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关键词:分封制、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甲骨文、青铜器。基本线索:(1)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使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进程。(3)战国时期,“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百家争鸣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单元线索单元时间轴第7课 百 家 争 鸣目标概览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素养目标 1. 了解老子、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相关著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知道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识梳理儒家道德经有教无类仁论语道家无为而治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仁政礼治兼爱精神自由以法治国孙子兵法第一次看图说史1. __________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2.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__________》孔子老子3. 《韩非子》书影延伸拓展《尚书》:亦称《书》或《书经》,“尚”有上古之意,“书”为历史简册。《尚书》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汇集了春秋时期之前的政府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政治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观念具有重要价值。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2023金昌)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A. 儒家学派B. 道家学派C. 法家学派D. 墨家学派B2. 春秋后期,老子目睹了残酷的诸侯争霸战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反映老子的思想主张的作品是( )A. 《论语》B. 《荀子》C. 《墨子》D. 《道德经》D3. “孔子把原来深藏在奴隶制宫廷的文化典籍加以重新整理,公开传授,使新兴地主阶级、大商人和一般自由民的子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这说明孔子( )A. 重在因材施教B. 主张遵循周礼C. 推崇儒学正统D. 主张有教无类D4. (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 “无为而治”B. 因势而变C. “兼爱”“非攻”D. 尊卑有序B5. 儒家认为音乐具有教化的功能,孔子更是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法家则认为音乐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奖励耕战政策的推行。儒、法两家对音乐的态度反映了( )A. 两家治国理念不同B. 诸子百家相互攻击C. 礼乐制度全面崩溃D.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A6. (2023 广东)《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A. 水利兴修B. 诸侯征战C. 儒学兴起D. 私学发展B7. 《管子》大致成书于战国到西汉期间,题7表为其部分内容摘录。据此可知,该书( )BA. 反对以法治国 B. 集成了诸子百家思想精华C. 坚持以人为本 D. 阐述了法家治国理政思想8. 战国时期,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例如,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并未排挤打压其他学派的学者,而是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这体现了当时( )A. 等级体系瓦解B. 新兴阶层崛起C. 学术环境宽容D. 统一趋势加强C9. 春秋晚期,文化典籍的传播不再限于中原地区,也不再限于贵族。战国时期,诸子政治主张各异,但他们都从流传下来的典籍和文化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典籍传播与个人撰著愈加普遍。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推动了文化传播B. 各国变法改革成效显著C. 民族认同促进了学术繁荣D. 中原地区成为文化中心A10. 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了战国时期,简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样,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A. 铁犁牛耕的普及B. 百家争鸣的盛况C. 书写材质的变革D. 社会转型的加剧D二、非选择题11.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材料二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导览词材料三 诸子百家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自然规律、社会伦理、礼与法、政治论、认识论等。各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内容上大体一致。各家相互独立,虽然有时也相互攻讦,但又有相互学习、相互摄取的部分。而这些思想能够相互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知识分子的创造。(4分,任答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2分,任答一点即可)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特点。(4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特点:讨论内容广泛;讨论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各家思想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学习;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题型专练特 点 类材料: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设问:根据材料,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4分)特点类设问,一般从历史事物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可以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等方面考虑;此外,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本题可从稷下学宫的师资力量、教育水平、政治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解题思路特点: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学术自由开放;学术水平高;办学规范化;受到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