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关键词:分封制、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甲骨文、青铜器。基本线索:(1)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使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进程。(3)战国时期,“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百家争鸣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单元线索单元时间轴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目标概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素养目标 1. 了解分封制的逐渐瓦解和周王室衰微,知道春秋争霸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 通过“春秋争霸形势图”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出土文物,了解春秋时期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 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知道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知识梳理权威统治权尊王攘夷齐桓公越国分封制洛邑铁制农具冶铁业金属货币看图说史1. 春秋时期__________2. 春秋时期__________青铜牺尊青铜戈3. __________剑(左)与 __________矛(右)勾践夫差延伸拓展“春秋”一名的由来:据说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记录,并将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纂的《春秋》进行整理修订,使其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重要事件。由于它所记载历史的起止年代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大致相符,因此历代史学家便将《春秋》的书名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名称。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历史解释】西周时期,周天子称“王”。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除周天子外,春秋早期楚国国君楚武王开始称王,晚期吴国、越国国君也称王。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分封制度趋于解体C. 强化了家国认同D. 政治中心向南移动B 2. (2023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B.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A3. 在春秋时期的战乱过程中,宋国、陈国、郑国、蔡国等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这表明( )A. 分封制的彻底瓦解B. 统一趋势逐渐显现C. 七国争霸局面形成D. 诸侯取代王室地位B 4. “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材料说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 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B. 帮助楚国最终称霸中原C. 加快了国家走向统一的步伐D.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融D5.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B. 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C. “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D. 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C6. (2023滨州)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B. 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C. 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D. 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A7.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聚集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 分封制的瓦解C. 金属货币得到广泛使用D. 奴隶制的瓦解A8.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指出:“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选项中属于研究春秋时期原始史料的是( )A. 涿鹿之战的战争遗址B. 出土的越王勾践剑C. 民间流传的争霸故事D. 《战国策》的记载B9. 题9图所示为郑国国君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它融合了中国南北造型艺术的精华,与此前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种充满动感的生命力。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 夏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B. 商周时期的语言文字C. 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D. 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C 10. 公元前546年,宋国倡议“弭兵”,十四国会盟于宋都商丘,规定“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晋、楚达成协议后的四十年里,双方未发生任何冲突。材料说明弭兵大会( )A. 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稳定B. 确立了宋的霸主地位C. 推翻了周王室专制统治D. 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A二、非选择题11.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些华夏诸侯国在被楚国灭亡的过程中,其居民有不少被迁与楚人杂居,楚也会向这些征服地移民。久而久之,他们便合而为一了……由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而引起的民族交融,乃是一种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而且存在于整个先秦时代的情况。——摘编自徐兴祥《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渠道问题》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途径:兼并战争和人口迁移。(2分)(2)根据材料二,从题11表中任选两个史实,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示例一】史实:①②。(2分)观点: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2分)论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人们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规模的扩大。(4分)结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2分)【示例二】史实:③④。(2分)观点: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竞相争霸,导致社会长期动荡。(2分)论述: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4分)结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使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状态。(2分)题型专练归纳概括类材料:齐桓公即位后,国势衰微,经济困难,因此任命管仲为相,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在政治上,把国都划分为6个工商乡和15个士乡,共21个乡;郊外设邑、卒、乡、县等机构,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以农为本,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重视发展商业和铸造钱币,鼓励境外贸易。军事上,管仲强调寓兵于农,把基层组织和军队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设问: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归纳概括类设问,注意要通读材料、划分层次,再对答案进行提炼和概括。本题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解题思路政治:国都划分工商乡和士乡,郊外设地方机构;经济: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重视发展商业和铸造钱币,鼓励境外贸易;军事:寓兵于农,将基层组织和军队建设紧密结合。(4分,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