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如奠定中医理论的《黄帝内经》、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以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结合两汉史实,以下解读正确的有( )①统一繁荣助推科技发展②科技进步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③中央政府重视科技传承④传统科技各个领域均领先世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下图是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翼马形象是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在地中海沿岸、中亚等地区都出上过翼马纹样的织锦。这体现出( )A.古代东西文化交流频繁 B.中国主动吸纳外来文化C.区域交流推动文化融合 D.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3.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丝绸’之路,是‘玉石’之路,是‘香料’之路,是‘佛法’之路。也就是说,丝绸之路说的是一些物品、思想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 )A.对外交流注重双向互动 B.兼具物质和文化的双重价值C.从事海外贸易区域广泛 D.是贯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4.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亚的丝路古城撒马尔罕发掘出大量大使厅壁画,据学者考证,北墙所绘为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图(如下图),这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北壁绘华夏天子”的内容一致。材料说明( )A.唐朝社会风气开放胡汉交融 B.唐高宗和武则天注重体恤民情C.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交融 D.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5.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汉志地区再次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汉志重镇麦加城因集市兴盛而吸引了各部族前来参加赛诗会、朝拜克尔白神庙等文化活动,最终成为伊斯兰教第一圣城。麦加的兴盛表明( )A.商路变迁影响文化活动 B.地理优越利于城市发展C.经济发展决定宗教兴衰 D.文教兴盛推动民族融合6.考古学者在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发掘出土唐代文书800余件,包括汉文木简和粟特文残片,以及波斯玻璃器皿残片。其中一份汉文木简记载“骠骑将军令:烽铺卫士严查商旅通关文牒”。这一发现最能说明( )A.西域已形成跨区域通用文字 B.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动特征C.唐朝时期强化对西域的管控 D.唐朝政府垄断西域商业经营7.明孝宗时(1470-1505)命太医院编纂《本草品汇精要》,新增了若干种产于域外的香药。其中记载:降真香产地在“南海山及大秦国”,龙脑香“出婆律国(古代我国海南邻国),今惟南海番舶货之,西方亦有”,“天竺出苏合香,是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本草品汇精要》作为官修本草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B.当时明朝和“大秦”通过丝绸之路有着直接的经济贸易往来C.明朝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官府设置市舶司管理“番舶”D.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本草药物学知识的积累8.下面两幅图为宋元时期泉州某建筑的部件。这反映了当时泉州( )景教尖拱形飞天石刻 基督教石挡垛A.佛教文化式微 B.石刻艺术精美C.海洋商贸兴起 D.多元文化并存9.下面是一份藏于广东省江门市博物馆的借据。该借据可以用于研究( )立领银数人黄官奕为因往(旧)金山获利,盘费不敷,恳求西龙社乡老黄玉涵……等,情愿发船位本银壹拾捌两正,言定以限一年为期,本息清还……或系别图生意支消无银归款,系伊父子家人填还抵足,毋得异言。今欲有凭立明领银数一纸,交西龙社值理收执为据。 一、实发到本银壹拾捌两正 合家担保 父黄元盛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十二日立领银数人黄官奕①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②华工参与美洲开发③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④洋务新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近年来,数字贸易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开放的“美式模板”“欧式模板”“亚太模板”逐渐形成。美国实施利己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不时对其他国家进行霸凌,从而掠夺数据资源;公然凭借自身在全球贸易网的优势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式价值观。这说明当前( )A.新型贸易伴随文化碰撞 B.地缘政治裹挟科技研发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D.美国主导世界贸易体系11.17世纪中叶,来自美洲的可可与非洲的咖啡豆逐渐在欧洲普及,巴黎的咖啡馆里,人们习惯将蔗糖与牛奶加入热可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式热饮”。这种饮食风尚的变迁反映了( )A.跨大洲物种交流重塑生活方式 B.殖民扩张导致全球贸易失衡C.商业革命加速贵金属资本流动 D.工业文明推动饮食结构转型12.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屏风、家具等大量涌入欧洲。中国艺术品的淡雅之美在洛可可艺术的中心法国产生共鸣。洛可可风格不主张刻板规整的艺术模式,中国花鸟纹样的自由舒展正好“投其所好”,并被用来取代那种整齐对称的几何图案。这反映了( )A.欧洲艺术审美与风格变化 B.中华文化成为欧洲艺术的新源泉C.东西方文化艺术双向交流 D.欧洲文化在交流中保持持续发展13.18世纪末,欧洲国家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充当了获取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农业实验站和国内外大宗贸易植物、稀有药物性植物及经济植物的驯化中转站。这些植物园的建立说明( )A.殖民地的地位提高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C.商品输出开始出现 D.全球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14.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16世纪后,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以上现象反映了( )A.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茶叶成为国际贸易主要商品C.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D.新航路的开辟沟通全球贸易15.1979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时装队来中国表演,台上多姿多彩的衣着与台下的一片“蓝、灰、黑”形成了鲜明对比。1984年,一部讲述纺织厂女劳模和漂亮裙子之间故事的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当时有评论:“摩登”的“红裙子”开始悄然地取代了“革命”的“百围裙”。这( )A.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B.根源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C.表明我国人民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D.表明我国经济转型冲击了旧有的观念16.以下是不同时期跨区域贸易状况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代表性商品 主要贸易通道公元前6世纪 地毯、香料 波斯御道13世纪 瓷器、乳香 丝绸之路17世纪 烟草、黑奴 三角贸易19世纪 茶叶、棉布 全球海上贸易A.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 B.商品逐渐转向以大众消费品为主C.资本流动全球化成为主导趋势 D.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从兴起到繁荣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表示,2 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摘自新华网2013年9月《习近平: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它体现了丝绸之路交流的什么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 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边茶”是内地销往藏区的专供茶,有“西番茶”“马茶”等多种叫法。边茶贸易有悠久的历史,唐朝已有文献可考。北宋时,统治阶层意识到茶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性,”茶之为物,西戎土蕃古今皆仰给之”“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惟茶,乏茶与市”。蒙古族建立元朝,因其本部产马,没有必要保留茶马互市机构,茶马贸易被废止。明政府将茶引分为边引、腹引两类。边引(只能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销售的茶证)易行而腹引(行销内地茶的凭证)常滞、其原因在于明政府认为“茶乃番人之命,(边引)不宜多给,以存羁縻节制之意”。——摘编自陈树珍《“边茶”贸易制度变迁》等材料二 边茶用以交换内地缺乏的马匹、药材、羊毛、皮革、硼砂等物,同时茶税也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边茶有着“以茶驭番”的功能,历朝中央政府通过调节茶叶输出的数量对边疆民族进行政治上的控制,加强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联系。此外,边茶还间接地充当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交流的中介和纽带。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为例,他们饮食生活中有四个主要的食品,分别是糌粑、肉、茶叶和酥油,唯有茶叶需要从内地输入,其种植、加工完全由千里之外的内地控制。——摘编自刘志扬《边茶贸易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边茶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茶贸易的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变革,服饰领域亦呈现出复杂景象。传统长袍马褂在一些场合仍被穿着,尤其是在较为保守的知识分子、乡绅阶层中,他们认为长袍马褂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礼仪规范和历史记忆。然而,受西方文化影响,西装、洋裙等西式服饰开始流行于大城市,成为追求时尚与进步的新派人士的选择。与此同时,一种融合了中西风格的服饰——旗袍开始崭露头角。旗袍最初是满族旗人的传统服饰,在民国时期,经过改良,吸收了西式服装的裁剪方法,如收腰、窄袖等,使其更贴合女性身体曲线,既保留了东方文化韵味,又展现出时尚感。这一时期服饰的多样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碰撞与交融。——摘编自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纺织技术革新推动服装生产工业化。工厂制度下,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工厂,传统束腰长裙因行动不便逐渐被宽松、简洁的职业装取代。同时,英国皇室与贵族的服饰风格通过画报、时尚杂志向大众传播,形成自上而下的服饰流行趋势。1851年伦敦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汇聚,进一步推动英国服饰风格的多元化。——摘编自宋宏《西方服装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初年中国与19世纪英国服饰变革的主要特征。(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国服饰变革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共同作用,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差异。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名称 展品概况 展场布置概况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绸缎、雕牙、银器、漆器、铜器、景泰器、五器、古玩、绣货、瓷器、丝、茶、六谷、药材 有木质大牌楼,上书“大清国”三字,贴有对联,两旁有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进牌楼,正中置有庙宇式橱柜;会场布置“悉尊华式”无一外洋款式者”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 花瓶、绣花品、风筝、豆腐、竹器、玩具、绸缎衣料、景泰蓝、雕刘求具、瓷器、云南腰刀、各省土特产 会场正中悬今上圣容,四周以绸缎结彩,左首有大客厅,其中悬摄政王御容,并挂中国名画,及绣货桌椅器具,皆广东紫檀雕刻,极为精细,会场房屋式样,参酌中西——摘编自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针对上述材料,提炼两个及以上论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点明确具体,史实与观点紧密结合)《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D A B D D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D C D B1.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如奠定中医理论的《黄帝内经》、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以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长期统一与经济繁荣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与物质基础,①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廉价纸张加速了中原与西域、东亚等地的文书流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②正确;两汉科技成就多为民间或学者自发整理,不是政府重视的结果,③错误;题干仅列举医学、数学、造纸成就,未提及其他领域的横向对比,难以得出“均领先世界”的结论,④错误。由此可知,①②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因此,翼马形象在丝路沿线流传广泛,成为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说明区域交流推动文化融合,C项正确;材料能体现古代东西文化的交流,但“交流频繁”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无法说明是否为“主动吸纳外来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丝织技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无法体现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不仅是物品(如丝绸、玉石、香料)的贸易通道,也是思想(如佛法)传播的途径。因此,学者强调的是丝绸之路在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双重价值,B项正确;题干未明确提到“双向互动”,仅强调物品和思想的流动,未说明方向性,排除A项;材料只是在说丝绸之路传输物品和思想的情况,并没有涉及海外贸易区域广泛与否的相关描述,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了“佛法”之路,表明丝绸之路有传播文化的作用,但表述相对简单,只是列举了部分物品和一种思想的传播情况,没有全面且深入地体现出丝绸之路在贯通中西文化方面起到的那种系统性、全面性的重要桥梁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中亚的丝路古城撒马尔罕发掘出的大量壁画,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北壁绘华夏天子”的内容一致,说明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得到了相互印证,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朝社会是否风气开放,排除A项;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无法得出其注重体恤民情,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外关系,而非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5.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世纪初西亚。据材料可知,麦加的兴盛直接源于商路变迁带来的贸易繁荣,进而催生了赛诗会、朝拜等文化活动,最终使麦加成为宗教圣城。这体现了商路变迁对文化活动的塑造作用,A项正确;麦加的地理位置(如交通枢纽)确实重要,但题目强调“商路变迁”是直接触发因素,而非单纯的地理条件,排除B项;经济发展(如贸易)为宗教活动提供了条件,但伊斯兰教的兴衰主要由先知穆罕默德的布道和社会变革驱动,而非经济“决定”,麦加的经济发展支持了宗教活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赛诗会和朝拜等活动促进了各部族交流与融合,但这是麦加兴盛后的结果,而非原因,题目焦点是“麦加如何兴盛”,而非其后续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文文书、粟特文残片、波斯玻璃器皿的共同出土,直接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汉文化、粟特文化、波斯文化的交流与共存,“严查商旅通关文牒”也反映了丝路商贸活动的频繁,这些体现了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动特征,B项正确;题干明确提到汉文木简与粟特文残片并存,说明西域存在多种文字,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唐朝中央对西域的管控下降,排除C项;题干并未涉及“垄断”的相关内容(如官方专营、禁止民间贸易等),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明确提到龙脑香“惟南海番舶货之”,说明海上贸易是域外香药输入的主要渠道。 域外香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被《本草品汇精要》详细记录,体现了海上交通发展对药物学知识积累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题干仅说明该书新增域外香药,并未提及其“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明代集大成的药学著作是《本草纲目》,排除A项;“大秦”在明代文献中通常指古罗马或东地中海地区,但明朝与欧洲的直接贸易尚未建立(直接贸易始于葡萄牙东来后的16世纪),材料仅记载降真香产自大秦,但未提及明朝与大秦的“直接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外贸税收及市舶司管理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景教尖拱形飞天石刻”“基督教石挡垛”可知,宋元时期泉州某些建筑的部件图案带有外国宗教的特色,反映了当时泉州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泉州多元文化并存,未体现佛教文化处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泉州多元文化并存,而非石刻艺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外国宗教文化的传入,而海洋商贸早在此之前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借据中“往(旧)金山获利”可知,黄官奕前往美国旧金山,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口向国外特定地区的迁移,即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所以①可以研究。“往(旧)金山获利”表明黄官突等华工前往美国旧金山是为了谋利,而当时美国西部开发等活动需要大量劳动力,华工在其中参与了美洲的开发,②能够通过该借据进行研究。借据明确记载了“实发到本银壹拾捌两正”,体现了货币的使用;“约以限一年为期,本息还清”等内容反映了信贷关系;同时,整个借据作为一种书面凭证,是典型的商业契约形式,③可以从借据中得到研究。洋务新政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主要是清政府洋务派开展的一系列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自救运动。而此借据时间为咸丰六年(1856年),早于洋务新政开始的时间,且借据内容未涉及洋务新政相关信息,④无法从该借据进行研究,综上,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0.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美国在数字贸易中凭借自身优势,不仅掠夺数据资源,还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式价值观,数字贸易属于新型贸易形式,美国推行美式价值观这一行为体现了在新型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所以新型贸易伴随文化碰撞在材料中有体现,A项正确;材料主要围绕美国在数字贸易中的行为展开,重点是其在贸易方面的霸凌以及文化推行,并没有涉及到地缘政治裹挟科技研发相关内容,地缘政治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材料未体现这方面与科技研发的关联,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如条约、协定)组成贸易集团,材料中虽然提到了数字贸易开放的不同模板,但并没有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没有强调区域内国家的合作等相关内容,排除C项;虽然美国在全球贸易网有优势地位,但说美国主导世界贸易体系过于绝对,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贸易体系并非由美国完全主导,材料也没有充分体现美国对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叶(欧洲)。生活方式是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美洲的可可、非洲的咖啡豆、亚洲的蔗糖等在欧洲的普及,推动了欧洲饮食风尚的变迁,说明跨大洲物种交流重塑生活方式,A项正确;全球贸易失衡指在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贸易收支出现持续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某些国家进出口总额之差较大,有贸易顺差或逆差,材料没有贸易失衡的信息,排除B项;贵金属主要指金、银和铂族金属,材料说的是物种交流而不是贵金属资本流动,排除C项;工业革命促使工业文明的产生,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艺术品的淡雅风格与洛可可艺术“不主张刻板规整”的追求相契合,其花鸟纹样被法国用于取代原有的对称几何图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将东方元素与欧洲本土艺术传统结合,形成新的艺术语言,其本质是欧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转化外部元素以保持自身发展活力,D项正确;“欧洲艺术审美与风格变化”是题干反映的表面现象,未揭示文化交流对文化持续性的深层意义,排除A项;洛可可艺术的根源是欧洲本土文化对巴洛克风格的反叛,中国元素仅为外来灵感之一,并非其创作的“源泉”,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中国艺术品对欧洲的影响,未提及欧洲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反向作用,“双向交流”缺乏事实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世界)。根据材料“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国内外大宗贸易植物”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欧的殖民扩张加剧,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了众多植物园,这些植物园的建立和运作实际上说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加强,D项正确;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植物园,是对海外殖民地的一种资源掠夺,不能说明殖民地地位提高,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B项;这些植物园的建立说明全球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材料与商品输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6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后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俄国、荷兰、日本、英国并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了茶叶作为商品在全球流动过程中,带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见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密切相关,C项正确;题干主要描述茶文化传播后形成的本地化差异,并未突出“一体性”(如共同源头或普世价值),排除A项;题干虽隐含茶叶贸易的背景,但重点在于文化现象(如茶具、茶道、茶室),而非强调茶叶在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如题干未提贸易数据或经济影响),排除B项;新航路是茶文化传播的背景(16世纪后),但题干直接描述的是文化现象(如茶具摆设、茶道形成),而非新航路本身的作用。选项仅强调贸易沟通,忽略了文化交流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1979—1984年的中国。题干描述了1979年法国时装表演与中国单调服装的对比,以及1984年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流行,反映了从“革命”时期的朴素衣着(如“蓝、灰、黑”和“百围裙”)向时尚、个性化服装的转变。这一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启动),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冲击了旧有的“革命”意识形态和集体主义审美观,D项正确;城市化水平提高是改革开放的长期结果,但题干未提及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如人口迁移、城市建设),服装变化更直接反映观念变迁,而非城市化本身,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如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经济转型的一部分,但1979年事件发生在改革初期,且观念变化根源于整体改革开放政策,而非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排除B项;消费观念确实发生变化,但“根本变化”表述绝对化(当时变化是渐进、局部的),题干更强调旧观念(如“革命”符号)被冲击,而非单纯消费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至19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商品演变路径显示,早期(前6世纪)代表性的商品是地毯/香料等奢侈品,中期(13-17世纪)则变为瓷器/乳香和烟草,呈现半奢侈品向日常品过渡到近代19世纪则以茶叶/棉布这些完全大众消费品为主,这说明商品逐渐转向以大众消费品为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不同时期主要贸易通道和代表性商品,未涉及世界贸易中心的信息,无法得出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排除A项;“资本流动全球化”是20世纪后的特征,表格截止到19世纪且未涉及资本流动内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在表格时段(前6世纪-19世纪)尚未形成,WTO等机制是二战后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17.(1)双向交流(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实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东西方资源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围绕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可知,双向交流(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实价值:根据材料“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可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东西方资源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繁荣。18.(1)特点:①地域性;②历史悠久;③互补性;④阶段性;⑤政治性。(2)作用:①发挥经济互补的作用;②增加政府收入;③是中央王朝控制和稳定边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④促进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⑤对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边茶’是内地销往藏区的专供茶”可知地域性;据材料一“边茶贸易有悠久的历史”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二“边茶用以交换内地缺乏的马匹、药材、羊毛、皮革、硼砂等物”可知互补性;据材料一“蒙古族建立元朝,因其本部产马,没有必要保留茶马互市机构,茶马贸易被废止。”可知阶段性;据材料二“边茶有着‘以茶驭番’的功能”可知政治性。(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边茶用以交换内地缺乏的马匹、药材、羊毛、皮革、硼砂等物”可知发挥经济互补的作用;据材料二“茶税也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知增加政府收入;据材料二“边茶有着‘以茶驭番’的功能”可知是中央王朝控制和稳定边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据材料二“边茶还间接地充当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交流的中介和细带”可知促进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知边茶贸易对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主要特征:民国初年中国:传统服饰与西式服饰并存;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服饰变革受政治、文化影响大。19世纪英国:服饰生产工业化;女性服饰走向简洁实用;服饰风格多元化,受皇室贵族影响大,流行趋势自上而下。(2)共同作用: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冲击了传统礼教习俗;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兴起;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有利于社会向现代转型。本质差异:中国的服饰变革是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是被动适应世界潮流的表现。英国的服饰变革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发展、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是主动进行的现代化变革,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与19世纪英国。主要特征:民国初年中国:根据材料“传统长袍马褂在一些场合仍被穿着,尤其是在较为保守的知识分子、乡绅阶层中,他们认为长袍马褂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礼仪规范和历史记忆。然而,受西方文化影响,西装、洋裙等西式服饰开始流行于大城市,成为追求时尚与进步的新派人士的选择。”可知,传统服饰与西式服饰并存;根据材料“一种融合了中西风格的服饰——旗袍开始崭露头角。”可知,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服饰的多样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碰撞与交融。”可知,服饰变革受政治、文化影响大。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纺织技术革新推动服装生产工业化。”可知,服饰生产工业化;根据材料“工厂制度下,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工厂,传统束腰长裙因行动不便逐渐被宽松、简洁的职业装取代。”可知,女性服饰走向简洁实用;根据材料“英国皇室与贵族的服饰风格通过画报、时尚杂志向大众传播,形成自上而下的服饰流行趋势。”可知,服饰风格多元化,受皇室贵族影响大,流行趋势自上而下。(2)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与19世纪英国。共同作用:根据材料“受西方文化影响,西装、洋裙等西式服饰开始流行于大城市,成为追求时尚与进步的新派人士的选择。”可知,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冲击了传统礼教习俗;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纺织技术革新推动服装生产工业化。”可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兴起;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服饰的多样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碰撞与交融。”“1851年伦敦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汇聚,进一步推动英国服饰风格的多元化。”可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有利于社会向现代转型。本质差异:根据材料“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变革,服饰领域亦呈现出复杂景象……这一时期服饰的多样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碰撞与交融。”可知,中国的服饰变革是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是被动适应世界潮流的表现;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纺织技术革新推动服装生产工业化……来自世界各地的服饰文化汇聚,进一步推动英国服饰风格的多元化。”可知,英国的服饰变革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发展、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是主动进行的现代化变革,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0.论点一:晚清近代化的成效十分有限。论证:从1876年到1910年两届博览会上的展品看,晚清仍然呈现的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形象。因为其展品在经济上是以农副产品、手工制品为主,工艺上仍然是瓷器、丝绸、绣品等。从历史进程看,这34年刚好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等近代化的发展。晚清在经历这一系列近代化的努力后,几乎没有能拿到国际舞台展示的“近代化”产品。因此,晚清虽然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但成效实在有限。论点二:晚清文化中有浓厚的皇权专制色彩。论证:从两届博览会的展场布置看,国名叫“大清国”,其本质是“大清朝”,是爱新觉罗氏的家和国。“辕门”“龙旗”“官衙”等无不彰显专制权力的高大尊贵。悬挂皇帝或者摄政王的画像,更直接表达对专制者的尊崇。从历史进程看,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君民共治”停留在口号宣传上;20世纪初的“预备立宪”更是弥天大谎。总之,只要政治制度上没有根本变革,专制主义文化就仍然顽固地存在并对现实施加影响,因此,上述世博会也变成了专制王朝的炫耀平台。【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论点一:晚清近代化的成效十分有限。论证:首先,根据材料“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和“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的展品概况可知,晚清的展品以农副产品(如丝、茶、六谷、药材)和手工制品(如瓷器、绸缎、绣货、雕牙)为主,这些展品反映了晚清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从历史进程看,1876年至1910年间,晚清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等近代化努力,但这些改革并未显著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展品中几乎没有体现近代工业化的成果(如机器制造、化工产品等)。因此,尽管晚清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但其成效十分有限,未能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变。论点二:晚清文化中有浓厚的皇权专制色彩。论证:首先,根据材料“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的展场布置概况可知,展场布置“悉尊华式”,有“木质大牌楼,上书‘大清国’三字”,两旁有“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这些布置体现了皇权专制的象征。其次,根据“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博览会”的展场布置概况可知,会场正中悬挂“今上圣容”,左首大客厅悬挂“摄政王御容”,这些布置直接表达了对皇权的尊崇。从历史进程看,晚清在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君民共治”的理念未能实现;20世纪初的“预备立宪”也流于形式,未能改变专制统治的本质。因此,晚清文化中皇权专制色彩浓厚,世博会成为专制王朝炫耀权力的平台。综上所述,晚清的近代化成效有限,且文化中皇权专制色彩浓厚,反映了晚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保守性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