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有着“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重要地位,它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城墙高耸,关隘森严,是明朝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它就是山海关。1644年,这里发生了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吴三桂在此“冲冠一怒”,打开关门,引清军入关。这道原本固若金汤的防线,却成为了明朝覆灭的转折点,也为清朝入主中原拉开了序幕。这其中究竟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我们借助山海关的这扇大门,一起探寻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历史风云。学习目标: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知道张居正改革的内容,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了解满洲的兴起、清军入关及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明朝政治腐败的表现?明宣宗好斗蟋蟀(第5位皇帝)明武宗之豹房尚武爱玩乐(第10位皇帝)明世宗好炼丹(第11位皇帝)明神宗不爱上朝(第13位皇帝)明熹宗 (第15位皇帝)1.政治腐败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①皇帝沉迷享乐,大权旁落。明武宗 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喜好玩乐,宠信宦官刘瑾。明世宗 迷信方士,一心修道,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权20年,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出现倭寇之患。明神宗 在位48年,曾经一度28年不上朝(明实亡于明神宗)。明熹宗 爱好木工,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部交由宦官魏忠贤处理。明宦官专权至此达到顶峰。明思宗 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我太难了明宪宗是一位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皇帝,杂技、戏曲、赏灯场面虽然热闹,可是在皇宫里却也司空见惯,大臣为了取悦皇帝,将民间的街市情景搬到宫中,宪宗皇帝见到民间街头场景,觉得新奇好玩,大加封赏,宪宗皇帝觉得这也具有“与民同乐”的象征,当下命令宫廷画师用大量篇幅将这一场景记录下来,该图成为后世讽刺明宪宗奢靡逸乐的重要依据。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明朝政治腐败的表现?汪直 王振刘瑾 瑾魏忠贤②宦官专权,结党营私,朝政混乱,政治腐败。受明宪宗宠信。他掌西厂,权势熏天,屡兴大狱,通过监视臣民、打压异己等手段揽权,使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司礼监掌印太监,深得明武宗宠信。他结党营私,操控朝政,贪污受贿,打压异己,推行诸多利于宦官集团的举措,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最终因谋反罪被凌迟处死。为躲债而净身入宫,后深得明熹宗信任,排除异己,掌控朝政,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为祸多年,阉党人都称魏忠贤为九千岁。他结党营私,操纵内阁,致使朝政腐败,加速了明朝的衰落。“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为祸最烈。”—(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后果???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1.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盘剥民众。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豫变纪略》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2.皇族、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侵占民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明神宗时期(爷爷)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期(哥哥)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期(自己)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富着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明清史料》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改革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2.张居正改革--人物介绍时间 措施 经济政治军事意义 结果 万历初年(明神宗)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巩固边防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盘剥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田赋徭役杂税计入田亩合并银两收税张居正去世后,大多废止。为什么张居正的经济改革被称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触动了地主阶级利益,导致阻力巨大,且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危机依然不断加剧。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2.张居正改革--内容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3.张居正改革--评价张居正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他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前者使吏治清明、行政效率大增,后者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在边防上,重用名将稳固国防。他辅佐幼主,稳定政局。但其改革触动保守势力利益,本人也有专权、生活奢侈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以一己之力延缓了明朝衰落,其改革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评价历史人物应客观、全面、辩证。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纷纷起义。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628年,李自成在陕北起义,攻城掠地,势力壮大;1641年始,李自成向河南、河北等地进军;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态度如何?为什么?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明末歌谣2.过程拥护支持①“均田免粮”,顺应民意;②军纪严明、作战英勇;③明朝腐败,不得民心。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628年,李自成在陕北起义,攻城掠地,势力壮大;1641年始,李自成向河南、河北等地进军;2.过程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始,李自成挥师北上,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3.明朝灭亡1644年3月19日深夜,崇祯皇帝带着皇后和公主来到了煤山脚下。临行前,他写下了血诏:"朕登基十七年,兢兢业业,不敢怠惰。今贼臣误国,致使神器沦落,朕愧对天地,无颜见列祖列宗,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份遗诏写在他的便服上,用的是他的血。字迹潦草却有力,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与决绝。随着崇祯皇帝的死去,一同灭亡的还有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君王死社稷明朝灭亡后,其宗室成员在南方重建政权,史称南明,然政权内部纷争不断,力量涣散;此时,北方的满洲在顺治帝的统治下已基本控制北方,利用明末民变的机会迅速南下,意图统一全国。满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又是如何顺利入关呢?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满洲兴起1635年1644年1616年1636年阅读教材P100,根据时间线索找出相关历史事件。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有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腐化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为“八旗子弟”。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满洲兴起1635年1644年1616年1636年阅读教材P100,根据时间线索找出相关历史事件。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名为大清皇太极顺治帝清军入关吴三桂吴三桂,辽西人。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1644年,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吴三桂作为明朝守将,为何要引清兵入关?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军主力殆尽,吴三桂成为挽救明朝的“唯一救星”。但吴三桂家产被李自成抄没,家父被捕,爱妾陈圆圆被俘,为了复仇,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山海关,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此后,李自成在山海关失利,此后退回北京,终在转战各地后失败。——《崇祯十七年》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陆续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统一全国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统治。巩固统一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朝中大臣结党营私,纷争不已;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张居正“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巩固边防等改革措施起义经过起义原因: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天灾不断口号:均田免粮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4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牺牲,起义失败1644年,清朝统一全国并在思想、政治上巩固统一清军入关课堂小结2.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政治腐败 ②旱灾连年 ③赋税沉重 ④各地起义爆发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练习巩固√√√√3.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此文主要是纪念( )A.戚继光抗倭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C.李自成起义 D.清军入关C练习巩固2.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尊王攘夷”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D.“均田免赋”D6.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C.阿骨打 D.铁木真B练习巩固5.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起义军失败。这里的“将领”是( )A.张献忠 B.吴三桂C.努尔哈赤 D.皇太极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