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 元政治制度目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汉至元朝—明清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1912年)(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国家夏朝(2)其子启与其支持者杀死益,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社会形态: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1、公天下 → 家天下2、传贤 → 传子(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1、夏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史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史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2、商朝的政治制度:(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2)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地区(附属国)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在夏商时代的方国、部落联盟里,附属国和夏商王朝之间基本上处于平等的联合状态。附属国是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并把它们纳入商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些附属国它们有自己的国君、官吏、疆域。 ——摘自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史》★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商朝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①商朝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②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内外服制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意义:大大拓展了商代的疆域版图。问题:从长远看给商朝造成统治隐患。(3)内外服制的意义与问题:特点:神权政治(1)表现:占卜(每天每事,问神)祭祀(事前事后,谢神)(2)目的:神化王权从而加强商朝统治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主体?比较重要的封国?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1)分封制②对象:①背景:商朝灭亡的教训;周初社会动荡的现实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诸侯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诸侯权利:世袭领有封土,在封土内再分封,高度自主的行政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③等级隶属关系(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1)分封制材料一: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材料二:“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穆强化王权,维护西周统治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④目的:⑤影响:材料一: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材料二: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三: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积极影响:1.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消极影响: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商代内外服制度商代内外服制与西周等级分封制的异同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②都以王城为中心,周边有大量的附属国拱卫王室。③诸侯都承担了一定的义务,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不同点:①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贵族等级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②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有的附属国与商朝常处于战争状态;贵族分封制下,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周王室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宗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小宗(大宗)小宗(大宗)小宗(大宗)(三)西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2)宗法制②核心:概念:宗:这里指同姓家族;法:“秩序”∕“规范”确保权力资源在同性家族内分配和传承的一种政治制度。①目的: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③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西周的统治。防止了内部纷争,凝聚了宗族,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了家国一体。长远看,对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宗法制③作用: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史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礼记·大传》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关系图(3)礼乐制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 ——《礼记·王制》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规矩——区别等级——规范社会秩序)作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4、商周原始民主传统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产生方式 任命 世袭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夏朝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春秋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郡县制官僚制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君主权力加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官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央与地方地方制度中央权利不断加强的趋势秦朝确立形成明清顶峰汉到元完善发展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政治基础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建立原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步瓦解。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皇帝独尊 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皇权至上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 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特点:①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官僚政治);②分工、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③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廷议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④家天下(家国同治)注:三公互不统属,相互牵制;三公、九卿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共同对皇帝负责。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官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复原图(1)背景: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2)内容:在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秦实现了大一统。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影响?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3、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相同点:不同点: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传承制度 世袭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独立性强历史作用 易出现割据皇帝任命俸禄绝对服从中央性质:目的:地域划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三个变化: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②从世袭到任命;③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论衡》(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睡虎地秦墓竹简4、文书行政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汉书·刘辅传》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设立中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作用: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东汉:尚书台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东汉尚书台“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钱穆《国史新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2、隋唐行政中枢的演变影响: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不同职能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思考: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 “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3、宋代:二府三司制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1)原因: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②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2)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4、元代行政中枢的演变“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明太祖《皇明祖训》(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丞相制度终结。设殿阁大学士,其职能:皇帝的顾问兼协理奏章。5、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2)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内阁职权:票拟;皇帝批红。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正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明清简史》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5、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1)背景:处理西北紧急军务雍正时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2)时间:(3)职责:(4)作用: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设立军机处总揽国家大事,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政务机构。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解密军机处6、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设立军机处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两汉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重点知识梳理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重点知识升华“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2)原因:刘邦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四、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郡县制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异姓王——同姓王(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汉景帝:削藩——削藩——七国之乱汉武帝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在受王国管辖。推恩令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分封制汉代十三州示意图2、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地方机构:(2)变化:(3)问题:州—郡—县州刺史权力增强,危及中央集权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3、魏晋南北朝:州—郡—县4、隋:地方:州—县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司马光《资治通鉴》5、唐朝地方:变化:问题: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①设道为监察机构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实行节度使制度,地方节度使掌握政权、兵权、财权大权,割据一方,在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6、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地方:(2)变化:(3)意义:路—州(府)—县①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②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③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④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省—路—府—州—县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2)特点: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②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元代行省制示意图(1330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百官志七》7、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交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7、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清代督抚制度示意图8、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秦 郡 县、道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隋、唐前期 州(郡) 县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辽 道 府 州 县宋、金 路 府州军监 县元 省 路 府 州 县明 布政使(省) 府、直隶州 州 县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民国 省 道 县、设治局材料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经历了如下变化:(1)秦汉的郡县二级制;(2)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初期的州县二级制;(4)唐宋的道(路)州县三级制;(5)元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6)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历代行政区划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课堂小结】趋势:皇权逐步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