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316-439)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政权更迭《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等领域的新成就。1969年,在洛阳出土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忆昔唐 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五代十国隋唐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公元581年:杨坚建隋公元618年:杨广被杀李渊建唐公元907年:朱温灭唐李世民 武则天 李隆基盛世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对外关系等全面繁荣。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一、隋朝的兴亡581年589年隋灭陈北周灭北齐隋隋文帝(581--618)隋朝从统一到灭亡存在的时间不长,却能够“盛极一时”,而唐朝达到盛世则用了近百年的时间,为什么?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一、隋朝的兴亡(581--618)2、盛极一时材料1: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赏赐功臣之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杜佑《通典·食货典》材料3:帝(隋炀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胡客或过酒客……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店家)惭不能答。 ----《资治通鉴》时间 帝王 大事记 民力582年 隋文帝 兴建大兴城583年 隋文帝 用重兵大败突厥…… …… ……598年 隋文帝 发兵30万征辽东605年 隋炀帝 营建东京(洛阳城)与开凿运河同时开工 每月役丁200万608年 隋炀帝 永济渠开工 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 …… …… ……材料2:3、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征伐高丽,破坏民生,贵族反叛,隋朝短命而亡。国富民穷奢华无度耗费巨资耗费民力加重人民负担破坏生产激化阶级矛盾大规模建设隋初虽建都长安,但这只不过是隋文帝拉拢关陇军事集团、稳固隋朝统治的权宜之计。政治上,西京“关河重阻,无由自达”“南服遐远,东夏殷大”,而洛阳居天下中,可以照顾全局;经济上,东都“水陆通,贡赋等”,漕运方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为扭转长安作为统一大国都城偏处一隅、独力支撑的局面,必须营建东京,以与长安成掎角之势,加强对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和南方的控制。于是,杨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的实际地位和功能远超其名,起到了实际首都的作用。——摘编自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的名与实》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隋朝初建,但都城偏远,隋朝迫切需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目的: ①利用洛阳的地理优势,加强对全国的控制,②尤其是加强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控制。③ 保证中央政府的赋税征收和物资供应。是否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理性评判历史人物:如何看隋炀帝功过?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隋炀帝杨广还有很高的诗歌、文学造诣,其一生“二平江南,三下江都,三巡突厥,一讨浑庭,三驾辽泽”,走遍隋帝国的绝大疆土,加之其性格主动自信,因而创作出大量的写景诗和军旅诗,其诗歌创作往往雄浑大气或清新自然。——聂飞三征高丽用兵力三百余万,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大运河打通南北交通;进士科打破世家特权;征高丽维护统一格局;多征伐促进民族交融。隋朝虽然短暂,但对唐朝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突出贡献。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国速亡。——王夫之《读通鉴论》(炀帝)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魏征等:《隋书》“短命而亡”原因:自恃强盛,大兴土木,征伐高丽。→过度劳民伤财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次子即位隋灭唐立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618年炀帝被杀,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唐。随后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628年统一全国。皇帝 配偶 女婿隋文帝 汉族 独孤氏 鲜卑族 女婿宇文赟鲜卑人唐高祖 汉族 窦氏 鲜卑族 19女中7位嫁胡族唐太宗 汉族 长孙氏鲜卑族 21女中8位异族驸马民族交融:隋唐两朝帝王都有鲜卑血统,受游牧民族观念影响,最突出的就是儒家纲常观念的淡化。隋唐两代很少有正常嫡长子继承,如玄武门事变和武则天称帝。从游牧民族观念来看,这些事极属平常。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政治治世:请同学们填表思考,唐朝前期三大盛世的表现。贞观|唐太宗李世民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周武则天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初现繁荣持续发展空前繁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农工商:争艳斗芳唐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我国耕作农业成熟标志隋唐时期灌溉工具筒车 模型《新唐书》记载,从唐高祖到唐玄宗约138年间,共兴修水利设施165项。唐三彩釉陶马唐兽首玛瑙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但唐朝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2.经济繁荣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风尚新:森罗万象2.经济繁荣京城长安是这些及其他一些管理机构的所在地,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他们是作为商人、使节和雇佣军来到中国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跨越千年的温柔——唐代蜀锦国际性大都市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主业:大唐皇帝副业:圣人可汗阎立本《步辇图》:李世民接见和亲使者禄东赞(不愿内迁)置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之中国扞蔽。(愿内迁)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资治通鉴》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3.民族交融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唐太宗 东突厥吐蕃西域唐高宗 西突厥武则天 西域唐玄宗 回纥靺鞨请同学们观察地图,填写表格。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设立以都护府、都督府为特点的边疆管理体系。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入藏西域 设立治所 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 西突厥武则天 西域唐玄宗 回纥靺鞨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入藏西域 设立治所 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 西突厥 战争 唐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武则天 西域 设立治所 设北庭都护府唐玄宗 回纥靺鞨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入藏西域 设立治所 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 西突厥 战争 唐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武则天 西域 设立治所 设北庭都护府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封怀仁可汗靺鞨 册封 封渤海郡王唐朝民族政策特点: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因俗而治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24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重点探究】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繁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丝绸之路;江南经济开发;2.政治清明:完成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完善制度;3.文化开明:开创并发展科举制;兴学重教;文化灿烂;人心思定;4.民族交融:民族政策开明,管辖方式灵活;士族豪门多为胡人后裔;5.军事节制:节制用兵,减少征伐,安抚为主;6.对外开放:文化兼收并蓄,交流频繁。【重点探究】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繁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丝绸之路;江南经济开发;2.政治清明:完成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完善制度;3.文化开明:开创并发展科举制;兴学重教;文化灿烂;人心思定;4.民族交融:民族政策开明,管辖方式灵活;士族豪门多为胡人后裔;5.军事节制:节制用兵,减少征伐,安抚为主;6.对外开放:文化兼收并蓄,交流频繁。思考:为何盛唐如此繁华,盛唐人物如李白、高适等,还仍有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感?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时间:公元755—763年;作用: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欧阳修《新唐书·兵志》藩镇割据的弊端在于“地擅于将,将擅于兵”,地方军队、财赋为节度使专擅,朝廷难以过问;而节度使又受制于骄兵悍将,如果失去了部下的拥戴,不是被杀就是被逐。这样的藩镇割据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社会的动乱和瓦解。——樊树志《国史概要》政治自主财权自主军事自主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唐朝灭亡。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后期形势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后周世宗柴荣大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合作探究: 隋唐兴亡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4)统治者内部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举。……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755年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581年开皇之治589年统一960年隋唐五代十国由盛转衰课堂小结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堂练习1.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排除B项;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D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A课堂练习2.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武则天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扩大入谱官员的范围,提高下层地主社会地位;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让新晋进士进一步推荐人才,从而扩大了下层地主规模。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改变王朝的权力构成就是为了打击门阀氏族势力,加强皇权,故选A项;武则天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以官位尊卑定等级,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削弱了所有的门阀世族而不针对具体姓氏,排除B项;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是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选项表述未能包含提高新兴地主社会地位,以偏概全,排除D项。A课堂练习3.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 )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 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中李世民引用荀子之语,意在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拉拢人心,以身作则,才能上下一心,这体现了对隋朝暴政而亡的反思,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荀子的王道思想,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李世民作为唐朝皇帝,维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凸显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排除B项;据材料“数次引用”可知,材料凸显的是李世民对君民关系的一种论述,而非实践,排除D项。C课堂练习4.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史实可以表明唐朝时( )A.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解析】唐朝将公主嫁到吐蕃,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可见唐朝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故选C项;唐与吐蕃关系改善,并不代表与其他民族间没有矛盾,排除A项;唐代公主遵皇命出嫁吐蕃赞普属于政治联姻,无法推知唐代妇女人身自由如何,排除B项;吐蕃是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并非同一政权,排除D项。C课堂练习5.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解析】根据材料“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可知,是地方上藩镇割据威胁到了中央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宦官,排除A项;材料主体是“藩臣”,是地方割据,不是文臣武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丞相,排除D项。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