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957年发掘定陵时,万历棺椁内四周摆满了银锭;白银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通用货币;
为什么白银在明代成为了主要的通用货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 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输入中国并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出现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雏形),以获取更多收入。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2)手工业
手工业各行业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商业
概况: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美国学者艾维四认为,1530年到1570年,中国最重要的白银来源是日本; 1570年以后,美洲白银成为最重要的来源。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①白银货币化(普遍流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②地域性商帮形成
◎平遥古城晋商大宅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了势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浙商、鲁商等。
本课
重点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
本课
重点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
发达是爷,落魄歙(she)狗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2、 社会经济的局限
(1)经济:
(2)政治: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
农民贫困,购买力不足,影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 ——刘宗绪
随堂演练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心学与明末清初进步思潮
1、陆王心学
(1)背景:
(2)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陆九渊
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心学与明末清初进步思潮
致良知;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良知”往往被私欲遮蔽,重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知行合一 ——王阳明
评价(教材):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发奋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①明末李贽的进步思想:
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将“良知”发展为“童心说”

李贽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亭林先生,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取代“独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船山先生,代表作《读通鉴论》。系统批判程朱理学,强调“理在气中”,建立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反对君主专制。
经世致用: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治学方法和思潮。经世致用注重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开辟重实际、重实证的考证学术之风。
共同思想 都批判君主专制,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
影响评价 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系,其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没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西方那样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三、小说与戏曲
1、小说
背景: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印刷术进步。
三、小说与戏曲
时间 作者 作品 地位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八股取士)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三、小说与戏曲
小说演变
◎《水浒传》书影
◎《红楼梦图咏》书影
魏晋
唐朝
明清
话本
志怪小说
传奇
宋朝
小说
2 、戏曲(传奇、昆曲、京剧)
(1)传奇: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的汤显祖、清朝的孔尚任等。
(2)昆曲:;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元末明初产生,明中叶到清中叶鼎盛)。对京剧、川剧、黄梅戏、越剧湘剧等都产生深远影响,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曲《牡丹亭》海报
◎昆曲《桃花扇》剧照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3)京剧:
乾隆时期,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京剧发展的契机;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京剧脸谱:程式化。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四、科技
1、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和传统科技的发展
特点:以总结性为主,缺乏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作者 作品 成就 领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医药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最早记述岩溶地貌的书籍,比欧洲早约两世纪 地理学
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 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 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2、大型典籍的编撰(历史纵横)
(1)明成祖时,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类书《永乐大典》(散佚,不足4%)
(2)康熙-雍正时:官修《古今图书集成》,古今类书集大成者。
(3)清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分经史子集)。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3、西学东渐
(1)传教士东来: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坤舆万国全图)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与徐光启
◎坤舆万国全图
皇舆全览图(康熙年间绘制)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西传等。(儒家经典的翻译西传、启蒙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思想;器物艺术品传播,一度出现的中国热等)
本课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