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本课涉及的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知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开创性、奠基性)
2.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76)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1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
【探究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在理论上做了怎样的探索?
材料2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从仿效苏联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是非关系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
《论十大关系》:
是中共以苏为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探索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阐述《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史料阅读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⑴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
内容:
意义: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实质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材料: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对八大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他说:“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摘编自罗平汉《党史细节》
【探究思考】2、中共八大的路线为什么
是正确的?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究思考】1、阅读教材,分析我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
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
时间:
内容:
意义:
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1956年4月
国际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多事之秋的1956年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区分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1.成功的探索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整风运动
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宗派主义
反对主观主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开展全党整风运动: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
①目的:以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内容: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整风运动,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那些威胁和辱骂,只是提醒我们,在我们的国家里,阶级斗争还在进行着,我们还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当前的种种现象,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
反右运动及扩大化
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时间:
内容:
作用: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使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③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1.成功的探索
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正处》理论的致命罅漏,恰恰在于它的前提,即将社会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前者专政,对后者民主。 ——萧冬连
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天下”、“轮流坐庄”。
“我们现在生活没有1949年的生活好,现在我们工人的工资高,但商品价格比1949年的高,物价涨得太多了,不如1949年的生活好。”
“毛主席领导好是好,再过两年有米讨;
毛主席万万岁,买什么东西都站队。”
材料7 自1955年起,毛泽东憋足了一口气,想要赶超美国……一段时间,毛泽东不断地重复着这个话题。他认为中国只有超过美国,才能对人类做出大贡献。“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毛泽东讲话:
“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1957年1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想尽快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急于求成。
【探究思考】分析材料,中央领导人出现什么思想?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中失误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1960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施政口号,它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探究思考】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说明了什么?又是如何进行实践的?造成了什么后果?
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时间:
表现:
实践:
1958年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走向疯狂的1958年
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探索中失误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工业大跃进
高指标
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大炼钢铁
工业上,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钢铁产量15年内赶上英国,50年内超过美国)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①“大跃进”运动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实践:
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用群众运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过分强调人民群众积极性
2.探索中失误
瞎指挥
工业上,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农业上,“以粮为纲,农业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放卫星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①“大跃进”运动
实践:
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浮夸风
“左”倾冒进错误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探索中失误
材料 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生产关系
一大二公
特点
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
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原则。
大跃进:
片面追求产量指标
人民公社:
片面追求公有化指标
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实践:
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探索中失误
农业:产量大幅度地下降
轻工业:轻工日用商品奇缺
重工业:孤军冒进高速增长
基本建设:规模庞大效益低下
国家财政:赤字-通胀-价格涨
三年自然灾害吃树皮的人们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评价:
积极:
缺点:
危害: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②自然灾害;
③1959至1961年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捡菜叶的市民
1960年天灾更大了,人祸也来了,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 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12月30)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1959—1961经济困难的原因?
龟裂的稻田
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河南信阳地区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三面红旗”的恶果
教训:
①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探索中失误
(1)政策调整
措施:
结果:
①八字方针:
从1960年冬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1961年4月8日,刘少奇到湖南省湘潭县许家垅进行调查研究时和社员许庆云谈话
1961年5月4日,周恩来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伯延人民公社进行农业调查。
其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④1964年,三届人大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政策调整 恢复发展
【探究思考】面对失误,中共中央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主要是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政治和认识根源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在一起
1964年12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
毛泽东:“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大的搞了,其他狐狸漫漫地清嘛。“
刘少奇:“恐怕不能太绝对了。现在是党内外矛盾,敌我矛盾,四清四不清的矛盾,各种矛盾交叉。”
毛泽东:“首先抓敌我矛盾性质的问题,重点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刘少奇:“还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到处都有敌我矛盾。煤炭部、冶金部,哪个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脱口而出:“张霖之(煤炭部长)就是。”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2、过程:
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②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发动:
夺权:
①1966年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②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③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
二、文化大革命
【探究思考】以时间顺序,简要梳理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全面夺权“一月风暴”与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毛泽东、林彪与红卫兵
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命”
北大“红卫兵”将校长陆平等作为“反动学术权威” 进行批判
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④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⑦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2.过程:
3.评价:
⑤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⑥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的内乱。
粉碎政变:
整顿:
加紧夺权:
结束灾难:
⑧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二、文化大革命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全面夺权“一月风暴”与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称为“九一三事件”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想,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周恩来与邓小平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四人帮在接受审判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
(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3)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卞仲耘,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1966年被红卫兵打死于校中。
《宪法》第8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文革”期间社会主义建设遭到破坏的表现。
基本人权
遭到践踏
无政府
状态
法 制
遭到践踏
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1977年12月20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讲话
巨大经济损失
二、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革中,整了1亿人,非正常死亡773万人。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各级干部遭到批斗。
老舍,著名作家。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翦伯赞 著名历史学家。 1968年12月18日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自杀。
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二、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
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
敢于创新精神
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祖国打了几口井。 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王进喜日记
【探究思考】铁人精神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内涵?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③及时的政策调整;
④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⑤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时代精神的激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原 因:
注意: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领域的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探究思考】这一时期涌现出哪些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什么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党和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培育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种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行。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⑴工业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 就: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内容: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
背景:中苏交恶、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地点:中西部(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作用: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改善了生产力布局,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知识拓展】:三线建设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⑵国防和科技:
【探究思考】:“两弹一星”的意义
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有利于国家的安全和国防的巩固。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 就:
通过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培育良种、科学种田,
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⑶农业:
⑷教育和医疗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取得长足进步,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出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⑸外交
又一次建交高潮
①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中日建交。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 就:
①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②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材料 如果不理解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的历史,也很难甚至不能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前三十年可以理解为“试错”式的发展,从而为后三十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正是因为有毛泽东那么多充满价值的社会实践,毛泽东后的中国领导人才有了全然不同的探索。计划经济、高度集权、封闭、贫穷社会主义等已经被证明行不通,才使得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中国社会都接受并追求市场、分权、开放和富裕生活等价值。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3、影响:
【合作探究】: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
2.失误:
3.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
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1)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4 1966 1971 1972 1976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双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国反右派
斗争扩大化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原子弹成功
三年经济困难
失误
文化大革命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课堂小结】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
杂交水稻研发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