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导入新课1624年,一群荷兰殖民者乘船来到我国台湾岛西海岸,企图登陆,被当地居民阻止。他们捧着白银,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善良的居民答应了。荷兰殖民者用剪刀把一张牛皮裁成许多细条,连接起来,圈了一大片土地。就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修筑城堡,架设大炮。从此,荷兰殖民者逐渐占领了台湾。与此同时,沙俄也不断侵略我国北部边疆。那么,是谁收复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又是谁遏止了沙俄的侵略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在他之前、之后的清朝皇帝,为安定边疆,作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在位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44-1661在位核心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1.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等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列举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掌握清朝为巩固西北边疆采取的措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4.了解清朝的疆域四至。(时空观念、家国情怀)5.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背景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殖民者趁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17世纪是大航海时代,新航路开辟,荷兰是继西班牙、葡萄牙后第三个世界性帝国,在17世纪称霸世界,成为“海上马车夫”,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荷兰在台湾对汉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人物简介郑成功,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曾得到明唐王朱聿键赏识,赐姓朱,改名成功,并命他做禁军提督。从此,民间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复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2.过程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迫使赤崁城的荷军投降。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意义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连横《台湾通史》结合所学,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三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首次)(1)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祖国统一,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也促进了台湾开发和民族交融。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名义收复台湾,设置府 县。他把军队派到各地垦田,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 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 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海 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康熙帝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丘逢甲、唐景崧联:“由秀才封王,支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4.清朝在台湾建制材料1:郑经:“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江日升撰:《台湾外记》卷六材料2:康熙:“朝鲜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材料3:康熙:“台湾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相比”。——《清圣祖实录》卷一○九根据材料,郑经的目的是什么?康熙帝是如何回应的?清王朝在稳定对大陆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台湾。郑经想把台湾独立出去;康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追求“国家统一”目标始终如一,粉碎了郑经等人妄图分裂祖国、割据自立的阴谋。①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恩威并重,一面对郑氏集团诱降,一面加紧军事行动。面对清政府猛烈攻势,郑氏集团接受招降,施琅顺利进驻台湾。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设置台湾府作用 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刘铭传,在建省、设防、整肃吏治、团结高山族、修造铁路、开办邮电、清赋理财、倡创新学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对改变台湾的落后面貌、加速台湾的开发建设,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意义:1.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2.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3.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二、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西藏西藏盛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派别众多,以格鲁派最著名。政教合一、活佛转世制度独具特色。1、概况2、措施:① 1653年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 ”的封号,还拨款重修布达拉宫。“……先窃蒙圣上赐金册、金印,尊贵之封号之鸿恩,实不胜欢忭。”——《五世达赖喇嘛奏谢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封号的表文》达赖在蒙古语中意为大海,喇嘛在藏古语中意为上人或上师。达赖喇嘛即意为“德行科研成果像大海一样的上师”。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达赖既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称谓,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职位。②康熙时,1713年册封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和他的金印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料史接链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西藏佛教界认为,达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无量佛的化身。达赖与班禅的转世系统虽然不同,但达赖和班禅的宗教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在清朝早期,西藏各教派纷争激烈。上层贵族用各种办法控制西藏的大活佛,以便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巩固所获得的特权。这使得指定的活佛转世灵童大多出自蒙古王公或西藏的大贵族之家。这是使乾隆皇帝下决心整治西藏活佛转世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金瓶掣签制度金奔巴瓶目的: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方法:清廷特别颁发金瓶,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办事大臣擎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作用:保证了转世灵童选定的公正性,既能有效防止分裂局面,又能加强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监督,维护统一。知识拓展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皇帝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在避暑山庄之外,建有12座宏伟的庙宇。这些庙宇融合了汉、藏、满、回等民族的建筑风格。清朝每年指定蒙古王公轮流到避暑山庄,陪同皇帝打猎习武,并给予赏赐。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当时,避暑山庄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①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②乾隆皇帝70岁寿辰时,六世班禅来参加祝寿大典,乾隆皇帝特意下令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③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驻藏办事大臣令牌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命达赖喇嘛和驻藏办事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④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 ,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办事大臣管理政教事务。噶厦为清至新中国初期西藏地方官署名,即原西藏地方政府。“噶”是命令的意思,“厦”是房屋的意思,“噶厦”就是发号施令的地方。外国人常把噶厦译成“内阁”,性质类似。⑤ 1793年,清朝颁布《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驻藏办事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作用: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知识分享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三、巩固西北边疆1.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时,新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亲征,打败噶尔丹。乾隆时期,清军最终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作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他们残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强烈不满。乾隆帝调兵征伐,并宣布,只为擒拿大、小和卓,维吾尔等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要株连。3.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 ,正一品武官。伊犁将军辖境东到哈密和巴里坤、西到葱岭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南到昆仑山。伊犁将军有统率驻军、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等职能。作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1771年,渥巴锡为摆脱俄国压迫,率领部众冲破俄国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清政府将水草丰美之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安居乐业。《满文录副奏折》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乾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作合究探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2)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元朝时,设置北庭都元帅府。(4)清朝时,设伊犁将军为最高长官,管辖新疆地区。四、雅克萨之战1.背景①17世纪中期,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继续增兵,扩大侵略。2.经过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国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史料链接: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俄国侵略军死伤累累,被迫投降,保证不再侵犯雅克萨。清军撤走后,俄国侵略军不守信用,重新占领雅克萨。康熙皇帝再派军队围攻雅克萨。经过半年战斗,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800多名入侵者仅剩60多人。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3.结果及意义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结果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场景五、清朝的疆域观看《清朝疆域图(1820年)》,结合下列材料,列举清朝疆域的范围,归纳其历史地位。材料1:自我朝入主中土, 君临天下, 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 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 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雍正《大义觉迷录》材料2: 现代中国的广阔领土与多元族群基本上都继承自清朝, 也正是有清一代真正实现了大一统, 将亚洲内陆边疆与中原整合到同一个统治框架之下。——朱金春《华夏性与边疆性:多民族国家在清代的构建》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清朝全盛时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1.清朝疆域2.意义清朝全盛时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清初的统一大业是统治者们依靠各族人民的支持,对外、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基本奠定了我们今天的民族格局。清朝疆域的统一和巩固不是靠某个人创造的,而是清朝五十多个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历史的缔造作出了贡献。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国家怀情“卫国戍边责任重于天,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能把国土面积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陈祥榕通过清朝对边疆治理措施的学习,对于现在西藏、新疆、台湾出现的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应该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