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阿拉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多样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下列哪一选项最能体现阿拉伯文化对多元文明的融合与创新 ( )A.将印度数字符号改进为“阿拉伯数字”,并传播至欧洲B.伊斯兰教深刻影响社会规范、法律、节日和日常礼仪C.翻译古希腊哲学与科学著作,推动“百年翻译运动”D.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汇集波斯、印度、希腊等地的学者2.下图可用来说明8世纪中期( )A.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的原因 B.阿拉伯帝国侵略扩张的危害C.伊斯兰文明对世界贡献巨大 D.世界文明古国彼此往来增多3.卢浮宫藏有一件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文物——戈贝尔·艾尔—阿拉克刀柄(象牙制)。其正面上方雕刻着一名成年男子双臂搏击两头狮子的图案,男子连鬓蓄须、头系宽边发带、上身赤裸、下身着过膝长袍的形象,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遗存中的“英雄斗兽”主题及人物造型高度相似。这件文物的发现表明( )A.古埃及王权借助西亚艺术形式强化权威 B.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文明存在双向互动C.苏美尔文明对埃及文明形成具有主导性 D.武力征服是早期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4.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乌鲁克某遗址中发现了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泥版残片共计5000余块。这些文字已经构字有法,用字有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与2000年后的中国商朝甲骨文在造字之法和用字之道上颇为契合。由此可推知( )A.西亚的文明高于东方文明 B.文字的发展渐趋抽象简化C.农业的发展促使文字形成 D.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特征5.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以精确方位与巨石堆砌展现了高超的天文观测水平;《亡灵书》记载“尼罗河赐予黑土,奥西里斯主宰丰饶”,将农耕周期与“冥界审判”结合。莎草纸文献《阿蒙颂歌》称法老为“荷鲁斯化身,土地之主”。由此可以看出古埃及( )A.官僚体系完善 B.王权世俗化 C.敬畏自然规律 D.土地私有化6.随着埃及考古的进展,古埃及的早期历史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温静、黄庆娇两位埃及学学者,走遍埃及,探访古迹,并整理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撰写了《尼罗河畔的曙光:古埃及文明探源》一书。下列文明成果中,该书会重点涉及的是( )A.哲学和戏剧成就突出 城邦政治 B.《摩诃婆罗多》 种姓制度C.书写材料莎草纸 象形文字 D.《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7.12、13世纪,古罗斯王公的权力受到市民大会和大土地占有者的限制,国家事务实际上由两者决定。金帐汗国建立后,金帐汗从古罗斯王公中挑选一人,颁发“敕令”(也称“封诰”),代替金帐汗管理罗斯各公国,收取贡赋。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A.逐步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B.开启了欧亚大陆的民族交流C.弱化了罗斯地方自治能力 D.增强了罗斯政治的专制成分8.10世纪前,东正教已在基辅罗斯传播。随着东正教的传入,十字架平面与半球形穹顶的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建筑在罗斯地区广泛建立,民间建筑也仿照这一风格。但“在北方,为了抵御恶劣的天气,厚厚的墙壁、小窗户和陡峭的屋顶也特别流行。”这说明基辅罗斯( )A.引进并改造外来文化 B.维系文化的本土特色C.与欧洲国家交往频繁 D.宗教文化的积淀深厚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4—前483)认为宇宙的演变就像火一样不断地燃烧,熄灭,再重新点燃,循环往复。他还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来强调宇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由此可见,此时的希腊哲学( )A.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 B.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 C.为城邦政治变革服务 D.带有一定的辩证色彩10.7~8世纪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和民众仍以“罗马人”自称,但希腊语逐渐取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语成为新的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8世纪的《法律选编》指出:“前朝皇帝颁布的法律难以理解;它们之于民众,就像天书一般完全无法理解。”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A.政治统治陷入危机 B.文化转型的必然性C.希腊化的趋势凸显 D.亟需摒弃旧的法律11.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会等泛希腊赛会上,体育竞技的优胜者将享受佩戴花冠和饰带的殊荣,并获得象征胜利的棕榈枝条(如下图),某项比赛结束后,传令官要当众宣布优胜者的名字。这体现了古希腊( )A.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B.崇拜英雄的人文价值观C.民主政治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各城邦和平友好的状态12.公元8世纪中期后,有实力的日本贵族和寺庙神社纷纷扩大私有地,形成了日本的早期庄园。为了争夺农业资源,保护庄园利益,庄园间经常产生摩擦和纠纷,但庄园农民间的武斗不仅耽误农时和农活,且战斗力低下。这一现象的出现( )A.瓦解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使日本进入幕府时期C.推动了武士集团形成 D.推动大化改新顺利开展13.有学者指出,佛教在兴起时虽批判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与繁琐祭祀,却继承了其“业报轮回”的核心观念,并提出“四姓平等”以吸引下层民众。然而,佛教并未彻底否定社会等级,而是主张通过个人修行超越世俗身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佛教教义植根于印度社会传统土壤B.佛教改革以维护贵族特权为目的C.佛教教义调和了不同阶层利益诉求D.佛教颠覆了婆罗门教的宗教体系14.古代世界存在普遍的神灵崇拜。如某地区的人们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万物有灵,神道在此片土地上逐渐发展起来。此外,为巩固权力,统治者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该地区位于( )A.北非 B.南美 C.西亚 D.东亚15.在印度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社会激烈动荡,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掌握军政大权的刹帝利和部分发家致富的吠舍不满于婆罗门种姓的至高地位,要求打破婆罗门至高无上的种姓特权,改革婆罗门教,于是出现了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和争鸣的局面。这可用以说明( )A.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B.印度教的地位逐渐下降C.种姓制度已走向瓦解 D.国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16.如图所示为建于9世纪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该塔高约30米,共9层,上有神庙。羽蛇神金字塔每面有91级台阶,加上神庙的1级台阶,整座金字塔共有365级台阶。据此可知( )A.该金字塔融合宗教与历法 B.台阶数量决定建筑高度C.羽蛇神崇拜源自天文现象 D.九层级塔象征社会等级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文明发展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材料二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希腊、罗马给人类留下来哪些文化遗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法 考察时段 使用区域 主要内容玛雅历法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300年 墨西哥(东南部)、犹加敦半岛、巴拿马、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 玛雅历法分为太阳历和礼仪历。“太阳历”主管农业周期,以20天为一月,365天为一年。“礼仪历”支配日常事务,以260天为一年,传说由20个神灵轮流主司中国传统农历 公元前3000年至19世纪中叶 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部分地区 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农历日期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摘编自林被甸等《拉丁美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历法和中国传统农历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法的制定对古代文明发展的作用。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西方园林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同属于世界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璀璨的瑰宝。角度 东方 西方溯源的差异 中华文明起源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黄河、长江流域,所以中式园林的设计多是仿效自然、探索自然的形式之美 西方园林受尼罗河文明影响,人们将方形的耕地划分为若干格,所以西方园林以几何美学为核心艺术层面 注重意境,讲究情景交融 注重写实、细致入微,讲求严谨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关系文学层面 中国园林造景设计像古诗词一样,通过山水、植物的摆放使人感受到无限意境 西方文学把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没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这影响了西方园林的设计哲学层面 老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启发很大,促使中国园林设计形成了以探索自然为核心的发展趋势 在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影响下,西方园林设计中条理性、精确性、逻辑性和规律性占主导地位,其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使西方园林追求几何之美——摘编自牛森、吴丹《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与交融》结合材料,围绕“中西方园林艺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A D C C D A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A D A A1.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的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翻译为阿拉伯文,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多元文明的融合与创新,D项正确;将印度数字符号改进为“阿拉伯数字”只是对印度文明的融合,无法体现多元文明,排除A项;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帝国本土宗教,无法体现对其它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排除B项;翻译古希腊哲学,只能体现对古希腊文化的吸收,无法体现对多元文明的融合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中期的世界。根据图示,7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统治区域仅限于阿拉伯半岛,到8世纪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在地理位置上连接了欧亚非三大陆,便利了东西方地区的文化交流交融,A项正确;图示中疆域的扩大无法体现出扩展的危害性,且结合所学,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明具有促进作用,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展,有利于伊斯兰文明的传播,但无法体现出对世界贡献巨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对外征服,有利于帝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无法体现出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国的交往增多,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中,狮子常常被视为勇猛和力量的化身,而能够与狮子搏斗的人则往往代表着英雄或王者的地位,因此,戈贝尔·艾尔-阿拉克刀柄上的图案很可能是在传达某种关于勇气、力量或是统治权的信息,“英雄斗兽”主题强调英雄的英勇和领导风范,阿拉克刀柄上的男子形象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遗存中的“英雄斗兽”主题及人物造型高度相似,表明古埃及王权借助西亚艺术形式强化权威,A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两河流域对埃及的影响,没有埃及对两河流域的影响,不能体现双向互动,排除B项;埃及文物有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特色,只能说明两者之间有联系,但无从推断苏美尔文明有主导性,排除C项;仅凭文物不能确定两种文明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是武力征服,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与西亚)。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字是人类文明产生的主要特征,材料反映公元前3300~公元前3000年的西亚地区楔形文字的构造和使用已相对成熟,而2000年后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与楔形文字在造字之法和用字之道上颇为契合,这说明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相似性特征,D项正确;两河流域文明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材料没有体现其优于其他文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造字和用字,没有说明文字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古代西亚和古代中国文明虽然都归属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但材料未体现出农业发展和文字形成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据“高超的天文观测水平”“奥西里斯主宰丰饶”“农耕周期”“(法老为)土地之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重视天文观测,将农耕周期与宗教的结合等,体现了古埃及人对尼罗河、天体等自然力量的敬畏和顺应,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机构或官僚管理的内容,排除A项;法老被神化为“荷鲁斯化身”,表明王权具有神圣性,并非脱离宗教的世俗化表现,排除B项;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法老或神庙所有,而非土地私有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正向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文化非常丰富,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在几何学、历法、书写材料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其象形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C项正确;“哲学和戏剧成就突出、城邦政治”属于古希腊文明(如苏格拉底哲学、雅典城邦),与古埃及无关,排除A项;“《摩诃婆罗多》、种姓制度”属于古印度文明(《摩诃婆罗多》为印度史诗,种姓制度为印度社会结构),与古埃及无关,排除B项;“《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属于两河流域文明(《吉尔伽美什》为苏美尔史诗,楔形文字为美索不达米亚文字),与古埃及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金帐汗国建立后,金帐汗从古罗斯王公中挑选一人,颁发‘敕令’(也称‘封’),代替金帐汗管理罗斯各公国,收取贡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12、13世纪,古罗斯王公的权力受到市民大会和大土地占有者的限制,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成分。蒙古西征后,金帐汗从古罗斯王公中挑选一人,代替金帐汗管理罗斯各公国,收取贡赋,政治的专制成分增强,D项正确;罗斯是东欧国家,不是西欧国家,无法体现西欧封建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聚焦于蒙古西征对罗斯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并没有关于欧亚大陆民族交流的相关表述,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权力向王公集中,突出的是专制成分的增强,并非罗斯地方自治能力的弱,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世纪(基辅罗斯)。据材料“东正教传入后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建筑在罗斯地区广泛建立”和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在吸收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同时,北方地区为适应气候特点改造了建筑形式(厚墙、小窗、陡屋顶),说明其对外来文化进行了本土化改造,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建筑风格变化主要体现文化融合而非单纯维系本土特色,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宗教文化传播,未体现与欧洲国家交往频繁,排除C项;材料侧重建筑风格的传播与改造,未强调宗教文化积淀的深度,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可知,赫拉克利特指出宇宙是不断变化循环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事物存在相对稳定性(因为还是同一条河流),这符合辩证法中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观点。所以可以看出此时的希腊哲学带有一定的辩证色彩,D项正确;题干中赫拉克利特的言论主要围绕宇宙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而赫拉克利特强调的是宇宙的变化规律,并非以人的主观精神为核心,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阐述宇宙的变化规律,题干里没有关于希腊哲学为城邦政治服务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世纪(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融汇了东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材料中拜占庭人不再以罗马人自居,罗马共和制度中执政官和保民官消失,罗马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律不被时人理解,都表明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面临文化转型的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上的不兼容,不能表明政治统治陷入困境,排除A项;希腊化指亚历山大东征后推行的希腊文化,与材料的时空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罗马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律不被拜占庭帝国的人理解,并不意味着摒弃旧的罗马法律,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赛会上给予优胜者殊荣,表明古希腊崇拜体育竞技的获胜者,体现了崇拜英雄的人文价值观,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校教育情况,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希腊民主政治的信息,不能确定民主政治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各城邦间的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公元8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新开垦土地的增多,日本早期庄园间矛盾增加,冲突与武斗不断。庄园农民间的武斗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这推动了脱离农业生产、进行职业化军事训练的武士阶层的形成与壮大,C项正确;庄园的扩张确实削弱了朝廷对土地的控制,但题干强调庄园冲突的直接结果是武装需求,而非中央集权瓦解(这一过程需更长时间积累),排除A项;幕府时期(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是武士集团掌权的标志,但题干现象是武士形成的早期诱因,而非直接导致幕府建立,排除B项;大化改新(645年)早于题干时间(8世纪中期),且其核心是仿唐制加强集权,与庄园经济导致的地方武装化趋势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佛教在兴起时虽批判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与繁琐祭祀,却继承了其‘业报轮回’的核心观念”“佛教并未彻底否定社会等级,而是主张通过个人修行超越世俗身份”可知,反映了佛教教义无法脱离印度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结构,印度传统社会以种姓制度为基础,佛教的“四姓平等”和“修行超越身份”本质上是对传统观念的改造而非彻底否定,其教义的形成和传播深深植根于印度本土文化土壤,A项正确;佛教提出“四姓平等”以吸引下层民众,表明其试图打破婆罗门教对贵族特权的垄断,而非“维护贵族特权”,排除B项;佛教通过“四姓平等”迎合下层民众对平等的需求,同时主张“通过个人修行超越世俗身份”,避免彻底否定社会等级,客观上缓解了阶层矛盾。但这一“调和”是表象,本质上是佛教在印度社会传统框架内的适应性调整,而非主动“调和利益”的主观目的,C项有一定合理性,但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明确指出佛教“继承了其‘业报轮回’的核心观念”,说明佛教并未颠覆婆罗门教的宗教体系,而是在部分批判种姓制度和繁琐祭祀的基础上吸收了核心教义,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东亚的日本存在着神道教,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它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现象、动植物等,符合题目中万物有灵的描述,而且在日本历史上,天皇被认为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这与题目中统治者自称是太阳神后裔相契合,D项正确;北非地区主要是古埃及文明等,古埃及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体系,他们崇拜众多神灵,如拉神(太阳神)、奥西里斯等,但他们的宗教体系并非以“神道”为主要特征,排除A项;南美洲有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玛雅文明有复杂的宗教信仰,崇拜众多自然神和祖先神等;印加文明崇拜太阳神等,然而,这些文明的宗教体系和文化传统与“神道”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西亚地区有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有自己的神话和宗教,如马尔杜克等神灵,但这些文明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与题目中所描述的“神道”以及万物有灵的特征差异较大,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印度列国时代,社会动荡,阶级关系变化,刹帝利和部分吠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不满,要求改革婆罗门教,这种社会背景为佛教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体现了佛教产生的历史必然性,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印度教地位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当时种姓制度并未彻底瓦解,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思想领域的变化,未涉及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美洲)。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羽蛇神金字塔上有神庙,体现了宗教色彩,而台阶总数365级与一年的天数对应,体现了历法的相关内容,说明该金字塔建筑融合了宗教与历法,A项正确;建筑高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非由台阶数量决定,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羽蛇神金字塔的台阶数量与太阳历天数吻合,只能说明玛雅人在建筑中融入了天文知识,但无法证明羽蛇神这一神灵形象的来源与天文现象存在直接关联,排除C项;玛雅金字塔的层级更多与宗教仪式或天文观测相关,而非社会分层,排除D项。故选A项。17.(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3)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保证国家繁荣富强。(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据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可得出阿拉伯国家注重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可得出阿拉伯国家重视人才;“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得出阿拉伯国家注重翻译和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得出阿拉伯国家能够整合东西方文化。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国家将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材料二“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得出隋唐以前中日交流形式上主要通过中国移民传播文明,内容上主要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可得出隋唐时期交流形式上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内容上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近现代(全球)。据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据材料二“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得出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开放促进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对比所学明清时期的知识可得出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保证国家繁荣富强。18.(1)文化遗产:理性的思维方式;自由的精神追求;民主的政治形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理论。(2)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遗产:由材料“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可得出,理性的思维方式;由材料“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可得出,自由的精神追求;由材料“雅典是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及所学可得出,民主的政治形式;由材料“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可得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理论。(2)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特点:由材料“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可得出,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由材料“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可得出,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由材料“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及所学可得出,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由材料“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可得出,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原因:由材料“中古早期的动乱”可得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由材料“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及所学可得出,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由材料“《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可得出,基督教势力的膨胀;由材料“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及所学可得出,世俗政权的衰弱。19.(1)同:都基于天文观测;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使用区域都较大(都传播至周边地区)。异:玛雅历法以20天为一月,和月相没有对应关系,而中国传统农历严格对应月相,以闰月的方式调节误差;玛雅历法有着较为复杂的宗教与仪式功能,而中国传统农历更多服务于农业和民俗文化;玛雅历法有两套系统,中国传统农历将节气、阴历等融为一体。(任答2点即可)(2)指导了农业生产;促进天文与数学的发展;有助于渲染和巩固古代国家权力,增强社会凝聚力。(任答2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美洲和中国。同:根据材料“以260天为一年,传说由20个神灵轮流主司”“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基于天文观测;根据材料“玛雅历法分为太阳历和礼仪历。‘太阳历’主管农业周期”“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墨西哥(东南部)、犹加敦半岛、巴拿马、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部分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区域都较大(都传播至周边地区)。异:根据材料“以20天为一月,365天为一年。‘礼仪历’支配日常事务”“农历日期较严格地对应月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历法以20天为一月,和月相没有对应关系,而中国传统农历严格对应月相,以闰月的方式调节误差;根据材料“以260天为一年,传说由20个神灵轮流主司”“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历法有着较为复杂的宗教与仪式功能,而中国传统农历更多服务于农业和民俗文化;根据材料“玛雅历法分为太阳历和礼仪历”“农历日期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历法有两套系统,中国传统农历将节气、阴历等融为一体。(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玛雅历法分为太阳历和礼仪历。‘太阳历’主管农业周期”“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导了农业生产;根据材料“以260天为一年,传说由20个神灵轮流主司”“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天文与数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以260天为一年,传说由20个神灵轮流主司”“农历日期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渲染和巩固古代国家权力,增强社会凝聚力。20.示例:论题:自然环境和文明形态的差异共同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阐述:中西方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经济等文明发展状况的载体;同时,因中西方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文化发展形态的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形式。中国园林形成于黄河、长江的冲积平原,自然环境适宜,自然景观优美。中华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讲究意境和留白,注重观赏者的个人情感与景观的交融和抒发,这造就了东方园林在设计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关注情境创设的园林风格。西方园林诞生于尼罗河地区,其农业生产的习惯以及西方文明中注重严谨、精确的文化因素影响西方园林设计,造就了西方园林追求几何美学,注重细节设计的园林风格。总之,无论是中式园林还是西式园林,都是特定自然环境中人类智慧的结晶。【详解】本题为评论解说题。时空为当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中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按照题干要求,围绕“中西方园林艺术”进行论述,可确定论题为:自然环境和文明形态的差异共同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其次,结合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论述,如根据材料“中华文明起源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黄河、长江流域,所以中式园林的设计多是仿效自然、探索自然的形式之美”可知,中国园林形成于黄河、长江的冲积平原,自然环境适宜,自然景观优美;根据材料“中国园林造景设计像古诗词一样,通过山水、植物的摆放使人感受到无限意境”可知,中华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讲究意境和留白,注重观赏者的个人情感与景观的交融和抒发,这造就了东方园林在设计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关注情境创设的园林风格;根据材料“西方园林受尼罗河文明影响,人们将方形的耕地划分为若干格,所以西方园林以几何美学为核心”可知,西方园林诞生于尼罗河地区,其农业生产的习惯以及西方文明中注重严谨、精确的文化因素影响西方园林设计,造就了西方园林追求几何美学,注重细节设计的园林风格。最后,进行总结概括,无论是中式园林还是西式园林,都是特定自然环境中人类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