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模拟预测卷一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卷】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模拟预测卷一 (含解析)

资源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模拟预测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2?长沙一模)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2024春?广州期末)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对其评价最精准的是(  )
A.严刑酷法,残暴无度 B.颇有作为,推动发展
C.奢靡腐化,心狠手辣 D.政治清明,开元盛世
3.(2021?广元模拟)“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应该是(  )
A.曲辕犁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4.(2024春?增城区期末)唐代壁画《观鸟捕蝉图》中有脚穿尖头软鞋,腰束帛带的男装仕女;李白曾以诗句“妇女马上笑,颜如桢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勾画出一幅女子美丽恣意、骑射娴熟的动人画面。这主要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多彩的文学艺术
C.频繁的中外交流 D.开明的民族政策
5.(2024春?广州期末)唐朝的对外关系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下列属于唐朝对外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蔡文姬归汉 D.鉴真东渡日本
6.(2021?北海一模)唐朝中后期,节度使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节度使权力的扩大直接引发了(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噶尔丹叛乱
7.(2023?东莞市二模)《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据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8.(2025?莱阳市一模)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9.(2024春?安溪县期末)如表的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知(  )
观点
观点来源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东坡应诏集》卷一,作者为北宋苏轼
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历史事件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10.(2021?芜湖模拟)“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11.(2023春?黄埔区期末)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诗句赞誉岳飞的是(  )
A.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D.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12.(2023?娄星区二模)比较下面两幅示意图,可以反映出的共同点是(  )
A.并立的政权都是由汉民族建立
B.都蕴含着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C.都是对外文化交往的繁荣时期
D.都是北方经济发展领先于南方
13.(2019春?番禺区期中)哪一机构的设置可以说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察合台汗国
14.(2022?雷州市一模)元朝在漠北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既管军、也管民;云南行省下辖路、府多用当地土官世袭任职;吐蕃则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这些措施(  )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 B.源于蒙古的固有制度
C.主要沿用了前朝做法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15.(2014?烟台)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与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选举制
16.(2023春?大名县期末)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业活动的规模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已废止
C.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D.开始形成一些大商帮
17.(2024春?广州期末)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二者说明的现象是(  )
A.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阶级矛盾
B.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
C.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了衰退
D.广东是中国经济的重心
18.(2022春?南沙区期末)“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港……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这则出自《明史》材料所记的历史事件是(  )
A.宋朝的对外贸易 B.郑和下西洋
C.世界各国与明朝贸易 D.明朝抗击倭寇
19.(2025?湖南模拟)某同学在进行“中医与人类健康”的课题研究中,已搜集到《黄帝内经》《千金方》《唐本草》等书籍。他还应查阅的书籍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徐霞客游记》
20.(2024春?安溪县期末)明朝时期,汉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官方、民间交易,双方在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这表明明长城(  )
A.整体防御功能强大
B.成为民族间交往的纽带
C.布局合理工程坚固
D.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1.(2023?金湾区一模)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衮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22.(2024春?广州期末)清朝时,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达。清朝此举(  )
A.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B.收回了被沙俄占领的土地
C.巩固了西北边疆
D.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
23.(2021?常德)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24.(2025?深圳一模)《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予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大臣结党。由此可知,《大明律》(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使封建官员恪守廉洁从政
C.表明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
D.集中体现了皇帝统治意志
25.(2025?同安区二模)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需要一种更大众的“俗文化”,明清小说有很多对市井生活和市民精神的描写,这反映了兴起的商业城市越来越成为文人生活和观察的对象。材料叙述的是明清小说发展的(  )
A.特点 B.目的 C.影响 D.原因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6.(2024春?广州期末)“人类世界因为这些发明而为之改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指南工具司南(模型)
北宋开始使用的水罗盘(模型)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等
材料二:




唐代雕版印的《金刚经》(局部)
北宋泥活字版印的《无量寿经》残片
——来源自温州博物馆等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水罗盘的应用场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并概括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科技成就”拟定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27.(2024春?广州月考)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英国人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他还提出“在广州附近辟一地,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失败的访问,改变了马戛尔尼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马夏尔尼说:“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了的对外政策?
(2)材料一反映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28.(2024春?荥阳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材料二: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了唐代,运河的漕运功能依旧是王朝的命脉,南方平原地区的粮食、赋税得以通过运河运往北方,维持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为中心的繁华。长安因为运河囊括了天下的财富,吸引了全球的商人,成为当时海陆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运粮至长安的广通渠在隋末淤废,渭水多沙,所以乘运河之便经济发达的洛阳在唐初恢复了其“天下之中”的地位。
——摘编自《大运河:隋唐王朝的盛衰变换的生命线》
(1)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统一后面临的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的特点。
(3)据材料三,总结大运河的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交通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模拟预测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2?长沙一模)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作用等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作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024春?广州期末)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对其评价最精准的是(  )
A.严刑酷法,残暴无度 B.颇有作为,推动发展
C.奢靡腐化,心狠手辣 D.政治清明,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武则天的作为。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重用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由此可见武则天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B项正确;武则天统治时期确实实行过严刑酷法,残暴统治,但这只是武则天统治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其功绩,排除A项;武则天在生活中确实有奢侈腐化的一面,在政治上有时也显得心狠手辣,但这只是武则天统治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而准确的概括其功绩,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则天的相关史实。
3.(2021?广元模拟)“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应该是(  )
A.曲辕犁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盛唐社会气象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据题干“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谣介绍的农用工具是筒车,利用水力自行灌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筒车,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筒车是灌溉工具.
4.(2024春?增城区期末)唐代壁画《观鸟捕蝉图》中有脚穿尖头软鞋,腰束帛带的男装仕女;李白曾以诗句“妇女马上笑,颜如桢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勾画出一幅女子美丽恣意、骑射娴熟的动人画面。这主要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多彩的文学艺术
C.频繁的中外交流 D.开明的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文学艺术、中外交流、民族政策无关,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5.(2024春?广州期末)唐朝的对外关系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下列属于唐朝对外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蔡文姬归汉 D.鉴真东渡日本
【分析】本题考查鉴真东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甘英出使大秦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蔡文姬归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鉴真东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6.(2021?北海一模)唐朝中后期,节度使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节度使权力的扩大直接引发了(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噶尔丹叛乱
【分析】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解答】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涉及人物与影响。
7.(2023?东莞市二模)《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据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
【解答】A.抑制土地兼并,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B.根据题干材料“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正确。
C.王安石变法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
D.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财政收入,并未涉及加强对人民控制的内容,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影响的认识。
8.(2025?莱阳市一模)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重文轻武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在朝廷、地方甚至军队中地位都高于武将,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宋朝的主要史实。
9.(2024春?安溪县期末)如表的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知(  )
观点
观点来源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东坡应诏集》卷一,作者为北宋苏轼
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历史事件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澶渊之盟”的正确评价与认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可知,作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苏轼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它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根据“以屈辱换取苟安”可知,1941年时的中国处于中国抗日时期,范文澜设身处地思考“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的和约,它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根据材料“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可知,这是历史学教授赵永春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的观点;赵永春生活在和平年代,对历史的认识会更全面,综上,因此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澶渊之盟”的正确评价与认识。
10.(2021?芜湖模拟)“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分析】本题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为切入点,考查宋金和议的知识。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解答】据题干“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故“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南宋和金。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和议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1.(2023春?黄埔区期末)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诗句赞誉岳飞的是(  )
A.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D.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岳飞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解答】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南宋军民英勇抗击金军,曾经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但最终被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是赞誉岳飞的诗句。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的相关史实。
12.(2023?娄星区二模)比较下面两幅示意图,可以反映出的共同点是(  )
A.并立的政权都是由汉民族建立
B.都蕴含着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C.都是对外文化交往的繁荣时期
D.都是北方经济发展领先于南方
【分析】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的历史示意图为背景依托,考查了这两个历史大分裂时期的时代特点。
【解答】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的历史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的时代特点。
13.(2019春?番禺区期中)哪一机构的设置可以说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察合台汗国
【分析】本题以宣政院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可以说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机构.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4.(2022?雷州市一模)元朝在漠北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既管军、也管民;云南行省下辖路、府多用当地土官世袭任职;吐蕃则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这些措施(  )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 B.源于蒙古的固有制度
C.主要沿用了前朝做法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元朝在漠北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既管军、也管民;云南行省下辖路、府多用当地土官世袭任职;吐蕃则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可知,元朝对漠北、云南和吐蕃的管辖采用了不同的政策,这些措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排除;元朝有很多制度创立,不全是沿用了前朝做法,排除C;这些都是在地方上的措施,与强化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5.(2014?烟台)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与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选举制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含义。
【解答】首先理解词句的意思:数十载辛苦读书,无人知道无人过问;一旦考试成功就可以闻名天下。反映的认真读书通过考试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闻名天下。科举考试就是通过考试选拔读书的或练武的人才。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诞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朝时发展到鼎峰,废除于清末。
16.(2023春?大名县期末)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业活动的规模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已废止
C.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D.开始形成一些大商帮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据题干材料可知,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符合题意。
B.中国古代王朝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题干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已废止,排除。
C.东汉以后市面上偶尔可以看到白银作为支付货币,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民间才开始广泛使用白银,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此结论,排除。
D.明朝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等,但题干材料未涉及此信息,排除。
故选:A。
【点评】记忆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7.(2024春?广州期末)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二者说明的现象是(  )
A.当时中国面临严峻的阶级矛盾
B.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
C.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了衰退
D.广东是中国经济的重心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点。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反映的是中外的冲突,说明明朝中后期中外冲突加剧。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外冲突的相关史实。
18.(2022春?南沙区期末)“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港……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这则出自《明史》材料所记的历史事件是(  )
A.宋朝的对外贸易 B.郑和下西洋
C.世界各国与明朝贸易 D.明朝抗击倭寇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港……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5?湖南模拟)某同学在进行“中医与人类健康”的课题研究中,已搜集到《黄帝内经》《千金方》《唐本草》等书籍。他还应查阅的书籍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徐霞客游记》
【分析】本题考查中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学著作,符合材料信息,C项正确;《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4春?安溪县期末)明朝时期,汉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官方、民间交易,双方在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这表明明长城(  )
A.整体防御功能强大
B.成为民族间交往的纽带
C.布局合理工程坚固
D.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分析】本题考查明长城。题干关键信息“明朝时期,汉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官方、民间交易,双方在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
【解答】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成为民族间交往的纽带。据题干关键信息“明朝时期,汉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官方、民间交易,双方在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可知,这表明明长城。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明长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21.(2023?金湾区一模)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衮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分析】本题考查清军入关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题干描述的是多尔衮表面的做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
B.题干没有涉及缓和阶级矛盾的内容,排除。
C.多尔衮大肆渲染地为明朝的皇帝和皇后发丧,并盛词赞扬那些在动乱中丧身的明朝官员。他声称满洲人是前来灭流寇安天下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赢得汉人的拥护和信任,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符合题意。
D.多尔衮“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是为了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与“瓦解军民抵抗意志”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2.(2024春?广州期末)清朝时,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达。清朝此举(  )
A.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B.收回了被沙俄占领的土地
C.巩固了西北边疆
D.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巩固边疆地区的措施,重点掌握清朝管理西北地区管理的措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达。清朝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西北边疆。C符合题意,ABD与“天山南北”的表述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重点掌握清朝管理西北地区管理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2021?常德)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
【解答】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故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故A符合题意;南宋岳飞抗金,《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作品,明代郑和下西洋,排除BC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宋代的社会生活,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4.(2025?深圳一模)《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予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大臣结党。由此可知,《大明律》(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使封建官员恪守廉洁从政
C.表明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
D.集中体现了皇帝统治意志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予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大臣结党”可知,《大明律》严厉惩处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这说明《大明律》集中体现了皇帝统治意志。故D符合题意;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大明律》使封建官员恪守廉洁从政,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大明律》表明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大明律》集中体现了皇帝统治意志。
25.(2025?同安区二模)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需要一种更大众的“俗文化”,明清小说有很多对市井生活和市民精神的描写,这反映了兴起的商业城市越来越成为文人生活和观察的对象。材料叙述的是明清小说发展的(  )
A.特点 B.目的 C.影响 D.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需要一种更大众的‘俗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小说应运而生,这体现了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明清小说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其让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也间接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明清小说的特点是通俗化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明清小说的目的是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明清小说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等,这属于其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主要通过明清小说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6.(2024春?广州期末)“人类世界因为这些发明而为之改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指南工具司南(模型)
北宋开始使用的水罗盘(模型)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等
材料二:




唐代雕版印的《金刚经》(局部)
北宋泥活字版印的《无量寿经》残片
——来源自温州博物馆等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水罗盘的应用场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并概括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科技成就”拟定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水罗盘的应用场景是航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昇。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是宋代科技逐渐成熟或宋代科技成就日益进步或宋代科技成就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科技成就”拟定观点为宋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论述如下:宋代时国内外贸易繁荣,中外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科技的传播;宋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推动印刷技术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我们要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努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故答案为:
(1)应用场景:航海。发明者:毕昇。特点:宋代科技逐渐成熟或宋代科技成就日益进步或宋代科技成就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2)观点:宋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论证:宋代时国内外贸易繁荣,中外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科技的传播;宋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推动印刷技术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我们要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努力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等相关史实。
27.(2024春?广州月考)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英国人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他还提出“在广州附近辟一地,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失败的访问,改变了马戛尔尼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马夏尔尼说:“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了的对外政策?
(2)材料一反映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有哪些?(至少举一个)
【分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2)材料一反映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清政府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3)依据材料二“英国人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他还提出‘在广州附近辟一地,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失败的访问,改变了马戛尔尼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马夏尔尼说:‘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有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不断等。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故答案为:
(1)闭关锁国。
(2)清政府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3)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清初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不断等。
(4)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史实。
28.(2024春?荥阳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材料二: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了唐代,运河的漕运功能依旧是王朝的命脉,南方平原地区的粮食、赋税得以通过运河运往北方,维持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为中心的繁华。长安因为运河囊括了天下的财富,吸引了全球的商人,成为当时海陆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运粮至长安的广通渠在隋末淤废,渭水多沙,所以乘运河之便经济发达的洛阳在唐初恢复了其“天下之中”的地位。
——摘编自《大运河:隋唐王朝的盛衰变换的生命线》
(1)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统一后面临的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的特点。
(3)据材料三,总结大运河的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交通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可知,隋朝统一后面临的问题是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
(2)据材料二“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可知,隋朝大运河的特点有是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借助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而开凿;利用地形贯通不同水系;成为国都与地方连接的纽带。
(3)据材料三“到了唐代,运河的漕运功能依旧是王朝的命脉,南方平原地区的粮食、赋税得以通过运河运往北方,维持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为中心的繁华。长安因为运河囊括了天下的财富,吸引了全球的商人,成为当时海陆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运粮至长安的广通渠在隋末淤废,渭水多沙,所以乘运河之便经济发达的洛阳在唐初恢复了其‘天下之中’的地位”可知,大运河的影响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繁荣等。
(4)综上所述可知,交通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等。
故答案为:
(1)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
(2)是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借助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而开凿;利用地形贯通不同水系;成为国都与地方连接的纽带。
(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繁荣等。
(4)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等相关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