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1945年的夏天,抗战胜利,二战结束。
中国人民回顾过去14年艰苦浴血的抗战,对未来充满了什么样的的期许呢.....
那时,世界大抵上是走向和平的;
即使美苏正走向冷战,
那也是一种和平。
而那时候的中国,却走向了热战。
这一场战争,也再次证明了一点:
民心即天道。
谁得民心,谁得天眷。
导入新课
民 心 即 天 道
课标要求:
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国民党
共产党
准备内战
发动内战
危机四伏
统治结束
争取和平
重庆谈判
政协会议
粉碎进攻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辽沈战役
北平
谈判
1945.8
1946.1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
战略防御
四个阶段:
战略决战
四大战役:
一次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两次谈判:
重庆谈判、北平谈判
渡江战役
战略反攻
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
材料: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英、法等国也受到很大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体实力下降,唯独美国一枝独秀,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极大增强。社会主义苏联进一步巩固;东欧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建立起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旧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瓦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各人民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对各国反动势力构成了一种有力的制约,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史》
美苏两国的态度对于中国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这种外部因素导致的和平是暂时的、脆弱的。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迫切要求是什么?
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上海市民涌上街头庆祝抗战胜利
《申报》1945年8月23日
1945年,丰子恺《炮弹做花瓶 万世乐太平》
抗战胜利后,中国何去何从?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探究】抗战胜利后围绕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哪几种方案?
1、抗日战争后两种建国方针:
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成立联合政府,
力争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假和平,新内战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为何蒋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而毛泽东敢爽快应约?
材料: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
材料: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发言
1.和平舆论的压力
2.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3.如果中共拒绝,则在政治舆论上获取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共身上
1.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2.能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3.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获得民众支持
2、重庆谈判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8
1945.10.10
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
重庆谈判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和平似乎是可行的……
1946.1.10
1946.3
1946.6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和平好像更近了一步……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否定协议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全面内战爆发
2、重庆谈判
内战不可避免!
共产党要把抗日战争的胜利,变为人民的胜利,变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国民党要把抗日战争的胜利,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6.6,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1.方针:
1946年7月—10月,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结果: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3、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1)概况:
(2)方针: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实施结果:
①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②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经济上: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战略反攻(1947.6—1948.9)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十一条 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 ——《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概况:
1947年夏,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
总路线。
依据材料,总结土地改革的内容?
解放区农民宣传
《中国土地法大纲》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经济上: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战略反攻(1947.6—1948.9)
冀中地区农民举行游行,
坚决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a.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b.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c.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③意义: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毛泽东手迹)
【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时期 政策 措施 意义
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抗战 时期 双减双交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承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战略反攻(1947.6—1948.9)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思考:其中第二年指的是哪一年?外线指的是什么?
材料表明中共做出了什么战略决策?
1947年,国统区
2、军事上: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战略反攻(1947.6—1948.9)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中原
延安
山东
南京
武汉
大别山
意义:
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探究】1948年秋战略决战的条件是否成熟?
◆敌我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1948年7月敌我力量对比表
部队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人民解放军 280万 优于敌军 大为改善
国民党军队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战略决战(1948.9—1949.1)
三大战役 参战军队 结果
辽沈战役 1948.9-11
淮海战役 1948.11初-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下旬-1949.1
东北
野战军
东北全境解放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南线国民党精锐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解放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东北野战军
、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分割包围
先取两头,再取中间
(瓮中捉鳖)
意义:
1.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2.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胜利阶段(1949年4月)
(1)召开: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2)内容: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做政治和思想上的基础准备。
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党的奋斗目标。
②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了“两个务必”。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胜利阶段(1949年4月)
2、政治上:
北平和平谈判(1949.4)
1949年4月1日至15日 北平和平谈判
长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战,他们就要完蛋;和,还可以有出路。当然不是什么“南北朝”,而是“改造”。 —周恩来
我想做到划江而治,共产党总满意了吧?只要东南半壁得以保全,我们就有办法了。 —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 蒋介石引退 李宗仁任代总统(就任仪式)
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谈判破裂
统一全国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胜利阶段(1949年4月)
3、军事上:
渡江战役(1949.4.21—4.23)
(1)过程: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2)意义: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1912-1949)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之后,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抵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人民解放战争继续追歼残敌,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剿匪作战。到1950年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域全部解放。
“天意”还是“民意”?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思考: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共能迅速取胜的原因?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项 目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兵 力 127万人 430万人
地区面积 228.58万平方公里 731.172万平方公里
城 市 446座(中小城市) 1545座(大中城市)
人 口 13606.7万人 33893.3万人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数据来源于《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
力量对比: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一)经济危机
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一)经济危机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946年“荣德生被绑案”
接收大员们个个都疯狂地抢洋房、汽车,抓黄金、美钞。沦陷区人民称他们是“三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五子登科”(房子、车子、条子、票子、女子)。——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平津民谣(“接收”变“劫收”)
影响:
工人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压
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二)政治危机
1946年11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政治危机:坚持专制独裁,悍然发动内战,违背民意,失去民心
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胜利的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国民党
失败原因
共产党胜利原因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合作
合作
敌对
反革命势力强大 ,
革命力量需要联合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内战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
挑起内战
新民主主义胜利,内战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敌对
【探究思考】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对今天祖国统一有何借鉴 ?
努力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思维拓展】:不同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进行的调整
国民革命时期 (1)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土地革命时期 (1)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2)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 (1)政策:联蒋抗日
(2)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 (1)政策:自卫反蒋
(2)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本课小结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人民解放战争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政权的
统治危机
全面内战的爆发1945.6
粉碎全面进攻1946.7-10
经济危机、
信誉危机、
重庆谈判 1945.8-10月
政治协商会议 19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粉碎重点进攻1947.3-6
土地改革
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6
政治危机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春西柏坡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得民心者 得天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