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深圳特区成立40年 远眺深圳城区
【探究思考】深圳的道路是什么样的道路?为何深圳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那个圈是什么地方?
以深圳为代表的的经济特区
导入新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伟大转折
课标要求: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 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中共八大会场
1976
1978
徘徊时期
十一届
三中全会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0世纪80年代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017
中共十九大
新时代
巨大
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时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思考:“两个凡是”的提出说明了什么?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文革”虽然结束,但“左”倾错误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时间:1978年5月
(2)内容:强调……否定……,重新确立了……,纠正了……。
(3)意义: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78.12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5月2日到6月6日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
率团考察西欧5国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
①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召开:
1978 年12 月北京
主要内容
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经济路线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
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政治路线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拨乱反正
恢复路线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 汉口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秋收起义失利后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河北 西柏坡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工作重心:城市→农村
工作重心: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工作重心:农村→城市
转折点:危→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都得到平反等
(3)作用:
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4.民主法治建设
(1)总结历史:
1981年6月
(2)修订宪法:1982年年底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科学总结……,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吸收文革教训,表明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定点购买
限制种类
限制重量
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
农民生活贫苦
计划经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1.对内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1.对内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小岗村冒死尝试
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土地公有制不变
人民公社→包产到户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①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种种弊端
②进程: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②原则: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③措施:承包经营责任、厂长负责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对内改革
改革势在必行
1、目的:
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过程: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海南1988)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珠海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三角
闽东南
环渤海
长三角
浦东
岳阳
重庆
九江
武汉
芜湖
③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⑤内地开放: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线

特点:由沿海到沿江、沿边到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海南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2.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3.理论探索
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1991年《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思想动乱,人心涣散
社会主义运动巨大挫折
思考:改革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了什么困境?
3.理论探索
(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
命题;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判断(实践)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深化改革(1992年-20世纪末)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理解:1992年提出;21世纪初初步建立)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中共十五
中共十六
世界贸易组织
2002
1997
2001
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3.深化改革(1992年-20世纪末)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
中共十七
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1、概括提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2、逐步形成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邓论
1989,十三届四中全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2002,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
1997,十五大,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后,科学发展观形成
2007,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12十八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平反冤假错案
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的深化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