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中国航海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2001年,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此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古代航海文化,使后人铭记先辈们的航海壮举和开拓精神。历史上,郑和为何下西洋?明朝又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学习。
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知道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相关史实,认识开放交流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民族责任感。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位置
明初,人们把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2.为何下西洋(目的)
材料一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的强国。为了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1)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示中国富强;
(2)发展中外贸易,商品互补。
材料二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一、郑和下西洋
3.郑和简介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一、郑和下西洋
观看视频并结合阅读课本P91-92,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4.概况
一、郑和下西洋
4.概况
郑和 特点
时间
次数
首次人数
最多船数 到达 地区
所载物品
交往方式
1405--1433
七次
27000多人
200多艘
到达亚洲和非洲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丝绸、瓷器、茶叶、金银货币
访问首领,赠送物品,进行贸易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友好往来
种类多样
郑和七下西洋,……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观看视频并结合阅读课本P91-92,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一、郑和下西洋
5.条件
【材料】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天妃灵应之记》碑
阅读课本P92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部分,归纳: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①经济:明初国力强盛,为航行提供了基础。
②政治:明朝统治者给予极大支持。
③技术:指南针、地图制作、造船、航海技术等的支持。
④个人: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团队指挥能力
一、郑和下西洋
6.地位
郑和下西洋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一、郑和下西洋
7.意义
马来西亚三宝洞
印尼 三宝庙
《榜葛剌进麒麟图》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明代)中国的船队及其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界耳目为之一新,同时让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十分震惊,以致对欧洲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出现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奇迹。
②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结合以下图片史料和文字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一、郑和下西洋
8.弊端
南京·郑和墓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
明朝朝贡(进贡):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郑和之后,便再无郑和了。
——《明史·郑和传》
弊端: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结合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有何弊端?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之患
结合教材P94,了解倭寇和倭患的概念,并思考相关问题。
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患
倭寇与我国海盗、奸商相勾结,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这一现象时称 “倭患”。
倭患影响
严重损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出现原因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国力衰弱,海防松懈;
二、戚继光抗倭
2.抗击倭寇
在东南倭寇猖獗的时候,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为提高军队战斗力,他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的训练,操练新阵法。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二、戚继光抗倭
3.抗倭过程
(1)第一阶段
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 倭患。
台州
浙东地区
(2)第二阶段
戚继光又平息 地区的倭患,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
福建、广东
东南沿海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二、戚继光抗倭
4.抗倭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理由???)。
①打击了外来侵略者;
②保卫了沿海民众的财产和生命、国家安全;
③维护了国家主权,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朝鲜、琉
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
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
行册封。
纳贡称臣
宗主国
藩属国
维护藩属国统治秩序
三、援朝战争
1.背景
三、援朝战争
2.概况
1592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入侵朝鲜。日军在一个月内攻陷汉城,朝鲜国王北逃,向明朝求援。
想要将朝鲜作为跳板,称霸东亚
三、援朝战争
3.结果及意义
明朝派李如松统领4万大军抗倭援朝,取得平壤大捷,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此后日军再派14万大军入侵朝鲜。朝鲜二次向明朝求援,中朝联军在再次击退日军,援朝战争胜利告终。
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3、意义:
《明神宗实录》卷234-卷355
海战奏报:"焚倭舰四百,斩溺万余,
军费开支:两次战争耗银800万两(相当于明朝2年财政收入)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风浪,借地晾晒货物,以每年500两白银买通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
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此时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订条约,确认葡萄牙可长驻澳门管理。从而占领澳门达四百年之久。
1553
1573
1887
阅读教材P95,梳理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背景与过程。
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通往东方的商路被打通,欧洲殖民者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四、葡萄牙人攫取(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在澳门的居住权
1.问题由来
四、葡萄牙人攫取(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在澳门的居住权
2.问题解决
1984年中葡谈判,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于1999年收回澳门;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
问题探究
友好
交往
军事冲突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租权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明朝中期
国力衰退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积极增强国家实力;重视海防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互利共赢。
课堂小结
明朝的
对外关系
七下西洋,友好交往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倭寇之患的由来
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民族英雄
一、郑和下西洋
三、援朝战争
二、戚继光抗倭
四、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的过程
澳门的回归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玄奘西行天竺
C. 鉴真东渡日本 D. 郑和七次远航
D
练习巩固
2.郑和下西洋使海外情况更为国人所了解,前往南洋的国人始终不绝,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这主要表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经过 D. 影响
D
3.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反映的是(  )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戚继光抗击倭寇
C. 林则徐虎门销烟 D.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练习巩固
4.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 50 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 80 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 200 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
A.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 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 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B
5.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下面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 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
C. 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D. 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
B
练习巩固
6.明朝时,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英国 C. 法国 D. 荷兰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