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culture广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狭义:思想、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等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以思想发展为主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选必2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3选必1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哪些文化?文化之间如何交流?如何传承与保护?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2)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3、4、5)(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6、7、8)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9、10)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11、12、1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4、15)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与价值异国他邦的文化吸收向外辐射、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目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03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一)中华文明多元起源1.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辽河流域黄河下游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天山南北四川盆地青藏高原2.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明多元起源3.华夏族的扩展中原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多元一体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奠基:先秦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分封宗法制破坏士阶层活跃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奠基:先秦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经济: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历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度兴起。(根本)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国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兴起。阶级:奴隶主贵族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兴起;士的阶层受到重用。思想:礼乐制度崩溃,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思想)1.奠基:先秦时期(2)表现:①春秋时期:儒家:孔子: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中庸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家: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换。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奠基:先秦时期(2)表现:②战国时期儒家:孟子:①仁政;②人性本善;③重义轻利 ④民贵君轻(民本)荀子:①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本恶③礼法并用(隆礼重法)(集大成者)道家:庄子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法家:韩非子: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墨家:墨子: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克兵家:孙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形成:秦汉推崇法家汉:巩固大一统局面秦:建立大一统国家尊崇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富国强兵兼并战争的胜利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内容:汉代新儒学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同时限制君权过度膨胀;②教育: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延续两千年之久。④消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发展:魏晋隋唐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两汉之际)和道教兴起(东汉后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三教合一(隋)到三教并行(唐))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发展:魏晋隋唐(1)背景:(2)表现:①魏晋玄学盛行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不务实际,空谈哲理)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补充:佛道盛行的原因及影响原因: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同之处;③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④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影响:①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②推动理学兴起;③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④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产生发展初步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隋唐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三教合一理学产生,儒学复兴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繁荣:宋元(1)宋代:理学形成①理学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②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必要性: 可能性:a.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b.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c.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a.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b.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科举制的完善,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c.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繁荣:宋元(1)宋代:理学形成③代表人物及思想集大成者:朱熹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A.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程朱理学B.主张:①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②人生观(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客观唯心主义③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1.简述理学的代表人物、内容。地位:宋朝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良知(天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平等观念);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反对程朱理学王守仁“心学”(明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从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从上述图片和文字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消极影响?材料一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社会我们该借鉴理学的哪些积极因素,摒弃哪些消极观点?(8分)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讲究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观念盛行;压抑创造力。④对理学的评价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4.繁荣:宋元(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科技: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沈括《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天文学和《授时历》,王桢《农书》史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文学:宋词豪放派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婉约派: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 、元曲艺术:北宋文人山水画、民间风情画、元杂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传承与禁锢:明清(1)时代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①君主专制走向极端,高压统治导致矛盾尖锐②统治者政治腐败,纲纪废驰,政局动荡经济: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传统社会(根本原因) ②土地集中,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思想:①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②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学术脱离实际时期 (2)表现明中后期明末清初王守仁:致良知(心学核心)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 。在麻城多年致力于讲学与著书立说如《焚书》。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自称儒学“异端”的李贽“李贽带着许多‘随侍左右的弟子们’出来迎接。这次见面,二人‘畅谈宗教,谈得很久’”……(利玛窦)“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人”。——陈笃彬《晚明中西文化的别样碰撞》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作品主张共同影响批判对象《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①抨击君主专制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民主思想③工商皆本①倡导经世致用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②事物是可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君为臣纲空谈唯心主义《日知录》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5.传承与禁锢:明清(2)禁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转型与进步:近代(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孙中山康有为林则徐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6.转型与进步:近代(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影响: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白话文倡导者新文化运动发起者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7.走向复兴:现当代(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 理论形成 邓小平理论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阶段 时期 表现奠基 先秦(春秋战国)形成 秦汉发展 魏晋隋唐繁荣 宋元传承与禁锢 明清转型与进步 近代走向复兴 现当代①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百家争鸣”推崇法家学说儒学正统地位确立①魏晋玄学盛行;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其创新与发展;③中华传统文化辉煌①理学形成;②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①陆王心学;②个性自由与经世致用;③钳制思想①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②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思考点(P3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体系。(2)政治制度:较早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3)经济方面:高度发达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4)思想文化教育:较早形成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以构建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四大发明等自然科学增强了文明的张力。(5)民族关系: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6)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合理成分,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先进人士: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C补充:思考:儒家思想经久不衰的原因(1)首先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思想,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在不断创新与完善(如:汉朝,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唐宋时期,逐渐吸收了道教和佛教思想,明清时期,进行自我批判,不断完善)(2)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3)与我国繁荣的农耕文明相适应(4)承担社会教化的功能,给人们树立一种道德标准(5)将儒学与选官相结合,促使人们专心研究儒学(儒学地位的提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一)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1.思想表现:(1)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2、意义:建立起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二)政治观:以民为本1.思想表现:(1)春秋时期: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2.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民为邦本,本固平宁。”——《尚书》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思想表现:(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2.意义(1)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四)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思想表现(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意义:以天下为己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贡献力量。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尊圣者王, 贵贤者霸, 敬贤者存, 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古之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 季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意义:1.思想表现:(1)西周:初年“明德”“敬德”(2)春秋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2.意义:1.思想表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张载《正蒙·太和篇》“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意义:1.思想表现: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春秋战国: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一)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二)政治观:民本思想(三)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四)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五)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六)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七)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概念辨析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义、礼、廉、俭、智、信、忠、贤、诚、敬、孝、耻、宽、正、公、勤、能……畅所欲言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传统节日建筑歌曲清明节------尊祖敬宗,家族、民族认同端午节------忧国忧民中秋节------团圆和睦四合院------团圆,和谐有序“家合万事兴”门匾------和山西临汾尧庙、陕西西安黄帝陵------炎黄子孙,民族认同山东曲阜孔庙------文化认同北京社稷坛------农本、民本观念《十五的月亮》------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一封家书》------孝敬父母《我的中国心》------爱国情《七子之歌》------渴望国家统一社会生活里的优秀传统文化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识之窗:(P6页)以儒家的“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要诚实守信。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2)5000年前:(1)7000-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②【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③【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彩绘陶器、粟水稻、养蚕缫丝“蛋壳陶”(黑陶)玉器、祭坛、神庙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教材第6页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2、多样性中华文化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根据材料,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华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3、包容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4、凝聚性5、连续性材料 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文明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对内的冗官冗兵费用和对外的巨额岁币,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重重。深沉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历史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教材第6页)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特点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宽广;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价值1、历史价值: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内容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价值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精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糟粕: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等等。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学习拓展(P7)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1、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4、凝聚性;5、连续性三、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春秋战国——五四运动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价值: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价值标准;思维、行为方式;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统一多民族大家庭;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结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同世界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天道酬勤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天佑有德个人社会国家宇宙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一家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人文精神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为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就文化类别而言,道德与法律的有效结合,满足了国家治理方式的基本需求,并排除了法律与其他文化现象相结合的可能,因而造就了独特的以理性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注重依靠人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没有不证自明的社会公理,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制度,都必须经过理性的论证;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对于自然与社会,重在秉持诚挚的敬畏和尊重,而较少迷信或漠视。——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特点。问题探究:特点: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结合;重视人的智慧与力量;以理性为基础;敬畏和尊重自然;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