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5课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唐 张九龄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选拔标准:血缘人口土地奴隶主贵族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战国策·燕策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思考: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战国形势图途径:荐举、军功选拔标准:才能、军功举荐有才能者或按军功授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凝聚了祖先的智慧。在秦和汉时期,它都激励着人们去建功立业,极大鼓舞了人民的进取精神。对于要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在统一之后,社会基本安定,就需要有善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人才了。这时强化武夫当政的制度,只重视武力,从军人中选官,按军功定级,使大量能征惯战的军人担任各级官吏,只会激化社会矛盾。军功爵制度影响: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德行、才能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两汉:汉武帝察举制(自下而上的推举)察举制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选拔方式——主要标准——选拔程序——最终确立——自下而上道德品格先举荐后策问再命官汉武帝时期特科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需要对策。 明经、明法、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高第良将等。 岁科 孝 廉 举后入郎署为郎官,宿卫宫廷。西汉郡国各举二人,年约260人;东汉和帝改为20万人举一人,年约228人。秀 才 东汉变岁举,改称茂才;举主为刺史及三公等。多来自现任官,举后直接任命为县令、县长等。汉代察举制逮孝廉、茂才……之制行,遂使民间优秀分子有进身之阶,而政府亦可随时与民间接触,吸收新空气,增加新血轮,俾能新陈代谢,永远保持有朝气之新生命,而政府之社会基础,亦因之而巩固。此等制度,使文人主政之力,为他代所不能比。且孝廉、茂才来自四方,虽边远荒地,皆可自达,观光京师,向心朝化。汉世代自列国归于一统,又复开疆辟土,倍于旧壤,皆赖此类制度,凝聚四方之向心力,增强国家统一基础,政府有纵的社会基础,有横的地理基础,汉室所以能统一控制四百年,此为一重要因素;而中国二千年之统一政府,亦由此而植基。——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稿》》察举制度的作用材料一: 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王符《潜夫论 考绩》察举制度的弊端材料二: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材料三: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四: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1)容易任人唯亲 2 )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通典·选举典》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察举制流于形式——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无法实施5.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程序:三国魏王曹丕推行;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6.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⑴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士族门阀的政治垄断。⑵内容:时间 科目 结果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 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常举 每年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7.两宋:科举发展完善,成为选官主要途径。“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王安石《送陈谔》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扩大统治基础。主观评定→客观考选豪强操控→中央选拔加强了中央集权。8.元朝:⑴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⑵恢复科举: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9.明清科举⑴考生: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⑵考试内容:四书五经乡试会试殿试各省城礼部皇帝每三年次年春会试后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制时期 阶段 概况隋朝 确立 隋文帝分科举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朝 完善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宋朝 发展 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科目减少,进士科为主;考试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明清 加强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八股取士;南北卷。清末 废除 童生试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乡试会试殿试官员选拔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特点 演变趋势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严密科学。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军功爵制 军功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 汉代 察举制 品行 举荐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授官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明清 八股取士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西周战国——汉初汉武帝东汉末年开始隋唐以来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血缘军功德才初才能、家世并重;后重家世考试成绩或才学世袭立军功地方举荐、中央征召地方举荐考试科举制的评价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举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励学篇》)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唐·赵嘏《残句》)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清·徐灵胎《刺时文》)诗词背后,你读出了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自愿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推动尚文的学风;推动文化繁荣;推动世界文明: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较大影响。加强集权;提高官员素质;打破士族垄断仕途。消极影响: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官本位价值取向单一;重才轻品。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1.秦汉:上计制◎西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木牍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出土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4.宋朝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⑴明朝①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任职满:3年初考,6年再考,9年通考,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a.外地官员每3年一次的朝觐考察,京官每6年一次的京察;b.重在查处贪、酷、不作为⑵清朝考课制度:每3年一次:京察考察京官、大计考察外省文官5.明清:考核严密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秦汉:⑴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⑵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 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樊树志《国史概要》2、隋唐殿中御史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御史大夫御 史 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中央监察谏院御史台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称为 “监州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曾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北宋划分路为监察区示意图3、宋朝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监察严密中央御 史 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清:沿袭明代,仍设督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科 道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5、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三、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特 点作用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实质: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