》
17.下表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世界地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A.封建制度的腐朽阻碍了科技发明
B.明清时期思想控制加强
C.中国的科技人员不够努力
D.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打击
18.“闭关锁国”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活动,起过一定的防御作用。上面材料说明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直接目的是( )
A.中国的综合国力远在世界大国之上 B.防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
C.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排他性 D.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对外延伸
二、综合题
19.经济发展事关民生之计、国运之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玩耍热闹的地方),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二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103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移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入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材料三 清朝前期商业十分繁荣,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行销海内外。 如苏州的丝棉,江宁的绸锻,景德镇的瓷器,广东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叶等,都是当时大宗交易的商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镇江、无锡等大城市都很繁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前代相比宋代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城市繁荣的原因。
三、材料题
20.一个国家对外政策、对外交往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封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有哪些 举一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D D D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B D B A A B
1.B
【详解】据题干“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仅存在38年(581-618年),符合“昙花一现”的比喻。隋朝尽管短暂,但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这些制度与工程对后续唐朝及历代王朝影响深远,体现了“千载芬芳”的延续性,B项正确;汉朝存续约400年,唐朝存续289年,宋朝存续319年,均属于存续较长的朝代,不符合“短暂却灿烂”的核心特征,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增筑校舍,扩大招生,边疆各族和周边国家纷纷派遣子弟入学,中央官学学生最多时超过8000人”可知,唐朝重视教育,扩大招生范围,吸收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D项正确;材料重点围绕教育方面的举措,没有直接表明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联,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科举取士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变,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盛世局面的统称,中式教育并不能直接促成贞观之治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弈棋仕女图》反映了唐朝女子进行弈棋以娱乐的现象,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反映了女子可以骑马出行的现象,这都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C项正确;杂剧出现于宋元时期,图片文物反映的是唐朝历史,排除A项;无论是弈棋还是骑马,都是娱乐活动,与医药无关,排除B项;舞蹈也属于文娱,但与文物反映的娱乐种类不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由题干“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地方军阀势力强大,导致中央集权削弱。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历代统治者通常会采取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正是体现了这种防范和控制的策略,即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来预防和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排除C项;“右武抑文,姑息藩镇”与避免藩镇割据的目标相悖,排除A项;“山川形便,因俗而治”更多是指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排除B项;“画野分州,任土作贡”则是关于行政区划和赋税制度,与避免藩镇割据的问题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及所学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阐述了唐蕃和亲史实,又阐述了其影响,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D项正确;“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A项;“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B项;“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据材料“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可知,非洲与西亚与唐朝存在一定联系,且其文化元素影响了唐朝,这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D项正确;唐朝经济繁荣发展,但材料强调中外交流,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非洲和西亚并不是国内民族,不体现民族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与政治制度创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据题干“下列作品能够体现唐朝书画创作成就斐然的有”和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并不是唐朝的书画作品,所以①不符合要求。《颜氏家庙碑》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所以②符合要求。《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并非唐朝的书画作品,所以③不符合要求。《送子天王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该作品能体现唐朝绘画创作的成就,所以④符合要求。《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不是唐朝的书画作品,所以⑤不符合要求。故②④正确,D项正确;①③⑤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据题干“史载宋太宗大兴科举,扩大录取,提高士人地位,重用儒臣。其在位期间,开科8次,录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榜进士达186人。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实行的治国政策是”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文人,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文人地位,这与题干中扩大科举取士、提高士人地位、重用儒臣等情况相契合,B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主要侧重于让百姓在经历战乱等动荡后恢复生产、安定生活,与科举取士及重用儒臣等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以法治国相关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和对文人的重视,排除C项;题干同样没有涉及到以德治国方面的信息,重点在于科举和文人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根据材料“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可知北宋与辽、西夏间并不是长期争战不休,排除A项;“完全消除隔阂”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消除”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据题干“历史人物对‘还我河山’充满信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精忠报国’的誓言,是属于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民族英雄”和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一生致力于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为了实现“还我河山”的目标,不懈努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体现了“精忠报国”的精神。上文中的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A项正确;金在与北宋联合灭辽后,金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在北宋灭亡后,西夏与南宋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包括战争、和平、联合抗金和最终的地缘政治变化,但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朝”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三司,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C项正确;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监察机构,早在汉朝就已设立,比如元朝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八股取士是明朝在科举制度方面的举措,主要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非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明朝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总结了古代军队作战技能和身体训练经验,是我国古代兵书中比较完整、系统而且富有实战经验的两部训练专著”及结合所学可知,《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他统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并总结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训练方法,编写了这两部兵书,C项正确;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A项;明朝将领戚继光是抗倭名将,而葡萄牙殖民者一直占据澳门,与戚继光抗倭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对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图片“闯”可知是李自成,结合所学知识,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B项正确;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排除A项;推翻明王朝的黑暗统治,与农民利益没有太大关联,排除C项;起义军迅速攻占北京城,与农民利益没有太大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D项正确;台湾不属于西南地区,排除A项;设置伊犁将军,巩固新疆,排除B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在公元16世纪到19世纪科技在世界所占比例较之以前显著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统治者也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教育水平持续下滑,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国力强盛,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边疆危机不严重,且政府不鼓励科技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观察题干图片“提花机图”属于手工业,可能出自《天工开物》,A项正确;《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编写的史学巨作,排除B项;《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排除C项;《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据数据分析可知,明清以前中国科技发明成果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明数量虽然增加,但是在世界上的占比下降,说明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逐步走向低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封建制度逐渐衰落,阻碍了科技发明,A项正确;明清时期思想控制加强不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衰落的一个表现,排除B项;中国的科技人员不够努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打击不是根本原因,明朝不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闭关锁国’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知,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项正确;中国的综合国力远在世界大国之上,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A项;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排他性与题干反映的“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9.(1)新特点:经商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
(2)原因:人口的迁徙;明朝政府的优惠政策。
表现:农业上,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水平提高,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如苏州;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商品经济活跃,出现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如北京、南京;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3)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长期统一稳定;人口数量的激增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说明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在经商空间上也不受限制,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移民。”得出人口的迁徙;根据材料二“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得出明朝政府的优惠政策。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进行分析,所以,农业上,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水平提高,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如苏州;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商品经济活跃,出现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如北京、南京;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3)原因:根据材料三“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变为商品,行销海内外”得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三“清朝前期商业十分繁荣”得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国家长期统一稳定、人口数量的激增等也是清朝前期城市繁荣的原因。
20.(1)原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事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高超;宋朝偏居汀南,陆路交通被北方政权切断,只能开辟海外贸易;商人阶层经过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使其有能力进行外贸;宋朝城镇日渐繁荣,商品大量出现等等。
(3)到达: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原因: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所以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和友谊之旅”。
(4)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详解】(1)原因:由材料“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可知,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等;根据所学可从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中选择一个作为例证。
(2)原因:由材料“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政治形势、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
(3)最远: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原因:根据“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分析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所以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和友谊之旅”。
(4)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但是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使近代中国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