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至今)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92年
十四大
新阶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政治上:
(2)政策上:
1、背景:
材料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条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召开:
内容: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代表们陆续进入中南海新华门
①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张奚若(政治家、爱国民主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出者
国旗设计者
曾联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田汉(文艺活动家)词 聂耳(共产党员)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
(3)思想上:
(4)组织上:
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建立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第一章 总纲: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第三章 军事制度…… 第四章 经济政策……第五章 文教政策……第六章 民族政策……第七章 外交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内容:
1、背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部分)
①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②施政纲领: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探究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2)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3)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
广泛的代表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组织上:
1、背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部分)
③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职责:
性质:
代行全国人大部分职权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内容:
①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②施政纲领: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4)组织上: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
各族人民的历史;
3、历史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材料1:“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材料2:按照“打扫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教材p158
材料3: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探究思考】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革命意义:
社会意义:
世界意义:
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④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2021.6·浙江高考·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020.1·浙江高考·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探究思考】阅读教材,为了巩固新政权,做了哪些努力。
【学习聚焦】: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
1
3
4
二、巩固新政权
半独立
状态
四川军阀
国民党残军
苏联控制
苏联控制
西北军阀
湘西土匪
美国控制
1、军事上:
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肃清土匪和反革命武装。
材料: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湘西剿匪记》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有何国内外的压力 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
⑴肃清残敌,剿匪镇反
二、巩固新政权
背景:
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北纬38度线
仁川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扰中国统一;
③以美国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1、军事上:
胡乔木同志生前说过:“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另一件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美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
二、巩固新政权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经过:
结果:
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1953年夏,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地阵
③ 国内支援: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常香玉号”飞机
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军事上:
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于汶山在朝鲜停战协定和补充协议上正式签字。
一位美国将军布莱德利的回忆朝鲜战争时说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克拉克
二、巩固新政权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讲话》(2021年10月23日)
【探究思考】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是如何铸就的?
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军事上:
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冰雕连
黄继光
杨根思
邱少云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巩固新政权
影响: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巩固了新政权,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国家而团结奋斗;
④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军事上:
二、巩固新政权
材料1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2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美]沃特尔·G·赫姆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材料3 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 ——孙秉侠、齐晓明:《志愿抗美援朝纪实》
【探究思考】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
⑴土地改革:
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经济上:
背景:
目的: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
材料1 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二、巩固新政权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开辟道路
⑴土地改革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生产关系的调整
2、经济上:
概况:
实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2: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二、巩固新政权
【探究思考】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实质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当时作为农民的老李生活会如此困难呢?
这个时候的老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老李的故事
迫切希望进行土改,获得土地。
材料1 农民老李在1948年过的是这样的生活:在新解放区中,没有属于自己的耕牛农具,每年只收7担谷子,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4斤油,7斤盐。
材料2 到了1951年,农民老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家有了15亩田,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5年,他家收谷32担,一年能吃48斤油,28斤盐。
此时,老李生活的变化,说明当时土地改革产生了什么结果?
意义:
①农民获得土地,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⑴土地改革
2、经济上: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材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复兴之路》
二、巩固新政权
人民民主政权巩固
⑴土地改革
2、经济上:
【探究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
斗争以后第二次决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推翻封建专制
摧毁封建统治根基
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摧毁封建制度
的基础
消灭地主阶级
摧毁封建制度
的政治力量
促进工农联盟组建
二、巩固新政权
材料: 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既拥有官僚资产阶级所没有的政治资本,又掌握着足以影响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他们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P58
陈云
陈毅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毛泽东: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⑵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2、经济上:
背景: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为制止投机者制造的混乱
为根本上稳定物价
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统一财政经济
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二、巩固新政权
【探究思考】人民政权采取什么措施稳定了物价?结果如何?
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为了稳定物价,人民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以保证供应,同时严厉惩办粮食奸商。图为人民日报的报道。
【探究思考】: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分析“银元之战”和“米面之战”的实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的斗争。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⑵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2、经济上:
二、巩固新政权
⑴背景:
⑵措施:
⑶结果: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飞速上涨,市场混乱。
①“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实质: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治标
②统一财政经济
——治本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①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⑵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2、经济上:
二、巩固新政权
材料1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材料2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自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⑴外交方针及政策:
3、外交上:
外交方针:
二、巩固新政权
【探究思考】通过材料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有何不同?
旧中国是屈辱的外交;
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探究思考】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建国初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内涵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国建交
资本主义国家:
瑞典、丹麦、 瑞士、芬兰建交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建交
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国家实力、
国际环境
原因:
①由当时的国际局势决定;
②由新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③由中共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⑴外交方针:
政策:
3、外交上:
二、巩固新政权
⑵外交成就:
提出:
内容:
特点:
意义: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包容性和开放性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开始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
3、外交上:
二、巩固新政权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探究思考】用史实具体说明五十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具有什么意义?
一边倒”是凸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外交,具有封闭、半封闭的特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特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至上,和平、务实外交,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与“一边倒”相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特点?它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
⑵外交成就:
3、外交上:
二、巩固新政权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
目的:
特点:
结果:
意义:
1954年4月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国际会议。
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①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②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名词解释: 印度支那
中南半岛,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为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主主要包括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中国称为“中南半岛”,国际上称为“印度支那”,这次会议上主要想解决越南、老挝、柬埔寨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实现停战。
二、巩固新政权
⑵外交成就:
【探究思考】用史实具体说明五十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具有什么意义?
⑷亚非会议
时间:
特点:
成果:
意义:
1955年 印尼万隆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同 异
①共同的经历: ②共同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
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主要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面临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扫除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万隆会议上的“声音”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二、巩固新政权
【探究思考】用史实具体说明五十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具有什么意义?
⑵外交成就:
(1955年)虽然中国只获得30个国家的承人,但通过非正式渠道,它已与70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如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及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大大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共好战和侵略性的恐惧,并且在塑造中共领导人及其政策的“理智”和“寻求和平”的形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沈志华、梁志《窥视中国》
提出:
内容:
特点:
1953年
①第一个一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经济领域: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1949-1956)
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
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
两大任务: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
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方法
项目 农业和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方法 合作化道路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
单一公有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经济领域:
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⑵实践: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实质: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探究思考】根据“一五”计划的成就,说明“一五计划”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什么意义?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选择东北的原因:
意义:
1、经济领域: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①易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
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②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⑵实践: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通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鞍山钢铁厂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鹰厦铁路、宝成铁路
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成就巨大的原因: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②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⑵实践:
A.国内:
B.国外:
①国内稳定的环境;
②中共的正确领导与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④广大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⑤苏联的支援
2、民主法治: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
性质:
原则: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两大原则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探究思考】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目前我国的民主党派有: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台盟、民革】
①诞生: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初步发展: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职能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完善:1982 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成为爱国统一战线
2、民主法治:
⑵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
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人民政协属于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效力
基本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②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②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③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④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国体(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思想。
3、思想领域: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小结:过渡时期 /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经济: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
土地改革
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