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1840-1912)的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近代前期)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3、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晚清时期(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是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不断高涨,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18世纪60年代
开展工业革命
17世纪发生启蒙运动
17-18世纪
科学突飞猛进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中国
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中国
世界: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确立;
(2)经济: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市场原料的需求日益强烈;
(3)对外关系: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掌握资本世界的霸权,在美洲、非洲争夺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亚洲;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战争背景)
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军事:科技落后,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社会: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中 国 世界
经济 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
政治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军事 船坚炮利 装备先进
文化 启蒙思想成为社会变革发展的动力
社会 长期保持宽松稳定局面
对外 关系 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全球殖民扩张
自然经济 重农抑商
专制强化 盛极而衰
军备废弛 武器落后
文化专制 禁锢思想
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天朝自居 闭关自守
清朝浑然不觉
列强垂涎中国
落后的农耕文明 VS 先进的工业文明
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和鸦片走私(直接和根本原因?)
顺差(出超)
逆差(入超)
英国
中国
呢绒、布匹
茶叶、生丝、瓷器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壁垒前面,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是出超。……于是,英国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
——李侃《中国近代史》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7889
12576
35445
4000
20331
40200
鸦片走私,造成白银外流(每年超过1000万两),国库亏空,社会问题严重(损害健康,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加重人民负担。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上书
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两万多箱鸦片当众销毁。
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两万多箱鸦片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两万多箱鸦片当众销毁。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93页,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2、经过(1840.6-1842.8)
1840年6月,英国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抵抗。
1840年6月---1841年5月
厦门,陷定海
天津白河口
攻广州
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1841年6月---1842年8月
1841年初占香港岛
进吴淞
到南京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
结果:
①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②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③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设立租界等特权
二、两次鸦片战争
①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政治:
国家领土主权、司法主权、贸易主权丧失,国际地位下降;英国获得种种特权,但没有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影响
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政治上丧失部分而非全部主权;经济上逐渐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变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起因
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江沿海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2)过程
①1856年10月,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圆明园遗址
③《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④为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近3万人,于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二、两次鸦片战争
◎僧格林沁
据统计,被掠和破毁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为了拿盒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针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泰晤士报》
二、两次鸦片战争
签订方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英、法、美、俄 《天津条约》(1858年)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运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
英、法、俄 《北京条约》(1860年)
俄国 《瑷珲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拓展提升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清政府为应对“变局”,其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立海关总税务司,由洋人把持(赫德),管理全部海关税务。
(2)“变局论”在思想界流行,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思维点拨
近代前期,清政府“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
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且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所以在与列强就条约问题进行外交谈判时,其对于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且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如五口通商、公使进京等;对于列强涉及国家主权问题的要求,却轻易答应,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三、开眼看世界
广州设译馆,罗致教员,搜集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翻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参考。
◎林则徐
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
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徐继畬
1、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局限:影响有限;没有付诸实践;
原因: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对西方了解太少; “华夷观念”没有根本上改变。
三、开眼看世界
民族尚未觉醒
在中国:《海国图志》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因为它辑录“异邦蛮夷”的情况,有违中国固有的学问之道,受到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士大夫认为,这本赞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的著作实属大逆不道,应该坚决封杀,甚至有人主张把它付之一炬。 ——马国川
在日本:《海国图志》在 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魏源与《海国图志》
三、开眼看世界
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
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林则徐书简》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182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法战争 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
本课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