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这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朝廷官员外交灵活务实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C.防范地方官吏胡作非为 D.主动融入国际条约体系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处理涉外事务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能范围涵盖外交、通商、海关和路矿等事务。这一举措主要反映了( )A.传统朝贡体系彻底瓦解 B.洋务派控制了中央政权C.列强对华侵略全面升级 D.近代外交制度初步构建3.中国历代王朝奉行“人臣无外交”。《南京条约》规定“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使得“人臣无外交”规则被打破,地方官员办理外交获得合法地位。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晚清( )A.传统夷夏观的崩塌 B.外交体系的日趋完善C.顺应世界外交潮流 D.传统治理模式的危机4.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中英对条约性质的认识角度不同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5.如图是据晚清时期外交史料词频制成的职业外交官要素词云图,词频大小反映重要性。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革命思潮风起云涌 B.传统思想根深蒂固C.国家意识有所增强 D.国际地位大大提高6.下表为1840—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量与国内棉价波动统计,这反映了( )(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整理价格指数反映相对波动,非实际货币价格)A.自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制作用 B.中国对外贸易入超越来越严重C.中国棉花经济卷入全球价格体系 D.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迅速发展7.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改良思想,信奉者日众”。这体现了( )A.梁启超的主张日益倾向于革命派 B.维新派在学术上的革命彻底性C.维新派希望得到更多人支持变法 D.维新思想颠覆了传统文化8.法国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时机逼迫清政府签约,取得在广东开矿的优先权。此后,清政府内部上下联动,在广东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招徕南洋华商开发当地矿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政府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 )A.抵制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B.配合了中法战场的行动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D.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9.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通过“小金库”直接调配地方财政,年收入可达30万两白银,远超户部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能力。这反映出当时( )A.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B.中枢结构的调整C.统治集团矛盾激化 D.中央权力的下移10.如表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清朝官员和文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据此可知( )人物 观点王韬 外国人已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向中国聚集,这种局面将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合全世界成为一大同族体而后已。薛福成 世界上所有的海运国家由于轮船的往来而终于互为邻国。李鸿章 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A.部分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 B.中国面临严重边疆危机C.洋务运动的开展顺应形势 D.传统对外政策亟待调整11.晚清交通立法兴起,如轮运直接援用各国行船免碰章程,铁路立法多参考他国,还直接将条约“内化”为国内立法,如铁路方面各路巡警章程规定特别保护洋人及其行李,而轮运方面又对小民之船加以一定的照顾。由此可知晚清( )A.开始学习西方立法 B.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C.国家治理的艰难转型 D.立法受到列强全面控制12.1876年,李圭代表清政府赴美参加博览会。他回国后写成著作《环游地球新录》,指出“澳大利亚产金极旺”,谈到保护华入,“如澳大利亚、马六甲……各岛;诸华大虽尚未闻有他故,亦恐未必能久安无事……”,这反映了( )A.志士仁人开眼看世界 B.清政府保护华人的努力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实践 D.其意在开阔视野利国利民13.1897~1898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时积极宣扬民权,认为“六经”中含有民权思想。对此,湖南士绅叶德辉批驳说:“民有权,上无权矣。欲附会‘六经’,‘六经’安有此说?”两者争论的实质是( )A.儒家经典是否具有现实价值 B.以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C.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D.推行改良还是进行革命14.下面是1860—1894年清政府留洋官员记录的西方见闻节选。从列举的信息中萃取一个主题,最合理的是( )蒸汽机、铁路、电报、照相等为“奇技淫巧”,英国女王为“夷首”。“信函瞬息可达千里,犹烽火台之遗意”“民权过盛则乱”。“西洋政教优于中国”,中国应效仿以“开民智、通舆情”。议会制为“万国竞争”时代的生存法则,应“设议院通民情,兴工商固国本”。A.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求索 B.传统华夷观念的根深蒂固C.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共识 D.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入发展15.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既建议清朝皇帝仿效日本以议院为中心的三权分立制度,又强调不可操之过急,日本“亦至二十余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开国会尚非其时也”。这反映出康有为( )A.民主变革的心态复杂谨慎 B.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认知C.试图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D.对西方政治文明认识模糊16.下图是晚清官宦子弟孙宝瑄的日记摘录。这反映了当时( )(1893年)“一介迂腐,本无知识,客岁,以边事起,略涉洋务书,稍知大要。” (1897年)“愚未居今世而言学问……贯古今,化新旧,浑然于中西。” (1900年)“满洲不可救矣,相公曷留此身以救中国!”A.政府改革重心的调整 B.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C.中体西用内涵的扩展 D.民众精神世界的丰富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7年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将“鸦片战争”放在“欧人东渐”中。“欧人东渐”分三节:一是元代后欧洲人的东来……葡萄牙然占据澳门,荷兰人据台湾;二是与俄交涉,订《尼布楚条约》;三是鸦片战争。材料二 吕思勉《复兴高中教科书·本国史》(上册)1934中记载道:“西力业已东渐,而我国冥然罔觉,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五口通商,就是前后两时期的界线。”归纳以上两则材料对鸦片战争定位的差异,并运用时空尺度分析其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出兵朝鲜未及出兵,而日本以保护中国侨民为由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军备,训练海陆军,构建战时机构、医院、卫生补给等成了蓄谋已久的一部分,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卷进关系着清王朝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希望将列强分别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势力和力量的对比,悲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人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原因,并说出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给国民民族意识带来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晚清政治派系活动之重振,与清廷为因应太平军之役,而不得不进行之权力释放,息息相关。中央主控权之下降,固有利于各方势力之政治参与,然而此下晚清国运关系最切者,殆为汉士大夫阶层实际权力之提升。阵容庞大,且素质较精之汉官僚精英一旦被容许参与权力分配,则相对开放之政治格局,几乎立刻令汉官僚循传统之政治文化线索,如地域、年谊、师生、学派等,展开更直接之合纵连横。其中,自同治时期开始鲜明轮廓之“南北派系”,毋宁为位于决策中枢官僚派系之代表。也因汉官僚派系所展现之政治实力,往往成为满洲亲贵集团中不同势力之拉拢对象,二者之合流,遂令同、光两朝政局,呈现异于清代前此各朝之多变面貌。材料二阵营 代表人物 对甲午战争的态度帝党 光绪帝 积极主战,意图以战争立威固权,对李鸿章一味联外、不事备战不满翁同龢 以军事表态、外交收场为方针,在军机重外交调停和德宗积极添兵主战间寻求平衡,但对李鸿章及北洋毫不手软文廷式、志锐等 支持主战,积极弹劾李鸿章及北洋后党 慈禧太后 表面上支持主战,实际可能持观望态度,不希望因战争搅乱六十寿辰筹备孙毓汶、徐用仪等 倾向求和淮系北洋 李鸿章 判断日方无一战决心,采取“以夷制夷”策略,依赖外交途径解决,军事上持谨慎态度,避免轻易开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根据材料一,指出同光两朝政局与清代此前各朝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内部派系分合对时局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末中国社会遭遇王朝衰落和外国入侵的双重危机,“救亡图存”由此成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们的一个迫切要求。中国人最先提出的救亡策略是“尊王攘夷”。由于“尊王攘夷”的救亡策略缺乏对自身的改造,洋务派提出了“寻求富强”的救亡策略,但不幸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将这一运动的努力成果付之一炬。维新派认为救亡图存和寻求富强的出路必须从根本上实行变法。但是他们对中国振兴的期望还仅仅停留在寻求富强的浅层要求上,这一缺陷对中国日后迟迟不能走上宪政道路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摘编自王建龙《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D B C C C A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C A A B1.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将治外法权视为“宽宏大量”的体现,根本原因在于其固守传统华夷观念,不理解近代国家主权的内涵(如司法主权不可分割)。这一行为并非“外交灵活务实”,而是主权意识缺失的直接后果,B项正确;治外法权的签署使中国丧失主权,是屈辱性的妥协,而非“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防范地方官吏”,且治外法权的核心是放弃对外国人的司法管辖,与约束地方官员无关,排除C项;晚清不平等条约多为列强武力逼迫下签署,清政府并非“主动融入”,而是被迫接受。治外法权的签署是主权丧失的标志,而不是“融入国际体系”的积极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总理衙门是中国首个常设外交机构,仿照西方模式处理涉外事务,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的起步,D项正确;总理衙门的设立虽引入近代外交形式,但清政府仍保留传统宗藩观念,朝贡体系并未“彻底瓦解”,排除A项;总理衙门由弈?等满族贵族主导,洋务派地方督抚(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仅参与执行,未掌握中央实权,排除B项;总理衙门设立是清政府应对列强压力的结果,但题干强调清政府的主动调整,而非列强侵略的直接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3.D【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题干指出《南京条约》打破“人臣无外交”传统,允许地方官员与英国领事直接交涉,这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传统治理模式强调中央统一处理外交,地方无权参与,而条约使地方外交合法化,体现中央权威削弱和地方权力扩张,反映旧有治理体系难以应对列强冲击,陷入危机,D项正确;晚清中央政府力图避免直接接触对外事务,说明清廷还保持着强烈的华夷观念,为避免在和外国使者对接过程中产生礼仪冲突,将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排除A项;晚清外交体系在鸦片战争后仍处被动状态,缺乏近代外交机制,直至总理衙门设立才逐步调整,此时尚未“完善”,排除B项;世界潮流指主权国家平等外交,但条约含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款,清朝被迫接受而非主动顺应,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英)。清政府从政治安全角度理解条约(“和平”),英国从经济利益角度定义(“贸易”),反映双方对同一条约的性质认识存在根本差异,B项正确;虽《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题干强调双方对条约的“认识差异”,而非单纯“停止战争”的事实。且后续历史表明,中英冲突并未真正停止,排除A项;条约虽开放通商口岸,但这是英国武力胁迫的结果,并非平等“接轨”;且清政府未主动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与题干“认识差异”无关,排除C项;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是条约的客观结果,但题干聚焦双方主观认识,而非政策后果,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国家”“主权”“利益”等词汇词频较大,说明在晚清外交中,人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主权以及国家利益等方面更加重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国家意识有所增强,C项正确;词云图主要体现的是外交史料中关于职业外交官的要素,并未涉及革命思潮的相关内容,革命思潮主要强调的是推翻旧政权等方面,与词云图所展示的外交领域的重点不相符,排除A项;词云图中没有突出传统思想的相关词汇,重点是近代外交观念相关的内容,不能体现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排除B项;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国际地位是不断下降的,词云图也没有体现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18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棉花出口量增加和国内棉价波动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棉花经济影响加深,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外国资本入侵导致中国农产品卷入全球市场体系,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C项正确;自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制作用不符合史实,因棉花出口增长显示自然经济无力抵制,排除A项;中国对外贸易入超虽在近代存在,但材料仅聚焦棉花出口和价格,未体现整体贸易逆差趋势,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在1895年前尚未迅速发展,且材料呈现的数据中国棉花出口量与国内棉价波动,未涉及纺织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教时,传播“民权论”,并秘密印发《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后传播改良思想,使“信奉者日众”,可见,梁启超借助禁书与民权思想宣传,扩大改良思想的影响力。C项正确;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而维新派始终坚持改良。梁启超传播反清思想是为改良变法造势,而非转向革命,排除A项;维新派的思想本质是借助传统学术宣传改良,并非“革命彻底性”。材料中传播禁书的行为属于政治宣传,而不是学术革命,排除B项;维新派试图利用传统文化为变法辩护,并未“颠覆”传统文化。材料中梁启超借用禁书是为了宣传民权,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清政府内部上下联动,在广东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招徕南洋华商开发当地矿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知,材料中清政府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开采矿产,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中法战争在1885年已经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采矿业的发展,不涉及中央权力的下移,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通过掌控地方财政(如“小金库”)突破中央限制,本质是清代中央集权体制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的瓦解过程,直接反映了中央权力的下移,D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虽权力扩张,但仍受清廷名义节制,尚未形成“武装割据、对抗中央”的军阀形态,排除A项;中枢结构指中央政府机构的变革,题干中户部仍存在,只是控制力下降,并未涉及机构本身的裁撤或重组,排除B项;题干仅描述财政权分配的问题,未提及权力斗争的具体信息,无法直接得出统治集团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王韬、薛福成、李鸿章等认识到世界联系紧密、中国面临变局,洋务运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为应对变局、维护统治开展的,顺应了形势,C项正确;开眼看世界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就已开始,并非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未涉及边疆危机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重点不是强调传统对外政策调整,而是对世界形势的认知及对应举措(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晚清交通立法既要参考外国、处理与列强相关的条约“内化”,又要兼顾国内不同群体(洋人与小民),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国家治理在传统与现代、中外冲击融合中艰难转型,C项正确;“开始学习西方立法”错误,晚清之前就有学习西方的尝试(如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等),且材料强调的是交通立法在复杂情境下的状况,并非“开始”学习,排除A项;保护洋人条款实为屈从列强(如领事裁判权),损害主权而非维护国家利益,排除B项;“全面控制”过于绝对,照顾小民船只体现清政府仍有部分自主调整空间,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6年(中国)。李圭的著作以观察和介绍世界为核心,符合“志士仁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特征,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动向,A项正确;材料中李圭提到保护华工相关担忧,但未体现清政府有保护华人的实际努力,排除B项;洋务派“师夷长技”的实践主要是创办近代企业、洋务学堂、近代海军等,李圭赴美及著书不属于“师夷长技”的实践范畴,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李圭著书有“利国利民”的明确意图表述,主要是传播国外信息,开眼看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189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与叶德辉的争论,表面是对儒家经典中是否包含民权思想的学术分歧,实则是是否要突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权政治的根本对立。前者试图通过思想启蒙推动制度改良,后者则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秩序,因此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C项正确;双方争论的焦点并非儒家经典是否有用,而是能否用其诠释民权(即是否为制度变革服务),排除A项;梁启超“附会六经”的本质是借传统话语宣传西学,但叶德辉反对的是“民权”思想本身,“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并非争论的本质,排除B项;双方均未涉及“革命”(推翻清王朝),叶德辉反对的是改良派的制度变革主张,而非变革路径,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官员对西方的态度经历了从初期贬斥(“奇技淫巧”“夷首”)到逐渐认可(“西洋政教优于中国”“应效仿”)再到主张制度变革(“设议院通民情”)的转变,体现了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渐进探索过程,反映出面对西方侵略,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求索,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夷首”等传统华夷观念的痕迹,但后续观点突破了传统框架,强调效仿西方政教,说明华夷观念并非占据主导,“根深蒂固”说法错误,排除B项;官员观点存在明显分歧(如“民权过盛则乱”与“设议院通民情”并存),所以并未形成统一共识,排除C项;“中体西用”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维护封建制度,但材料后期明确主张效仿议会制,已突破“中体”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既主张仿效日本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又强调变革时机尚未成就,反映出他在推动民主变革时,既有积极的追求,又有对现实条件的深刻认识,民主变革的心态复杂且谨慎,A项正确;据所学,康有为设议院等主张已经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认知,排除B项;据所学,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对西方政治文明认识模糊与“不可操之过急”“吾今于开国会尚非其时也”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893年因边事涉洋务书,到1897年想“化新旧,浑然于中西”,再到1900年提出救中国,反映出从关注外部事务,追求学习方式转变,最终着眼于挽救国家,体现民族意识逐步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孙宝瑄的言论属于个人思想变化,未涉及清政府改革政策或措施,无法体现政府改革重心调整,排除A项;甲午战后中体西用思想已受冲击,材料中“浑然于中西”的主张超越了体用框架,不能视为中体西用内涵的扩展,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孙宝瑄个人思想历程,未提及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变化,无法得出民众精神世界丰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7.差异: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只是元代以来中国众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材料二则认为鸦片战争是导致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原因:材料一将鸦片战争置于世界近代史欧洲人向外扩张的时空尺度下予以定位;材料二则是基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时空尺度。【详解】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将‘鸦片战争’放在‘欧人东渐’中……”可知,宏文馆认为鸦片战争只是元代以来中国众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据材料二“西力业已东渐,而我国冥然罔觉”“五口通商,就是前后两时期的界线”可知,吕思勉认为鸦片战争是导致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一是)葡萄牙然占据澳门,荷兰人据台湾;二是与俄交涉,订《尼布楚条约》;三是鸦片战争”等信息可知,材料一中宏文馆将鸦片战争置于世界近代史欧洲人向外扩张的时空尺度下予以定位;据材料二“政治上,社会上,一切保守其旧样子,为前一期。外力深入,不容我不感觉,不容我不起变化,为后一期”可知,材料二中吕思勉的分析是基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时空尺度。18.(1)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国力强盛;中国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李鸿章“避战保船”。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2)(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原因:由材料“日本已倾力于扩充军备,训练海陆军,构建战时机构、医院、卫生补给等成了蓄谋已久的一部分”可知,日本蓄谋已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革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由材料“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卷进关系着清王朝战争中”可知,中国缺乏对日作战准备;由材料“卷入战争的中国希望将列强分别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可知,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末年,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李鸿章“避战保船”的错误决策。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原因:由材料“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可知,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由材料“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可知,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由材料“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人焉”可知,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由材料“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可知,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19.(1)不同之处:中央集权削弱,权力下放显著;汉士大夫阶层权力提升;派系政治公开化与合流复杂化。原因:太平天国战争的冲击;地方督府权力扩大的结果;汉官僚文化传统的延续;应对列强的侵略。(2)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在军事、外交、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尝试;内耗严重,削弱了清政府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增加了政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中央权威,加速地方离心化;派系争斗暴露统治阶层腐败无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不同之处,据材料一“中央主控权之下降”可得出中央集权削弱,权力下放显著;据“固有利于各方势力之政治参与,然而此下晚清国运关系最切者,殆为汉士大夫阶层实际权力之提升”可得出,汉士大夫阶层权力提升;据材料一“阵容庞大,且素质较精之汉官僚精英一旦被容许参与权力分配,则相对开放之政治格局,几乎立刻令汉官僚循传统之政治文化线索……展开更直接之合纵连横”“二者之合流,遂令同、光两朝政局,呈现异于清代前此各朝之多变面貌”可得出,派系政治公开化与合流复杂化。第二小问形成原因,据材料一“晚清政治派系活动之重振,与清廷为因应太平军之役,不得不进行之权力释放息息相关”可得出,太平天国战争的冲击;据材料一“中央主控权之下降,固有利于各方势力之政治参与”,结合所学可知,地方督抚权力扩大;据“汉官僚循传统之政治文化线索,如地域、年谊、师生、学派等,展开更直接之合纵连横”可得出,汉官僚文化传统的延续;综合材料一和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晚清政局变化的历史背景可得出,清政府为了应对列强侵略。(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中帝党积极主战、淮系北洋采取谨慎避战等各派对甲午战争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派系在军事、外交等方面有不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在军事、外交、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尝试;综合材料二中帝党、后党以及淮系北洋之间的矛盾分歧和所学甲午战争的结果可得出,内耗严重,削弱了清政府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同时,帝后两党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增加了政治的不稳定性;综合材料一“中央主控权之下降”“展开更直接之合纵连横”“南北派系”等信息,从国家治和政治文明等角度分析可得出,削弱了中央权威,加速地方离心化,各派系之间的争斗,如互相弹劾等行为,暴露统治阶层腐败无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20.【示例】 示例一:论题:“救亡图存”是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探索阐述: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积极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探索方案,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末,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综上所述,“救亡图存”思潮顺应时代潮流,先进的中国人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前行,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示例二:近代工业化发展之路。示例三:近代政治制度探索。示例四:近代思想文化觉醒。【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救亡图存’由此成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们的一个迫切要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以来,由于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以科拟定论题为“救亡图存”是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探索。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积极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探索方案,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末,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后得出结论,“救亡图存”思潮顺应时代潮流,先进的中国人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前行,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如近代工业化发展之路、近代政治制度探索或近代思想文化觉醒,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