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二战期间,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国际地位大大提升。③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成就与问题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权力高度集中。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材料1: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其目标是重建被战争破坏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把国民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四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冷战背景下把军事工业继续置于突出的地位。到1950年,苏联的工业建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令人曝目的进展,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进行了首次核武器试验,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増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1倍多,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轻工业产值只增加22%,农业产值未能完成计划指标,也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2: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苏联国民经济》材料3: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1953196419851991198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没了。2.改革领域 困境 改革措施 结果政治经济①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②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③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②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缺少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有一定成效。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农业集体化的不足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假错案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材料1: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摘编自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材料2: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积极:①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②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化。局限: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潭(赫鲁晓夫“一言堂”),引起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思想混乱。③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内 容评 价消极:①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③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勋章大王”:勃列日涅夫晚年开始大搞个人崇拜,并嗜好勋章成癖,具有浓重的“勋章情结”,有“勋章大王”之戏称,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③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军事工业。材料: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积极: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继任。安德罗波夫认识到必须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他也富有魅力——有教养、亲民、反奢侈、工作勤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他进行了经济改革,也掀起了反腐、肃贪的运动。1984年多病缠身的安德罗波夫不幸去世,契尔年科继任。契尔年科是个70多岁的重病号,他又任命了一大批和他同样年老体弱的人一起入主克里姆林宫,此政府可以用“瘫痪、虚脱、昏睡”来形容。一年后也去世。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着手进行改革。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由此进行改革就显得很重要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早还是从经济领域起步的,叫“加速发展战略”。他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同时也修正了勃列日涅夫的超前提法,第一次提出苏联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阶段,相对来说比较务实。但是,由于改革太过仓促和急于求成,加之苏联的旧体制积弊太深,改革在短时期内效果不佳。1986—1988年,苏联国民经济年增长率仅为2.8%,还低于改革之前。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领域改革收效甚微的原因在于僵化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改革措施的落实。1988年,他开始在政治领域进行改革。经 济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和总统制。政 治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即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想成效甚微思想混乱,民族主义兴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1985-1991)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 时间侧重结果败因相同点农业工业前期经济,后期政治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①目的:都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主要涉及经济领域。③结果: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最终失败,但都取得了一定成效。1953-19641964-19821985-1991【归纳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3.苏联解体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②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分裂进一步加快。③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观看视频并结合所学,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③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②要使轻工业、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③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⑤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⑥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1.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A2.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下列与之相符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3.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流传着一个政治幽默:一天,有个西方记者要采访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的家,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说:“他上天了。”记者说:“那我采访加加林夫人也行。”邻居说:“她去商店买东西了。”记者说:“那我等她回来吧。”邻居说:“你还是等加加林吧,因为他夫人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加加林在天上飞得很快。”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农业发展缓慢B.经济增长速度下降C.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的作用C“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各国教条式照搬苏联经验,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国家遇到了很大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应有的提高。——吴于廑《世界史》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①政治:确立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制度)。②经济: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以后国家分裂埋下隐患最早进行改革内容:进步:弊端:“布拉格之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外交政策。政治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东欧剧变(1989-1992)实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困境政局动荡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材料1:苏联镇压“巴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在对苏联“列宁—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与苏联认同的民主相左的模式存在。——侯立、董小川《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及英美等国家的反映》材料2:这些国家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答记者问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根本)。②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③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④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⑤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材料: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结合所学,谈谈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课本P126“学思之窗”)。①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失败。②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要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③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④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认识:①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⑤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⑥成就的取得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苏联道路东欧道路中国道路改革失败亡党亡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