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姑苏繁华图》也称《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
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的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万明《晚清社会变迁的研究》
时 空 定 位
一大转型: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转型
两大矛盾:
三大趋势:
自然经济与新经济因素的矛盾、
传统社会价值与新思想文化倾向的矛盾
经济:商品化趋势
思想:“异端化”趋势
文化: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思考1:在谭晓的“良田”里,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水稻等外,还可以种些什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粮食传入→丰富农产品结构,
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1.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等
新品种:玉米、甘薯等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农民的家庭生活与商品经济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明朝最高人口数字1.2亿,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思考2:根据材料,指出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谭晓还有哪些收入来源?
经济作物种类增多,种植广泛
产品初级加工、副业
多种经营方式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
2.经营方式多样化,农民收入增加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小 农 经 济
1.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2.地位: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知 识小 结
2、时间、地点:
明朝后期,江南地区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
3、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4、部门:
丝织、榨油、制瓷等部门
1、标志:
手工工场中自由雇佣劳动的出现
5、状况:
清朝时期有所发展,但十分缓慢
货币、生产资料所有者:机户
机工
手工工场
雇佣
被雇佣
出资
出力
经营利润
劳动工资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
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
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关系
思考1:以上两则材料描绘的是何时、何地、何产业?
思考2:找出相关语句,说明其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标志:手工工场和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1、货币:海外贸易刺激白银流入,白银货币化,推动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
2、商帮: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和晋商,全国贸易网络联通。
商帮,即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他们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进行联络,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山西乔家大院——晋商乔氏家族的祖宅。
商帮的特点:①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地域性强;②活动范围广; ③经营行业多;④资本雄厚;
影响:促进长途贸易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文化影响深远。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
3、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苏州) 乌泥泾镇(上海) 合溪镇(湖州)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版画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明清市镇简表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社会经济的局限
(雍正)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3.经济:生产方式未有根本突破,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和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和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清·徐杨·《盛世滋生图》
农业商品化
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群体化:商帮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世俗化倾向发展。
思想文化的变化
变化原因: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经济:
(2)社会:
(3)政治:
(4)思想: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思想控制强化;
西学东渐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一)思想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陆王心学
①兴起的背景:
②发展、形成: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形成陆王心学。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理在心中


被欲望蒙蔽
如何找到
内在的良知?
致良知
做个好人吧
(1)思想主张
③方法论:“良知”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致良知,自省,知行合一)
◎王守仁/王阳明
(2)特点: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②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心是世界本源,心即理。
“致良知”为核心。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
假如此刻教室着火了
宇宙观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程朱 理学 “理”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 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同 目的 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同属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
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致良知”
(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主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万物“理”)
客观唯心主义
◎李贽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李贽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主张:
2、离经叛道的“异端”李贽(zhì)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盲从圣人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批判儒学的伦理纲常,提倡个性自由和主张男女平等
思想特色:反正统
历史评价: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评价: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带有启蒙色彩,但仍属于儒学范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主已矣。”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倡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倡导经世致用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影响:
进步性:①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推动儒学新发展。
②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思想解放。
③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先声。
局限性: ①未动摇理学主流地位,未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属于儒学的范畴。
②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未推动社会转型。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三、小说与戏曲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章回体长篇小说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为题材,反映封建社会的面貌
看描述,猜小说名
1.背景: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成就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元末 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三、小说与戏曲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女主角李香君“不慕虚荣,不畏强权,忠于国家民族;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她不惜以命相搏,以头撞桌,鲜血飞溅。”
明清时期戏曲的主要成就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明 汤显祖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
清 孔尚任
明清 长期流行
道光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江苏昆山)
京剧
P85页思考点: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明清小说有何特点?
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反封建君主
文学世俗化、平民化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明】施耐庵《水浒传》
反对专制
4、文学:宋元话本为其奠定基础
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通过文学对现实进行批判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3、科技:印刷术不断完善,推动文化传播
明清小说的特点:数量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世俗化、平民化;反传统、反封建,批判现实;重视社会教化
明清小说戏曲繁荣原因:
5、社会: 识字率提高,更多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造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反映明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这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工具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多部书籍的汇编)
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
②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受西方科技影响
梳理: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归纳其共同特征和局限。
局限: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四、 科技
材料: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深化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转成近代科技的原因?
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到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突破有限,缺少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政治上:
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上:
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缺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教育上:
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外交上: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科技上:
自身的缺陷。不重视实验和规律的探索总结;且采用子嗣世代相传的方式。
领域 中国新变化(量变) 中国未变化(质不变) 世界的巨变
经济
思想
文化
对外
政治
商品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
文学艺术大众化世俗化
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世界与中国之变化对比
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重农抑商,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理学占统治地位
八股取士,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经济
产生并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推动社会进步、转型发展
压制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文学艺术繁荣,
自然科学发展
知识小结
危机
变局
有“量”无“质”
似“盛”而“衰”
时 段 表 现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明至清中叶(1368--1840年) (1)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
(2)思想上:宋明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3)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阳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4)文化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沿海地区遭受外来侵扰;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单元阶



结语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在内外因素刺激下,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变异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古老的农耕文明处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但是,由于中国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在农耕经济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地缓慢潜流、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中国社会的转型之路仍在未知前行,直到她不得不做出改变。
本 课小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