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全国人民:
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民主党派:
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建国。
材料2 1945年8月15日,民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11月2日,民盟发言人发表谈话呼吁停止军事冲突,并提出“谁要发动内战,谁就是全国的公敌。”
材料1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刊发读者来信
1.背景:
【探究思考】抗战胜利后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建国态度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材料4 “与中共斗争,无法妥协。今日之急务,在于团结本党,建立对中共斗争的体系,即创造斗争的优势条件与环境,故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强固党的力量”
——1945.5 国民党六大
材料3 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联合政府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1945.4 中共七大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
1.背景: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代表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探究思考】抗战胜利后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建国态度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广大人民
代表
共产党
和平、民主、团结
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
国民党
(蒋)
代表
独裁、内战
美国


【探究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
(1)背景:
矛盾变化:
人民:
中共:
国民党:
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
主张和平、民主、团结,成立联合政府,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间的矛盾;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探究思考】
1.为何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 ,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
我准备坐班房……现在是美国、苏联和我们共产党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尤其是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共产党:
2.毛泽东如何应对?
为和平,为揭穿蒋的真面目
1.重庆谈判(1945年)
以退为进 投石问路
假和平,真内战
将计就计 反客为主
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全国人民:
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不来:
来:
②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③利用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
④内战准备不足,拖延时间;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背离民愿;
中 共:坚守和平建国,获得民众支持。
(2)过程:
(3)结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
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1.重庆谈判(1945年)
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柳亚子
毛公乃弥天大勇
一身系天下安危
——柳亚子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材料: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是由我们提出。
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毛泽东1945年的一次谈话
意义:
①表达了中共的和平诚意,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阴谋,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②最大限度争取了和平民主;
③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④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
【探究思考】重庆谈判有何意义?
2、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
1946年1月10日召开,在重庆召开;
五项政协决议的核心纲领:
政府组织、和平建国纲领、军队国家化、国民大会、宪法草案
但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材料:政治协商会议于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代表八名、共产党代表七名、中国民主同盟代表九名、中国青年党代表五名以及无党派代表九名。协议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及其奉行的内战政策,基本上符合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愿望。
召开:
内容:
结果: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探究思考】1、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2)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
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符合全国人民的期望,同时对国民党也有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探究思考】2、如何体现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①重庆谈判
④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协议
②《双十协定》
③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⑤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6.6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6年10月12日,正在奔走调停的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梁漱溟,早晨看到报上登载着国民党军队攻下张家口的消息时,向记者脱口而出了一句传诵一时的名言: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向中原解放区急速推进的国民党军队
1946年6月进攻
中原解放区
【探究思考】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1.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
军队 武器装备 国土占有 人口拥有
国民党 430万 飞机、大炮、坦克 3/4强(大城市) 3亿多
共产党 120万 小米加步枪 1/4弱(小城镇) 1.3亿
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陈诚《中央日报》1946.10.18
材料2: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很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材料1:中国人民坚决地以革命战争反对蒋介石的反革命战争,并不会因此而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恰恰相反,中国人民以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自己的力量,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将成为阻碍帝国主义发动新的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
中共清醒地估计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⑴粉碎全面进攻:
中共确立自力更生、自卫战争的方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2.战略防御(1946.6---1947.6)
【探究思考】在敌人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是怎
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提出“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2.战略防御(1946.6---1947.6)
【探究思考】在敌人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是怎
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
⑵粉碎重点进攻:
毛泽东转战陕北
党的应对方针: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947年胡宗南陪同蒋介石视察延安
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对陕北的进攻
沙家店战役(1947.8)
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退对山东的进攻
孟良崮战役(1947.5)
张灵甫,陕西西安人,黄埔四期抗日名将,孟良崮战役被击毙
1946年7月—10月
1947年3月—6月
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①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粉碎对陕北的进攻;
②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取得孟良崮战役胜利,粉碎对山东的进攻
1.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
中共确立自力更生、自卫战争的方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时间:
方针:
3.粉碎重点进攻:
时间:
方针:结果: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知识拓展】: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经济危机:
材料 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虑。”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国民党政权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困局?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探究思考】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有哪些表现?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得国民党的信誉一落千丈。
材料2:1945年8月,50岁的老人哭了,继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高呼:“熬出头了!有救了!”……两年后,老人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拉着一条狗(梦)坐在了前往新加坡的渡轮上,深沉地望着扬子江,唠叨着:爸,弟弟,振国对不起你们,振国(企业)不亡于鬼子,而毁于老蒋啊,振国对不起你们啊……梦,咱们走吧。
2.信用危机:
材料1:1946年3月至11月,中央银行共售出外汇3亿8千多万美元,而宋、孔两家族利用特权套购进3亿3千多万美元,占88%。蒋介石对这样大的官倒违法事件,不是惩办贪官,而是想方设法欺骗人民,利用小数点作文章。
——马广荣《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腐败》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探究思考】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有哪些表现?
1946年11—12月,在南京召开,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暴露国民党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材料 国民党执政二十年,到今天不能在政治、经济的成就上和共产党比一个高低,而要在武力上和共产党赌一个输赢,在形势上它就已经是失败了!
——《马上得之,马上守之,马上失之!》1948.5.15)
3.政治危机: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包办“国民大会”——制宪国大
【探究思考】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有哪些表现?
(1947反饥饿反内战游行)
第二条战线(国统区)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国民政府陷入政治困局,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3.政治危机:
⑵1946年冬,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兴起,
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发展为反抗美蒋的第二条战线。
【探究思考】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有哪些表现?
1.土地改革(1947年)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十一条 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
——摘自《中国土地法大纲》
【探究思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何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1)依据:(2)意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性质: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使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
②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6~1948,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1946年,外国记者问能否战胜国军能否取胜时,毛泽东表示
1.土地改革(1947年)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1)依据:(2)意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放区人民积极支前
得民心者
得天下
中原
延安
山东
南京
武汉
大别山
2.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探究思考】战略反攻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有什么意义?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探究思考】为何选择大别山,有何战略意义?
(1)这里国民党兵力空虚;
(2)战略地位重要,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武汉、南京.
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林彪、 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3、战略决战
①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②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东北全境解放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东北野战军
华东和中原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和
华北军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占锦州,“关门打狗”,重点进攻
分割包围,击弱留强。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围徐州,分割包围、中心突破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以徐州为中心)
平津
战役
【探究思考】简单叙述三大战役概况,指出三大战役有何战略意义?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材料: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
(2)内容:
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
④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党风建设)。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探究思考】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都有哪些?
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探究思考】北平谈判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
5、北平和谈
共产党代表:周恩来
国民党代表:张治中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⑴背景:
⑵代表:
⑶结果:
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为着分清是非,判明责任,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双方(以下简称双方)确认,对于发动及执行此次国内战争应负责任的南京国民政府方面的战争罪犯,原则上必须予以惩办...
“我想做到划江而治,共产党总满意了吧?只要东南半壁得以保全,我们就有办法了” ——李宗仁
缓兵之计
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6、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渡江战役示意图
②4月23日,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败退台湾。
中华民国时期结束。(1912-1949)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探究思考】蒋介石的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签字,中国共产党如何做?
《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国民党
共产党
1946年11月-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等和若干“社会贤达”,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阅读教材第149页)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年4月30日)
专制独裁 统治腐败
联合政府、民主平等
【探究思考】:分析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阅读教材第149页“历史纵横”: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
两条战线 团结协作
政治孤立 众叛亲离
经济崩溃,物价飞涨
农民解放、参军参战
解放战争时期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例如1948年纸币发行额660万亿元以上,约是抗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自《中国土地法大纲》
战前47万倍,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法币贬值,居民上街购物,都得携带成捆的钞票。
张灵甫给蒋介石的电报:
“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匪诚无可畏,可畏者我将领意志之不能统一耳。”
——《总统蒋公大事长篇初稿》卷六(下)
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派系林立,军心涣散
指挥有方,战略得当
军队腐败、美援断绝
蒋委员长的态度和行动和一个旧军阀差不多,……
蒋介石最后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美国的援助而被打败了。
——《杜鲁门回忆录》
解放军在1949年5月25日晚进入
上海市区,秋毫无犯,露宿街头
士气高涨、纪律严明
民心所向
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万人……陈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945年10月24日,《大公报》社评说:这一带无数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确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就连一名国民党接收官员也向蒋介石进言:“像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了民心。”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民心尽失
1、专制独裁 统治腐败
2、政治孤立 众叛亲离
3、经济崩溃,物价飞涨
4、派系林立,军心涣散
5、军队腐败、美援断绝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
共产党
中国
国民党
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
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支持
对抗
7、胜利的原因: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
共产党:
未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因此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最终失去人民支持。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8、胜利的意义:
失民心
失天下
得民心
得天下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阶级 史实 结果 特点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抵抗派的著书立说
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实业派的实业救国
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失败
(1)广泛性
(阶层广、人数多)
(2)层次性(器物、制度、文化)
(3)曲折性
(有成果、多失败)
(4)继承性
(反帝反封建)
(5)主题性
(求独立、求民主)
胜利
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深度探究:综合梳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史实?分析其体现的特点?总结中国道路探索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