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十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杭州自古繁华,尤其到隋朝时期,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杭州经济地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 )A.其为隋朝的都城 B.大运河的开凿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统治者的重视2.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3.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唐太宗赞许。戴胄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为理由,反对唐太宗有时以私情断狱,唐太宗予以嘉纳。这说明唐太宗( )A.虚心纳谏 B.以民为本 C.勤于政事 D.注重节俭4.下图中的文物史料生动再现了唐朝妇女的日常活动,这些史料折射出唐朝( )A.妇女地位的提高 B.开放的社会风气C.生活水平的提升 D.高超的科技水平5.观察如图,该路线是( )A.遣唐使来华路线 B.鉴真东渡路线 C.文成公主入藏路线 D.玄奘西行路线6.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亲自控制军队,削弱相权,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重文轻武,中央集权C.藩镇割据,政权分立 D.废除丞相,八股取士7.“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这说明“澶渊之盟” ( )A.使北宋实力遭到削弱 B.消除了民族隔阂C.促进了宋辽经济交流 D.使辽的统治变得腐朽8.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其变化反映了( )年代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北方 965 493 459 679南方 111 257 830 1 280A.政治中心东移 B.北方战乱频繁 C.少数民族内迁 D.经济重心南移9.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B.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C.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D.元朝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10.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料强调了印刷术( )A.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 B.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11.1380年,朱元璋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在随后的十年里,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是( )A.控制言论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皇权 D.防止诸侯割据12.1431年1月,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4月至福州,在此停留八个月,等候东北季风的到来。次年1月,船队从福州启航,在东北季风和洋流的帮助下,沿中南半岛南下,3月到达爪哇。这说明郑和船队( )A.行程规划不够科学 B.促进世界航海事业发展C.体现中外和平交往 D.有效的利用了自然规律13.16至18世纪,群体性经商成风,出现了徽商、晋商、粤商等资本雄厚的商帮。他们从事棉、 丝织品和盐等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在国内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等经贸区。这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工商业市镇的兴起C.地区经济的差异 D.重农抑商政策废除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省直接发出命令。军机处不过是清皇室的御用机关。”这说明军机处A.地处皇城,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监察,职能单一15.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设置台湾府 B.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二、改错题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1)唐朝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著名画家阎立本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2)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3)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对防御北方匈奴贵族南扰,保障中原生产生活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4)昆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三、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喜欢面食的北方人骤然增加,一时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在北方移民的推动下出现了稻麦复种制,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了经济重心的地位。——据《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清政府宣布向垦荒农民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并以招民劝垦之多寡作为官员考成的标准。……政府还十分注意治理河流,兴修水利,这些都促进了垦荒的进程。……大规模地推广高产作物和精耕细作,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据《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北方人”南移引起农业上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鼓励垦荒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一种“高产作物”。(3)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摘自李白《望庐山瀑布》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摘自杜甫《垂老别》(1)据材料一,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上的不同特色。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写一份关于材料二中图一人物的简介。要求包括人物的生活年代、贡献、代表作品或作品特点。从社会风貌和艺术价值两方面解读该材料中图二作品。材料三 作品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以及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充分展示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巨著。——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3)写出材料三中“作品”名称及其揭示的时代特征。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四、材料题19.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其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怀柔”民族政策的具体史实并指出元朝对台湾的“直接的管理”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治理边疆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十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1.B2.D3.A4.B5.D6.B7.C8.D9.D10.C11.C12.D13.A14.B15.C16.(1)错误,“阎立本”改为“吴道子”。(2)正确。(3)错误,“匈奴”改为“蒙古”。(4)错误,“昆曲”改为“京剧”。17.(1)变化: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出现了稻麦复种制,为江南赢得了经济重心的地位。(2)措施:向垦荒农民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调整官员考成的标准;注意治理河流,兴修水利。(任答2点即可)高产作物:玉米;甘薯。(3)主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劳动力的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的重视。(任答2点即可)18.(1)不同特色:李白的诗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的诗作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原因: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2)人物简介: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解读:社会风貌:展现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商贩往来不绝,市民阶层生活丰富多样等;艺术价值: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等。(3)作品及时代特征:《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共同主题: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19.(1)史实: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蕃会盟。(任选两点即可)措施: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2)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教;恩威并用。(武力高压威慑和怀柔并用)。(3)共同影响: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协调了民族关系,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拓了边疆,对中国疆域的奠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