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4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4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把握适度原则
知识框架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不作简单肯定与否定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课程标准 考情预测
1.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 2.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 3.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4.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1.从命题内容上看,辩证否定观、认识发展的历程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有所考查
3.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重点考查辩证否定观和认识发展的历程。
考情导向
年份省份 试题类型 考查考点
2024安徽 选择题 辩证的否定观
2024山东、江苏 选择题 辩证的否定观、认识发展的历程
2023重庆 选择题 辩证的否定观、认识发展的历程
2023北京 选择题 认识发展的历程
2024重庆、黑吉辽 非选择题 辩证的否定观
2022辽宁 非选择题 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习要点:
1.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2.思维抽象的含义、目的与内容、环节、局限性?
3.思维具体的含义、特征、表现
4.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4.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你对我们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我们初次到一高,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探究提示
学校是一个由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能接触到的同学和老师等组成的单位。我们进入学校,很快就能了解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这些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就是感性具体,这些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现在知道了各科教师的授课风格,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接近学校的本质。从最初的印象到现在的看法,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 感性具体
→ 思维抽象
从感性具体到
思维抽象
01
1.感性具体(第一印象)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正确反映)
如:苹果看起来是红红的,吃起来是甜甜的,摸起来的是光滑的……
看到羊:白色、可爱、温顺、软绵绵、毛茸茸、咩咩叫
注:1、感性具体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范畴,
“感性具体”≠“感性认识”
2、清醒:对某个人、某件事的第一印象
3、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4、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整体+表象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2)局限性:(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原因)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感性
认识),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第一印象主要为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例:我们与一个陌生人首次见面,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对方的外貌、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等,然后通过这些在头脑中会形成关于这个陌生人的比较整体的印象。但这种第一印象一定可靠吗?
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2)目的与内容: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
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个性→共性,聚合思维,思维的概括性)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例1:小李是一个中学生。舍弃了小李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中学生”的规定性。
例2:什么是水果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水果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水果的定义。
整体→部分
个性→共性
2、思维抽象
侧重分析:部分+本质
下列展现的是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
1+2=2+1
4+5=5+4
8×6=6×8
9×7=7×9
A+B=B+A
A×B=B×A
ARB=BRA
第一级抽象
第二级抽象
第三级抽象
以自然数表示具体事物的量,得到自然数之间相加或相乘的第一级抽象,具体事物之间的换位关系
以A、B表示任一自然数,得到A与B之间相加或相乘的第二级抽象,抽象的数量之间加、乘的换位关系
以R表示相加或相乘关系,得到A与B关系的第三级抽象,抽象的符号R之间的换位关系
从个性中抽取概括出共性
示例评析P88
事物
现象
本质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如:苹果是看起来是红色的,吃起来是甜的,摸起来的是光滑的……
如:苹果是蔷薇科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降血脂,改善肠胃功能,有养颜,营养神经的作用,对于一些脂质代谢有调节的功效……
是现象的、外部的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
是本质的、内部的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属于思维抽象的认识
示例评析
相关链接P88: 如何理解抽象?→→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①当作动词使用:认识过程
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
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被思维舍弃了。
②当作名词使用:认识成果
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
③当作形容词使用
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你的话太抽象。(空洞的、笼统的,不够具体的思维或认识。)
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
1.含义不同: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侧重点不同:
思维抽象是从认识的发展历程角度分析,与感性具体、思维具体相对。
抽象思维是从思维形态的角度分析,与形象思维相对(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不同分类)。
知识拓展:区分思维抽象与抽象思维
(3)思维抽象的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例1:小明是一个高中生。是将“高中生”这种属性从小明的多种属性中抽取出来,至于小明的其他属性,如小明在性别、年龄、籍贯、性格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已经被思维舍弃了,这就是思维抽象中的分离,
例2:小明同学学习很用功,可在历次考试中得分总是不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原因:审题不准确。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小明重抓审题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的成绩有了起色。
特别提醒:分离只把两种或多种物质分开,只是把这些物质从混合状态变为分开状态,A是A,B是B,物质总量不变。即由一种混合物分开为多种物质。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排干扰)
例1:在研究商品的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时,不考虑一些偶然的突发的因素,比如天灾、政策、变动等,专注于研究供求与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2: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提醒:提纯是指把需要的提取出来,然后保留所需要的、把杂质或不需要的去掉,让需要的更纯净,即由多变为一,只有A或只有B。
例2:恩格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认为商品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消费,而是为他人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它们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所以,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简要概括)
例1:研究后得出,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价格的上下波动。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表达时概括:
将抽象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将众多的细节和复杂信息归纳为一个简明扼要的结论或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事物,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例如: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的。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现实中不存在)
体现在思维抽象的各环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虽然在自然状态中,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理想化,我们可以突破现实限制,寻求最优解或最佳状态。它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所在,并激发我们寻找更好解决方案的动力。
分离
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提纯
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简略化
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理想化
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总结:思维抽象的环节
(排干扰)
(简要概括)
(现实中不存在)
第一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他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
①分离: 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第二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当堂演练:
第三步: 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
公式:s=1/2gt
③简略化:
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
(即将抽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四步: 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是绝对的真空,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思维抽象,能出现在思维世界中。
④理想化:
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归纳总结: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起始
关键
表述结果
过程上的
抽离性,
剖析复杂事物
目标上的
纯粹性,
排除次要成分
表达上的
简洁性,
形成更高层次的抽象概念
理想化
贯穿其中
寻求最优解和最佳状态
思维活动过程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思维抽象是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理性思维中的一个环节,必然具有所有思维都具有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
思维抽象的特征
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思维抽象中的理想化既在思维抽象的目标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又在思维抽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纯粹的提炼功能,使得认识对象能够按照思维主体所希望的那样存在。理想化贯穿其中
知识拓展:
探究与分享P89
抽象思维不仅具有思维的共同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
同时具有特殊特征:思维过程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的简洁性,理想化。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过程上抽离性
目标上纯粹性
表达上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的。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思维抽象有哪些特征?
1、这朵花是红色的。
2、绿萝有很好的清除甲醛的功效。
3、苹果因为富含维生素、槲皮素、铁、果胶等微量元素,被誉为水果之王。
4、这道菜色香味俱全。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6、小猫的身体软软的、皮毛很光滑。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考:思维抽象对事物的认识全面吗?
提示: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因而是不全面的!
思维抽象属于理性认识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试判断下列内容是感性具体还是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思维活动过程
②对策: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及对策 P89-2
①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人们早已知道雷电,知道漆棒、玻璃棒与毛皮、绸布摩擦可以吸引纸屑、头发等轻微物质,还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屑等现象。人们还发现有电流的导线会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在实验中,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出现以后,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利用电磁原理设计制造发电机、电动机等。电磁波理论推动了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发射机、接收机被制造出来,产生了现代遥控、导航等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人类对电磁认识的发展历程,体会认识的发展历程。
探究与分享 P89
提示:
①首先是认识现象。(感性具体)
②其次是在实验中形成更加系统的电磁理论。(思维抽象)
③在理论基础上投身于实践,推动技术的发展,同时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思维具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从思维抽象
到思维具体
02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P90-1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思维具体
(侧重“综合”,整体+本质规律)
(2)特征(表现):
①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②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
(3)地位: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1)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感性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P90-3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把这个“胚芽”扩展开来,就能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对象。
例: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例:认识“羊”,合适的上升起点就可以是“羊”的概念,“羊”是一类反刍的草食性哺乳动物,是人类重要的家畜之一。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例: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逻辑中介:
如何认识和研究:羊的分类;外形与习性的差异;生理结构;如何适应环境与生存;经济价值;营养价值;群居行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等。
(3)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小结: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起点)
(桥梁)
(终点)
矛盾展现
再现事物多样性统一
选择起点
例: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作逻辑起点,通过对“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引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出现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转化为资本。在进一步发展中,由资本而产生剩余价值。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必然加剧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马克思就是经过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1)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
(2)资本论: 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3)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商品——货币——资本等一系列范畴作了深刻的分析,循序渐进,逐步上升,最后形成《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
P90【相关链接】: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马克思通过“商品”这个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变化发展(认识对象)一切矛盾的“胚芽”概念,逐步展开的思维具体,展现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景象,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商品
(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单位)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本质和规律)
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起点
桥梁
终点
马克思经过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思维抽象




相关链接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
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总结: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环节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环节二: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3)环节三:终点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小结: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选择起点 → 矛盾展现 → 再现事物多样性统一
(起点)
(桥梁)
(终点)
方法技巧:抓住关键词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1、感性具体→ 外部表象+整体
2、思维抽象→ 零散、片面的局部+本质(某一方面的本质)
3、思维具体→ 整体的本质规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联系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归纳:把握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注意:
①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认识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②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错误。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
思维抽象
含义
目的和内容
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局限性
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含义、特点、地位
环节
上升起点
种种矛盾逐一展现、桥梁
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知识总结
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起点
桥梁
终点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现象的认识。(  )
提示: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提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3.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提示: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简略化是表达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4.感性具体是错误的,思维具体是正确的。(  )
提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5.思维从感性具体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提示: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易错易混】
(2024高考·江苏)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看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
【解析】
A: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不选。
B: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 不选。
C: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不选。
D: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这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D正确。
典例分析
(2024·安徽高考,16)某机构根据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肉蛋奶、蔬菜以及食糖、食用油消费量变化的统计数据得出:我国居民饮食消费逐渐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吃得健康”,营养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认识过程( )
①运用了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②是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的过程
③体观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
④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①:该机构是根据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肉蛋奶、蔬菜以及食糖、食用油消费量变化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这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而非完全归纳推理,①错误。
②:这一认识过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未涉及辩证否定,且辩证否定应该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②错误。
③:该认识过程随着时间推移,根据消费数据的变化得出结论,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③正确。
④:先是对居民饮食消费有具体的了解,然后得出营养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结论,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达到了理性认识,④正确。故本题选D。
典例分析
(2022高考·山东)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①: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
②④: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
③:选项本身的表述有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
典例分析
(2024高考·山东)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详解】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共变法,不是求异法,排除①。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②正确。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坚持适度原则,③正确。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④错误。
典例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