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关键词:分封制、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甲骨文、青铜器。基本线索:(1)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使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进程。(3)战国时期,“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百家争鸣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单元线索单元时间轴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目标概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素养目标 1. 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过程,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通过二里头遗址等考古发现,了解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 了解商汤灭夏、盘庚迁殷等史事,知道商朝的发展历程;了解商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 了解西周的建立过程,知道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特点及其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识梳理第一个世袭夏桀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纣奴隶盘庚汤血缘贡赋卿大夫前771看图说史1. __________遗 址出土的青铜爵2. __________及铭文拓片二里头利簋3. __________贵族等级示意图西周延伸拓展“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周都镐京地区的国人发动了驱逐周厉王的武装暴动。周厉王出逃后,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一说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摄政,因此又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的统治,加速了西周的灭亡。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据史料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事件标志着( )A. 夏朝统治的巩固B. 中国王朝的产生C. 农业文明的起源D. 奴隶制度的衰落B2. (2023台州)“夏传子,家天下。”古时《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科举制C3. 【史料实证】题3表所示为两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它们共同印证了( )A. 原始农业的发展B. 夏朝的文明进程C. 阶级分化的出现D. 封建国家的产生B 4. (2022成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朝( )A. 手工业的新发展 B. 私有观念的产生C. 农业技术的进步 D. 赋税负担的繁重C5. (2023眉山·改编)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朝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举行的比赛称为“大射礼”,贵族之间的比赛则称为“乡射礼”。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 祭祀活动很盛行B. 竞技体育已出现C. 军备竞赛已开始D. 分封制度已建立B6. 商朝人普遍信奉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因此甲骨文主要为占卜卜辞。王室占卜所用的龟甲多来自各地进贡的大龟,而平民或小贵族通常用本地或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据此可知 ( )A. 甲骨文记载的都是商王占卜的内容 B. 甲骨文只利于研究商朝的政治C.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 D. 龟甲大小在商朝是等级的标志D7. (2023菏泽·改编)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共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占五十三个,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 巩固西周统治B. 推翻商朝统治C. 实现富国强兵D. 促进民族交融A8. 周灭商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稳定了西周的政局B. 导致了周王室势力衰微C. 扩展了西周的疆域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9. 【历史解释】西周初年,年幼的成王用梧桐叶削成玉圭的形状,以开玩笑的口吻表示要封地于幼弟叔虞。一旁记录君王言行的史官请求成王兑现诺言,成王认为只是开玩笑,但史官坚持天子无戏言,因此成王只好将虞封到唐地。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A. 天子权力逐步削弱 B. 血缘关系不断弱化C.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注重维护天子权威D10. 夏商周三代,中原文明因其地理优势,不断地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激发创造力,既广泛吸收了周边文明的长处,又辐射影响周边地区。这反映出中原文明( )A. 是中华文明的主导力量B. 属于更高的文明形态C. 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D. 奠定华夏文明的根基C二、非选择题11.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而“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学者们根据利簋的铭文记录,结合《尚书》《国语》《淮南子》等历史文献,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摘编自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藏在利簋的铭文中”的“失落的西周史”是什么?学者们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在利簋铭文中找到这段“失落的西周史”?(6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失落的西周史”: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2分)手段和方法:将铭文记录和历史文献进行对比和验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4分,每点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作用。(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分封对象:宗亲;功臣;前朝贵族。(2分,任答两点即可)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题型专练史学方法类材料:殷墟考古发掘品中有来自长江中游的硬陶瓿、长江下游的原始瓷,以及与草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羊首刀、管銎斧、弓形器等,体现出了商王朝吸纳周边文化的博大胸怀。商文化向外辐射的背后,是社会制度、礼制思想以及生产技术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其文字内容涉及祖先庙号、祭祀活动、狩猎征伐、天文历法等。甲骨文以实物资料证实中国社会已经全面结束“史前时代”。——摘编自唐际根《殷墟是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的基点》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殷墟考古的历史价值。(4分)史学方法类设问,首先应明确史料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本题可从殷墟考古的出土文物及其反映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题思路历史价值:有助于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有助于研究商朝社会制度、礼制思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以实物资料证实中国社会已经结束“史前时代”,进入文明社会。(4分,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