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下期月考(二)试卷
高二历史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随着聚落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考古地理学兴起,学者们利用考古资料,探讨遗址(聚落)的选址、时空分布、空间形态、演化模式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东北地区229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时空变化和类型分析发现:遗址分布总体由东南部向西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拓展,这可能是()
A.人类利用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B.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C.考古类新兴学科推动新结论的出现D.人类频繁进行农耕生产活动的影响
2.西周时期,周王要在每年春天举行籍田礼,即通过象征性地亲自参加劳动,表达对农业和本族民众的关心。然而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却因与靠近籍田的王室姻亲发生冲突,放弃了历代周王一贯坚持的籍田礼。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礼乐制度名存实亡B.土地国有制的废除
C.宗法关系日渐淡薄D.分封制度开始解体
3.楚国的郡县制与封君制长期并存。战国前期,楚国封君的领地部分为灭亡小国而置,通常包括一个或数个城邑。吴起变法后,封君领地数量骤然增多,原先的封邑裂变为两个或数个地区,多不具有完整城邑,新增的封君与出土的惠王时期曾侯乙简所载的封君名称相同,当属于同一家族。这种变化反映出,楚国
A.地方行政体系趋于规范B.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
C.传统政治建构不断强化D.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4.秦始皇多次下令迁移农民。公元前219年迁3万户至沿海琅琊台,免除徭役12年;公元前212年迁3万户至西北边陲,免除徭役10年;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至北部边地,拜爵一级。此举意在()
A.缓解人地矛盾,缩小区域差异B.瓦解六国残余,消除地方割据
C.实施奖励耕战,推动生产发展D.强化边防体系,巩固统一局面
5.汉儒对周代实行“采诗制”极为推崇,汉代文献对此多有表述。《汉书·食货志》中有“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采诗官)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的记录。这一做法旨在()
A.以礼乐教化百姓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借风谣体察民生D.彰显王朝治理成效
6.魏晋时期氐人“多知中国语”,普遍使用苻、姜、杨、梁、吕等单姓。同时,许多羌人贵族有较高的儒学造诣,如姚兴“听政之暇”,引“耆儒”姜龛等“讲论道艺,错综名理”。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的发展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C.各民族生活方式日渐趋同D.北方少数民族已完成封建化
7.藩镇监军使在中晚唐的官僚体制中有着重要的职能和权力。朝廷在选拔宦官监军使时一定都秉持着“临视诸侯”的标准,需要精选有名望,能“推择良能,护临藩镇”的“明信之臣”。这反映出中晚唐()
A.注重官员道德品质B.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宦官掌握军政大权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唐宪宗以后,翰林院学士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舍人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同时又设枢密使,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可以黄纸书写意见,贴于诏敕之后,称为“贴黄”,以这种形式来指挥政事。由此可见唐中后期()
A.中枢决策权异变B.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中央集权的强化D.皇权旁落宰相手中
9.唐代传奇《李娃传》讲述荥阳公子进京赶考邂逅歌女李娃,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莺莺传》记载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婢女红娘牵线搭桥的善举名动千古。在带有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中,落第书生柳毅与洞庭龙女奇异经历更打动了无数青年男女,深受民众喜爱。这些作品共同反映了()
A.市民取向推动世俗文化发展B.科举制度影响阶层流动
C.寒门士子与门阀士族的冲突D.文学艺术契合社会现实
10.北宋神宗年间,为配合西北拓边,朝廷试图通过转运司强化对熙河路的财政管理,督促其“上供输纳”。然而熙河路无力上供年额,相反,除直接需索中央供馈,它还为平衡本区域收支而侵夺本属中央政府支配的财赋。这反映()
A.宋代国家财政体系的异化B.北宋政府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中央强化对地方财赋的管控D.北宋边疆压力对财政结构的重塑
11.蒙古初兴,“每调发军马,即结草为约,使人传达,急于星火。或破木为契,上刻数划,各收其半”。学者考证发现,此后蒙元王朝多用玺印,且伊利汗国、金帐汗国的帝玺与元朝多有相似。这一情况说明
A.多民族间交融极为深入B.蒙古政权吸收中原文化
C.君主专制已成世界主流D.亚欧大陆文明多元一体
12.宋代理学以“理”为核心,将“理”视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与准则。理学家据此审视宋及周边政权,他们视当下“分”为暂时,“合”为必然归宿。“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这反映出宋代理学()
A.意在强化赵宋政权正统B.为共同体构建提供支撑
C.着重彰显政权文化差异D.有力推动了民族间交融
13.明朝万历以前,内阁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过吏部;万历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报请皇帝同意后进入内阁。这一变化()
A.凸显了民主政治的色彩B.增添了官员选任的理性因素
C.有利于监察制度的完善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革新
14.清代,西南大部分土司的朝贡活动完成了向“土贡”的转化,其标志是取消回赐旧例与土司不必遣人赴京上贡,也即朝贡活动从“有朝”有贡”“有赏”到“无朝”“有贡”“无赏”。由此可见,清代()
A.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B.边疆与内地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阶级矛盾逐渐取代民族矛盾D.改土归流政策遭遇到了一定阻碍
15.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赞赏井田制,希望恢复井田或推行均田,限制土地兼并,实现民有其田,甚至地方分权。黄宗羲也主张恢复井田,以“为民制产”。王夫之从政府征收赋税和国家权力角度,反思朱熹和孟子的井田思想,辩证分析官民田土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A.专制集权体制遭抨击B.理学道统思想根深蒂固
C.经世致用学说的普及D.传统儒家思想得以发展
16.下图为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高等级大墓出土的陶寺龙盘,其纹为蟠龙,盘曲如蛇;身体上有鳞状斑纹,似鳄;耳朵似熊耳;口衔禾苗状物(辨识为嘉禾,意为茁壮成长的禾稻)。这可用来佐证
A.氏族对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B.早期神权与世俗权力的结合
C.各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较发达
17.在中古时期的东亚,各国交往众多,中华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曾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学习中国制度文化,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近代,历史研究者常有“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汉字文化圈”等说法。这些现象()
A.说明东亚诸国的历史进程完全一致B,反映东亚诸国的利益没有任何冲突
C.是东亚各国多方面交往的历史结果D.使东亚各国的近代化道路几乎一致
18.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港建造塞拉皮斯神庙,其主体建筑采用埃及传统的柱廊式结构形式,廊柱表面雕刻着荷鲁斯神与圣甲虫等埃及宗教符号,内部殿堂则运用希腊爱奥尼柱式,拱顶镶嵌着描绘宙斯化身塞拉皮斯的壁画,祭坛布局与祭祀仪式融合了埃及礼仪规范和希腊文化元素。这一建筑反映了
A.宗教信仰的冲突对抗B.多元文明的深度融合
C.王权神化的政治意图D.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
19.西欧11至13世纪的史诗中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领,而是封建国家的臣子。如法兰西的《罗兰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主人公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据此推知,这些史诗的传播()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B.有利于民族意识发展
C.冲击了封建神学的信仰D.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
20.印第安文明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宗教信仰极度混乱,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这突出体现了印第安文明()
A.形式的多样性B.不具有持久性C.发展的孤立性D.处境极为恶劣
21.5世纪末,日耳曼各部落大量迁入西罗马故地,法兰克王国在编纂《萨利克法典》时,既保留了“以赔款抵偿血仇”等日耳曼习惯法原则,又吸收了罗马法中关于土地转让的书面契约制度。这一现象表明
A.日耳曼人推动了大陆法系的完善B.罗马法具有普世性
C.封建领主法律特权得到强化D.中世纪欧洲法律具有融合性
22.有学者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该学者在此强调()
A.近代美洲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B.移民社会的文化交融程度较低
C.文化的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D.古代美洲文化落后的历史影响
23.据美国调查显示,H-1B(特殊专业人员/临时工作签证)签证政策每年吸引超8.5万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领域高技能人才,填补关键技术岗位缺口。2024年美国实力排名前42家AI 企业中,60%由移民参与创办,其中,印度(9人)、中国(8人)和法国(3人)移民创业者占比最高,超70%创始团队核心成员通过学生签证进入美国。这说明()
A.知识精英移民助推美国发展B.外来人口成为美国发展的主力
C.AI技术企业影响力越发强大D.移民群体推动美国文化多元化
24.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说法最吻合学者观点的是()
A.丝绸之路和大洋航路推动文化传播B.古代对外征服战争不利于技术交流
C.商队来往是经济文化交往主要载体D.游牧民族的迁徙强于近代殖民航行
25.19世纪中后期,中国传统旗袍逐渐吸收了西式立体剪裁的方法和盘扣装饰元素,改良后的旗袍凸显女性曲线美;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将中国茶种带往印度、斯里兰卡,并引入中国传统的茶叶炒制工艺,促进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A.中国传统服饰失去原有特色B.西方完全主导文化传播方向
C.商品交流推动区域文化融合创新D.茶叶贸易垄断权出现历史性变化
26.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每征服一个地区,就修筑城池,将其命名为亚历山大城。目前可考证的40余座城池的建筑形式与市政制度都是希腊式的,清一色的石头城堡,再配备上希腊式体育场、神庙、浴室等设施。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
A.加速了东西方文明交融B.凸显了军事掠夺的残酷
C.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D.冲击了东亚地区的稳定
27.13世纪,留居中亚河中地区的粟特商人群体被察合台汗国强制改信伊斯兰教;迁往元大都的粟特商人群体则融入色目人体系;西迁至金帐汗国的粟特商人则与斯拉夫人通婚形成鞑靼商人阶层。这说明蒙古西征()
A.重构了区域政治格局B.导致被征服族群的身份分化
C.推动蒙古文化广泛传播D.使欧亚商业呈现统一化发展
28.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不仅强迫被占领国降低或者取消关税,而且还在被占领国的学校中强制推行法语。同时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利的遗迹,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并在其他被占领地区推广。这体现出拿破仑战争()
A.具有侵略和革命的双重性质B.促进了西欧反教会斗争的开展
C.重构了欧洲国家的政治秩序D.引起西欧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
29.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传统大学的教学课程逐渐摆脱古典学科(神学、哲学、法学)的主导地位,引入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社会上还涌现出众多专业技术学院。1810年,德国洪堡大学创立并倡导“教学与科研结合”;至19世纪中后期,“洪堡模式”成为欧洲大学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
A.工业化发展需求影响教育发展B.德国社会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
C.欧洲教育领域的宗教势力衰弱D.高等教育成为大国竞争的方向
30.《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修复过程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该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修复之前及之后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及历史研究。”该宪章强调()
A.进行文物保护的时效性B.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
C.维护文化传承的多样性D.还原文物古迹的完整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多韬谋......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构成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也因此,宋代文化注重实用,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社会背景。(10分)
32.水运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交通方式之一,运河的修建往往得到统治者的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魏河运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其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急切希望开通从洛阳出发的水运,由水路直达淮水,以便南伐,实现经略江淮的计划。北魏后期,有关国家租调的运输方式,“以船代车”的建议占据上风,由此可见北魏水运建设的成就。
-摘编自《大运河与大一统:北魏洛阳时代的水运建设及其意义》
材料二 开皇四年(584),隋文帝亲临洛阳赈灾,目睹粮食供给不足的现象,便有了打通南北河道的初步构想,与此同时,隋朝也面临着东北方高丽政权、以及北方、西北方突厥势力所带来的边境压力,亟需建立强大的军事后盾。除了上述原因外,隋炀帝本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也推动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诞生有其必然性。
-摘编自《隋炀帝时期大运河对南北经济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北魏和隋朝运河开凿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有哪些。(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习惯上我们认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向外供给丝绸等货物的商路,似乎丝路对我们没那么重要,但中国其实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获益方。丝路培养了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基因,不同时代,丝路承担的主题不同,魏晋隋唐的主题是“信仰”,两宋时期是“贸易”......北宋作为一个内敛的王朝,对比前朝虽然丢失了很多北方和西方的领土,但政府把外部联系的重心放在了南方的海道,真正的贸易时代到来。
材料二
图1·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
图2··宋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均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等
(1)列举史实说明丝绸之路在魏晋隋唐时期的主题是“信仰”。(6分)
(2)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说明原因。(6分)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下期月考(二)参考答案
高二 历史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B D C B B A A A B B B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B C D A A A C C B A A B
二、材料题
31.【答案】(1)儒家: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法治)。(儒法各2分,共4分)
(2)特点:世俗化;体现民族意识;注重实用。(任意两点4分)
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或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政治上:北方民族国家的威胁(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思想上:儒学复兴;社会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任答三个方面6分)
32.【答案】(1)背景: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南伐江淮、实现统一战略;国家租调的“以船代车”运输方式。隋朝:粮食供给压力;边疆军事威胁;南北经济整合需求;隋炀帝对江南的向往与统治野心。(北魏、隋朝各两点4分,共8分)
(2)影响因素:政治军事需求;经济发展需要;统治者决策;管理制度创新等。(任意三点6分)
33.【答案】(1)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唐朝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丝绸之路与宗教的传播密不可分,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魏晋、隋唐各一个史实共4分,总结2分,共6分)
(2)不同:唐朝海陆并举,宋朝海路交通发达。(2分)
原因: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政府重视海上贸易;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任意2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