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东西方各异。东方神话有女娲造人,而西方神话有上帝造亚当、夏娃。从中可看出东西方神话故事的差异源于( )A.生产力 B.生产工具 C.政治制度 D.文化特质2.关于下图所示土地制度,正确的是( )A.土地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 B.土地实际上都是周天子所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3.针对服兵役和徭役的问题,《秦律杂抄》中规定:“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酢(作)伪者,赀(财产刑)二甲(免老制)。”该律条反映了秦朝( )A.构建社会秩序的灵活性 B.法律特征为轻罪重刑C.统治策略是“外儒内法” D.继承儒家的礼制思想4.据历史学家考证,和服(如图)的出现可以从公元3世纪开始,《魏志·倭人传》曾这样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饰逐渐演变成现代和服并最终定型。据此可知,日本和服( )A.充分展现了美轮美奂的图案 B.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C.体现了简朴实用的穿衣风格 D.是多文化交流的共同结晶5.宋代的统治者采用地方分权、相互制约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军队中实行了士兵和将军相分离的原则。宋代统治者的这一调整旨在( )A.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B.解决“冗官”问题 C.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6.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了一位具有坚强反抗性格的妇女杜丽娘,她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先是为情而死,后又为情而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这种爱情理想到死后才能实现的巧妙构想,体现了当时( )A.文化专制逐渐加强 B.新的经济形态诞生 C.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7.戊戌四五月间,光绪帝下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提出变通科举的主张,并建议加强对中国政治史事、西方政治艺学策等的考查。这一上书( )A.反映了顽固派的诉求 B.说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C.有助于减少新政阻力 D.体现地方对新政的积极回应8.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明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保护约款》( )A.标志着汉族官僚地位提升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C.体现了清政府的空前孤立 D.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力开始下移9.20世纪某时期,在党的指挥下,卢肃和牧虹掩护群众反扫荡,参加减租减息,平山县人民团结战斗、英勇不屈的豪情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谱写了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歌声响彻华北大地。这反映了( )A.解放战争获得人民支持 B.歌曲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C.中共实践人民战争路线 D.解放区重视革命歌曲的传唱10.下表是1960年和1962年中国基本建设规模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 )年份 投资金额 施工项目 积累率1960年 384亿元 8.2万个 39.6%1962年 67亿元 2.5万个 10.4%A.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B.“一五”计划完成C.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时期 D.工业化道路受阻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充分体现了( )A.和平统一祖国终将实现 B.“一国两制”的推进C.“东方之珠”的绚丽璀璨 D.海峡两岸经贸交流12.公元前406年,在阿吉纽西战役中,雅典的25条战船沉没,许多水手丧命。八名将军因为没有营救遇难水手而集体遭到控诉。公民大会拒绝将军家属提出单独审判的请求,而且不允许他们为自己辩护。材料可用于说明雅典( )A.将军已丧失民众信任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公民大会有至上权威 D.政治运行缺乏约束机制13.1518年,马丁·路德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提出教皇无权干预世俗政权,宣称教会如果不能自己进行改革,国家政权应予以挽救,并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的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这些文章( )A.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 B.确立了“因信称义”C.利于打破天主教会霸权 D.得到德国各阶层支持14.某学者提出:“这次会议违反了历史发展规律,恢复了欧洲封建统治,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置于战胜国民族压迫之下——在赔偿标准下,根据大国意图任意修改国家疆界划分新欧洲政治版图,损害了很多中小国家的利益。”关于这次会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实现了欧洲的长久和平C.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D.开创和平解决争端的先河15.巴黎公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每一项决议、法令和措施,几乎都是由群众提出并广泛讨论之后才公布实施。这体现了巴黎公社( )A.重视公社社员权利 B.创新了舆论监督形式 C.重构国家管理模式 D.是社会主义性质政权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美苏两大阵营内不少国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主导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下降。这反映了( )A.国际关系已日趋紧张 B.美苏世界霸主地位瓦解C.全球确立新治理机制 D.国家实力影响世界秩序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茶作为我国文明象征,在我国十分的重要。群众将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或者是说一种艺术,在各个地区也都会有茶馆、茶楼,所以说茶文化是我国很多文化形式的载体。茶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茶诗也成为茶文化传播和精神传承的一个载体。比如儒家人士都会借助于茶来表达出自己的平和与高雅,而道家人士则会借助于茶叶文化来怡情养性,在《茶经》之中我们就能够发现作者使用茶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以及精神,将自己的理想以及追求与茶文化紧密相连,这样就能让茶文化呈现出其自身的内在魅力。——摘编自沈玲《茶叶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创新》材料二国别 作者及著作 概述中国 陆羽《茶经》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王玲《中国茶文化》(2006) 涉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风俗、人文等方面,详尽而充实。林治的《茶艺英语》(2010) 内容包括茶具、茶叶介绍、礼貌用语、茶艺解说等方面,是简单、实用、实操性强的指导类书籍。日韩 布目潮渢(日)《中国喫茶文化史》 是作者研究中国茶学三十几年的成果。韩雄斌(韩)《中国茶文化纪行》 奠定了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欧美 罗伯特·福钧(英)《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等 成为西方研究者们研究中国茶叶生产、种植和加工的最宝贵的材料。威廉·哈里斯·乌克斯(美)《茶叶全书》 对中国茶树栽培与制造、茶叶贸易、饮茶习俗和文学等方面有详尽而专业的介绍。——摘编自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材料三 中英茶叶贸易正式开始于1637年。17世纪时,因为价格昂贵,饮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上流社会风行的时尚逐渐平民化。旧帆船由于航速缓慢,新采下的茶叶要在海上漂9个月,甚至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英国,提高帆船的航行速度便成为竞争焦点,于是,高桅帆船应运而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城市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疾病传播率也随之上升,霍乱是水源性传播疾病,市民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染病。喝茶因为要用沸水冲泡能够保护市民免于这一灾难。在机器大工厂,醉酒的工人操作机器会出现经常性失误,导致工伤事故频发。饮茶不但没有醉酒的弊端,还能醒目提神,让工人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摘编自亢丽芳《中国茶叶传入英国及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叶的文化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文化研究著作对研究茶叶的价值。(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叶贸易进行简要评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11世纪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逐渐复兴,到12世纪,西欧再一次成为城市的世界。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因而也激起人们求知的热情,吸引着求知的人们汇集到城市。经过阿拉伯人消化的古典希腊文化,通过翻译运动重返欧洲,激发了欧洲人的求知热情。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复杂化为大学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中世纪的大学是一种学者们的行会,它致力于知识的传播,包括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学生。中世纪大学的师生来自欧洲各个国家,拉丁语是他们通用的语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在全欧洲基督教世界得到认可,毕业生具有在欧洲各个大学任教的权利。中世纪大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大学由教堂学校或修道院学校发展而来,大学作为师生的行会,也具有大量特殊的权利,如居住权、司法自治权、罢课权、免税及免役权、教学许可证颁发权等。——摘编自邢亚珍《12世纪文艺复兴与大学的兴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大学兴起的社会条件。(2)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球形势时代性思考而提出的当代世界共赢发展的新方案,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相比近代西方倡导的构建“自由民主世界”的思想,在中华文明基础上所生长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更为丰富、更加包容。从思想内涵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天下大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回答了中国与世界相处的基本价值原则,为全球治理烙上鲜明的中国风格,提供了可行性的中国方案。——摘编自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请根据材料,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美英属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斗争和法国大革命把自由、平等的思想带入了拉丁美洲。拉美的经济也有所发展,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制造银器而驰名。在秘鲁和智利铁器、玻璃、肥皂、火药……均大量生产,充斥国内市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拉美各地区之间、拉美和世界市场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拉美社会的各阶层人士疾呼要求开展自由贸易,取消宗主国对贸易的种种限制。上述种种因素交错在一起,使拉美社会内部的矛盾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展到了极点,终于导致独立战争的爆发。经过30多年的斗争,拉丁美洲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了17个独立国家。——摘编自金重远《初探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材料二 纳米比亚人民为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1958年和1959年相继成立了奥万博兰人民组织和西南非洲民族联盟解放组织,进一步开展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88年,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在有关各方的积极推动下,纳米比亚独立问题终于出现了转机。从1989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联合国安理会关于纳米比亚独立的434号决议,并于同年11月初举行制宪议会选举,1990年4月1日宣布独立。联合国为此次选举的成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耗费巨资。其出色的组织、监督工作得到了纳米比亚人民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摘编自陈山民《走向独立的纳米比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美独立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纳米比亚的独立。参考答案1.D2.A3.A4.B5.A6.C7.D8.B9.C10.C11.B12.D13.C14.C15.A16.D17.(1)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文化形式的载体;文化传播和精神传承等。(2)价值:茶文化研究著作属于研究茶叶的重要史料;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茶学经典可以证明中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和茶文化研究源远流长;王玲的《中国茶文化》和林治的《茶艺英语》可印证现代社会茶文化的影响;日韩和欧美学者的著作可论证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影响。(3)评析:茶叶是中英贸易的最重要商品之一,17~18世纪,欧洲直接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进一步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茶叶由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伴随着茶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中英茶叶贸易改变了英国人的饮品结构;带动了造船等行业的发展,还降低了工伤比率,改善了英国人的健康状况,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劳动力。18.(1)社会条件:城市的复兴;翻译运动的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市民阶层的需要;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结果。(2)特点:知识性;国际性;宗教性;特权性。19.示例:论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综合体。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基础,兼容并包是中华文化生机活力的重要根源。如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厉行改革,推进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李世民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被少数民族共尊为“天可汗”。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保障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的向心性。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念造就了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不断,中华民族巍然屹立数千年不倒,也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文明发展问题提供了参考。总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容并包的优秀文化理念,以兼容并包文化观为支撑,构建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开放包容新世界。(“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0.(1)历史背景:西方殖民者对拉美的剥削与压迫;法国大革命削弱了西葡与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拉美人民;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增强了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2)评价:纳米比亚的独立顺应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在非洲大陆几百年的统治寿终正寝,是纳米比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结果;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它充分体现了联合国在维护民族独立方面的努力和作用;新生的纳米比亚将面临许多困难,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和大有希望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