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辨析“人治”和“法治”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概念解析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将作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协商机关而长期存在。——人民网材料一所反映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历程20C5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和法令。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C50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新中国成立后初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阶段 史实 意义特点: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新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为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作了哪些规定?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人民主权、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原则、群众监督、服从法律3.法治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八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人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摘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P71页文革时期彭德怀被批斗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程上来。……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4.形成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4.形成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问题探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一字之改。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材料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习近平同志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广义“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法制(广义);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实行“法治”。①“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更完整、更全面③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④二者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1992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1993 年宪法修正案1982 年宪法19931997中国十五大会议名称:会议成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次完整提出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形成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012中共十八大以来维护宪法权威:领导人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深化司法改革:感受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5.中共十八大以来:走向完备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法治建设新理念:整体推进,一个都不能掉队在立法方面,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加快立法”,“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发展到“科学立法保证良法善治”。5.中共十八大以来:走向完备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革命与建设时期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3、意义:①在社会上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②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百废待兴,物质匮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雷 锋孟泰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李四光华罗庚雷锋▲ 全国劳动模范奖章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背景:①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②国家、社会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与物质文明配套的精神文明。2、成就:①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90年代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2.改革开放后“五讲四美三热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四有公民2.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三图书馆行业及上海图书馆被评为“文明行业”图二袁汝琴为义宁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授牌图一安徽省合肥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授牌2.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8.23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9月20日)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007年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2年中共十八大: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1C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共和国勋章◎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2.改革开放后杨善洲黄大年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25日,杨善洲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次推动了中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他既是“无私的爱国者”,也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材料2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材料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3)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