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PART 01隋朝的兴亡581年589年隋灭陈576年周灭齐隋隋文帝[开皇]杨坚隋炀帝[大业]杨广(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代北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2)589年,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兵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南北分裂。1.隋朝初建一、隋朝的兴亡2.隋朝兴盛:营建东都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物资交通发达修大运河沟通南北,加强控制广设仓库满足京城供给、军事供需、灾荒赈济。以南供北以北控南管控关东和江南地区统一帝国的漕运仓储系统2.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特点:1.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运河。思考:请结合地图,思考隋朝这三项建设有何战略目的?①广设仓库; ②营建东都洛阳; ③开通大运河。一、隋朝的兴亡(1)经:①↑南北方经济交流;②↑漕运和运河沿岸城镇;③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2)政: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3)军:便于运送物资征伐高丽;(4)社:↑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5)消极: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2.隋朝兴起:统一帝国的漕运仓储系统思考:请结合地图,思考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意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唐】皮日休罪在当代、功在千秋①广设仓库; ②营建东都洛阳; ③开通大运河。(1)经:①↑南北方经济交流;②↑漕运和运河沿岸城镇;③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2)政: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3)军:便于运送物资征伐高丽;(4)社:↑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5)消极: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1)经:①↑南北方经济交流;②↑漕运和运河沿岸城镇;③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2)政: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3)军:便于运送物资征伐高丽;(4)社:↑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5)消极: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一、隋朝的兴亡隋炀帝时期出现“举国就役”局面起义性质开始变化农民最低限度的求生存贵族和地方官僚趁机割据3.隋朝衰亡:(1)原因:①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②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③隋炀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触犯关陇集团利益,统治集团内部分裂。(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一、隋朝的兴亡一、隋朝在倏忽间兴亡一段史料,两种解法:1.结束四百年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强盛帝国。国力雄厚,财富充裕。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5000步,执丝竹者18000千人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资治通鉴》卷181记载2.建立超越两汉的疆域,实行“无隔夷夏”的对外政策。3.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4.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尖锐。积极消极是否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理性评判历史人物:如何看隋炀帝功过?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隋炀帝杨广还有很高的诗歌、文学造诣,其一生“二平江南,三下江都,三巡突厥,一讨浑庭,三驾辽泽”,走遍隋帝国的绝大疆土,加之其性格主动自信,因而创作出大量的写景诗和军旅诗,其诗歌创作往往雄浑大气或清新自然。——聂飞三征高丽用兵力三百余万,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大运河打通南北交通;进士科打破世家特权;征高丽维护统一格局;多征伐促进民族交融。隋朝虽然短暂,但对唐朝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突出贡献。PART 0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2)统一: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566-635)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称“武周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空前繁荣)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全盛时期。武则天:武周之治(持续发展)唐太宗:贞观之治(繁荣初现)2、唐朝的兴盛(1)政治: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①制造了曲辕犁,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②大面积兴修水利,开辟大量荒田。农业①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锦闻名。②陶瓷业:邢州白瓷,越州青瓷,还有著名的“唐三彩”(最名贵的陶)。③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①货币统一:开元通宝②市场发达:邸店、柜坊、飞钱、夜市、草市③涌现一批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等商业手工业(2)经济:2、唐朝的兴盛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西北:突厥(战争+设置机构)北部:回纥(册封)东北:靺鞨(册封)西南:吐蕃(和亲、会盟)(3)民族交融2、唐朝的兴盛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思考: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特点:华夷一体;开明包容;政策灵活多样。影响:①有利于边疆稳定和开发;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③为后世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1、统治者励精图治(唐太宗、唐玄宗)2、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根本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PART 03唐朝的衰亡经济负担加重土地兼并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唐中后期藩(保卫)镇(军镇)割据政治黑暗腐败玄宗晚年怠政用人失当军事外重内轻民族矛盾尖锐节度使藩镇割据李林甫,唐朝宗室。史称“口蜜腹剑”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安禄山势力坐大。杨国忠,杨贵妃族兄。为相专断朝政,主管选用官员,百般贪腐,贿赂公行。三、唐朝的衰亡中央:朝政腐败地方:外重内轻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的标志藩镇割据严重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朱温废唐,开启五代十国类型 渊源 政治关系 财政关系 军事关系河朔割据型 安史降将 与中央对抗 不上供 拥兵自重中原阻遏型 安史乱后 新兴藩镇 服从中央 少上供 重兵牵制骄藩边疆防御型 开元间的 沿边节镇 服从中央 少上供 重兵戍守边疆东南财赋型 开元间的 采访使 服从中央 上供 驻兵甚少问题:有人认为藩镇割据恰恰延缓了唐朝的统治,你怎么看?(观察材料)客观上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三、唐朝的衰亡合作探究: 隋唐兴亡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4)统治者内部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举。……三、唐朝的衰亡PART 04五代十国释义自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越、南唐、成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虽然政权林立,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必然趋势。四、五代十国755年618年907年朱温废唐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581年开皇之治唐朝建立隋朝建立589年完成统一960年北宋建立隋唐五代十国短盛乱本课小结本课背诵一、隋、唐与五代十国的时间划分。二、隋朝三大建设:①广设仓库;②营建东都洛阳; ③开通大运河。三、隋唐大运河开通的意义:(1)经:①↑南北方经济交流;②↑漕运和运河沿岸城镇;③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2)政: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3)军:便于运送物资征伐高丽;(4)社:↑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5)消极: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四、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内容:五、唐朝衰亡的背景六、安史之乱的影响七、唐朝衰亡的过程1.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大运河的开通( )A.使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繁荣C.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D课堂练习2、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A. 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 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为加快C. 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D. 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D 课堂练习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 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 课堂练习2.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尝试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 A.国家是否统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