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件+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件+讲义)

资源简介

(共81张PPT)
第三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标要求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考情回顾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思维的基本形态 2024·山东高考,10;2023·北京高考,6 高考命题常以饱含智慧的小故事、生活场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命题情境,考查思维的基本形态、科学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科学思维 2022·北京高考,17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2024·湖南高考,16;2023·天津高考,11 2023·北京高考,7;2023·广东高考,16 关键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思维导图
树立
科学
思维
观念
走进思维世界
含义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①_____及规律
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
实现对②________的认识
概括性
把握一类事物的③________
能动性
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形态
形象思维
基本单元的④_______、运行方式的
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抽象思维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
导性、思维表达的⑤_______
本质
未知事物
共同本质
形象性
正确的思维
严谨性








有利于
领会科学思维
客观性
从实际出发,力图⑥ _____地反映认识对象
预见性
可检验性
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⑦ _________的推断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⑧ _____的检验
特征
意义
思维素养
分别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角度
思想政治
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变革和个人发展角度
合乎逻辑
把握逻辑要义
含义
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⑨ _________
基本要求
同一律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⑩ _______的思维
矛盾律
排中律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_______的思维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_______的思维
形式逻辑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如实
实践
思维与科学思维
核心考点一
课时精练
把握逻辑要义
核心考点二
内容索引
思维与科学思维
核心考点一
1.思维
含义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特征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强调推断,已知→未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规律
特征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强调总结,具体→抽象;个别→一般;个性→共性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强调加工,指导人们能动认识、能动改造世界;正确/错误
作用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
2.思维形态
(1)思维形态的类别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分析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形而上学思维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方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联想、想象和幻想等
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认识功能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②二者都属于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
3.科学思维
含义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条件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主要特征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②结果具有预见性: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意义 ①思维素养意义:有利于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②思想政治意义:有助于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实践创新,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1.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纠正: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思维有科学思维和不科学思维之分。
微点澄清
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纠正: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可以将思维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4.科学思维是客观的,能从实际出发,不盲目崇拜权威和书本。
纠正: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但不等于其自身是客观的。
纠正: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3.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5.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间接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纠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考向一 思维的特征
典例1 (2024·赣州二模)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创作团队通过实地采风、查阅大量资料,从构思到制作可谓精雕细琢,生动体现了“唐风、诗意、壮美、考究”的创作理念。自江上扁舟到青崖名山,从吹笛黄鹤楼到旌旗飞边塞,这部国产动画从运镜、构图到光影、配乐等均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华传统美学。这表明,该团队的创作思维
①具有能动性,能针对感性材料进行提炼和加工
②具有间接性,舍去表面属性抓住了本质的属性
③属于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体现了创新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舍去表面属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体现的是思维具有概括性,而非间接性,②错误。
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不是创新思维,④错误。
考向二 思维的基本形态
典例2 (2023·北京高考)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不仅需要精湛的绘画技艺,还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植物博物画的创作
A.以逆向思维消除了物与画之间的差别
B.是在思维具体中复制了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
C.通过超前思维展现了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
D.体现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材料没有体现逆向思维,且“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意。
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直观的整体表象的认识,B说法错误。
超前思维是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
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运用形象思维概括植物的形象特征,还要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运用抽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符合题意。
【两难】 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
【共生】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考向三 科学思维
典例3  (2022·北京高考)
【记忆】 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答案 北京雨燕保护,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认识北京雨燕生存和繁衍的规律,对保护的总体效果作出合理推断,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保护理念、改进保护措施;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古建筑保护和北京雨燕保护的关系,将两者统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北京雨燕与古建筑的共生,发掘北京雨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参考答案)
易错点一 混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加练1 (2024·江西模拟预测)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思维形态上看,这首诗
①运用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②在感觉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
③在思维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④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诗歌反映出的思维形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④正确,②排除。
抽象思维在思维表达上具有严谨性,③排除。
易错点二 混淆思维和科学思维
加练2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基本国情、战争性质和时代特征等进行了客观分析,预见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中方看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些预见是完全准确的。可见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
②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
③思维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④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返回
毛泽东预见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故①正确。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②错误。
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③错误。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对基本国情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后预见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故④正确。
把握逻辑要义
核心考点二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不同用法
主要含义 归属范围 联系
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思维方法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
含义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形式逻辑,把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学问称为辩证逻辑。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
研究重点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
核心任务 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意义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原因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公式 A是A A不是非A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易犯错误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骑墙居中)
注意事项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的过渡状态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1.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纠正: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2.同一律是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矛盾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排中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纠正: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矛盾律是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排中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微点澄清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纠正: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纠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考向一 同一律
典例1 (2024·浙江1月选考)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但A项中的路并非同一条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符合题意。
考向二 矛盾律
典例2 (2023·广东高考)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错误,而且乙丙说法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故乙丙不能都真,必有一假;所以甲丁说法都真,故选D。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具体运用
①几种说法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这时应该运用矛盾律答题。先找出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其中必有一假。那么其他人的说法就是真的,这样题目可解。
②几种说法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这时应该运用排中律答题。先找出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其中必有一真。那么其他人的说法就是假的,这样题目可解。
方法点拨
考向三 排中律
典例3 (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基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同一种植物既是橘又是枳,不违反矛盾律
②同一种植物环境不同称谓不同,不违反同一律
③同一种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不违反排中律
④同一种植物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不违反矛盾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同一种植物既是橘又是枳”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①排除。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一种植物环境不同称谓不同”,不违反同一律,②正确。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同一种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③排除。
“同一种植物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不属于“同一时间、同一方面”,不违反矛盾律,④正确。
易错点一 混淆“逻辑”的多种含义
加练1 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中的“逻辑”指逻辑学。
②中的“逻辑”指规律。
③中的“逻辑”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④中的“逻辑”指规律。故本题选C。
易错点二 混淆矛盾律与排中律
加练2 (2023·天津高考)“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返回
“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话反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同真,违反了矛盾律, 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
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
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体现“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C排除。
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
课时精练
对一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B C D C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C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任何一个思想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小偷故意将“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同“手伸在别人口袋里偷东西”混为一谈。“放在自己口袋”的“放”与“放在别人口袋”中的“放”(偷东西)是不同的概念。小偷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即长城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二者不能同真,“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该镇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依托富硒山林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推动绿富双赢。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该镇以“三条链”策略,锚定“森林小镇”发展定位,对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实践证明,该镇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成功之路,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选择题
1.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陶然于诗的绮丽如画之美,也不应忽视其璀璨的智慧之光。下列诗句与思维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想象性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主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①强调因为观看庐山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了不同庐山面貌的结论,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排除。
②主要体现了形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想象性,不是间接性,排除。
③的大意是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入选。
④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入选。
2.易经博大精深,却大道至简,包含很多平实的人生智慧。如图是地山谦卦,象征谦虚、谦逊。艮象征山、止,坤象征地、顺,地中有山。山体高大,但在地下,高能下,下谦之象。卑下之中,蕴其崇高,屈躬下物,先人后己,所以谦象征谦虚。由此可知
①谦卦的象征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谦象征谦虚是通过形象思维实现以形达意效果的
③谦卦运用联想和想象反映认识对象,不触及谦虚的本质
④谦卦的象征通过思维抽象把握了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反映认识对象,能够触及本质和规律,③错误。
思维具体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④错误。
3.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杰作。
对于这首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②通过基本单元的概念性,凸显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思维具有概括性,从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概括出“远征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干中的诗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是抽象思维的特征,②排除。
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错误。
4.(2025·黄冈一模)你要写草原,就不能只写草原。你要写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和近在眼前的羊群;要写蒙古包的孤独和马头琴奏出的悠远长调;你要写奔驰的骏马和马背上的一代天骄;你要写香醇的马奶酒和奔放的舞蹈。据此分析,要想写好草原,需要
①运用抽象思维揭示草原本质
②运用形象思维展现草原特色
③运用发散思维探求写作新思路
④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求索新功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写蓝天白云、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骏马等草原的具体形象,展示出草原之美和草原特色文化,体现了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②③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形象思维,没有体现抽象思维,①排除。
材料不涉及逆向思维,④不符合题意。
5.如图漫画《欲速则不达》中画了两个水龙头,分别朝两个碗里放水:一个水流较缓,下面碗中积了较多的水;一个水流很急,下面碗中的水几乎都飞溅出去了。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
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试图用一般性现象表现个别性规律
③体现了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④形象地表达了观点,推论未必可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以具体的漫画形象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思想,这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来触及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故①错误。
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这是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规律,故②不选。
漫画反映了归纳推理,说明能体现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故③正确。
漫画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认识为结论,具有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推论未必可靠,故④正确。
6.(2024·浙江6月选考)起初,我们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所获信息中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便是“眼见为实”的由来。然而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远超我们感官的极限,为探索其奥秘我们必须不断发明工具,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可必然得出
①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②只有借助工具,人类才能认识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
③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④除了人类,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发明或利用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起初,我们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所获信息中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不等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违背了同一律,①排除。
材料中强调的是发明工具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而“除了人类,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发明或利用工具”,偷换了论题,违背了同一律,④排除。
7.(2023·浙江6月选考)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
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
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
D.背诵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选项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
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
C选项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
D选项强调背诵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正确。
8.中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写“繁星闪烁,明月高悬”,为避免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繁星闪烁,明月高悬”违背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B正确,A不符合题意。
C是同一律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但不能克服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D错误。
9.学校公共区域卫生被一名同学打扫干净,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就是谁打扫的卫生给出如下信息:
甲说:不是我。乙说:是丁。丙说:是乙。丁说:不是我。
如果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打扫卫生的同学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而乙和丁的话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乙和丁中必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那么甲和丙说的一定是假话,而甲说的“不是我”就是假话,所以打扫卫生的同学是甲,故A正确,B、C、D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0.(2025·漳州一模)开学初,某校高三(10)班的学生围绕2024年巴黎奥运会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中违背逻辑思维一致性要求的是
①小艺: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
②小彤:潘某某和郑某某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
③小亮: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太紧张刺激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④小明:小燕,你觉得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好看吗?小燕:我有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中的“输赢”说明的是不同的对象,因而没有违背一致性要求,①不符合题意。
“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说明是唯一的一个,这与“潘某某和郑某某”两个人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②符合题意。
“太紧张刺激了”与“不知不觉”前后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符合题意。
④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符合题意。
11.亚里士多德说:“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落在这样境界的人实际不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物。”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②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③违反了逻辑思维同一律的要求,思维过程存在不确定性
④表明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具有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就不能说出令人明了的事物,因此亚里士多德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强调了排中律,②④符合题意。
①是矛盾律,与题意不符。
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材料强调排中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明确性,③与题意不符。
12.在盐碱地上,过多的盐分会使一般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只能生长耐盐的植物,如盐蓬、碱蓬等。我国劳动人民运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先挖沟降低地下水水位,再灌溉淡水或利用降雨将土壤中的易溶盐淋洗到农作物能承受的含量水平,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这表明
①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②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③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科学思维能够以正确的形式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我国劳动人民运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表明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①②正确。
材料未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未涉及思维形式,③④排除。
13.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发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预测了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这一思维
①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站位
②其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③发挥了学科权威的作用
④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材料讨论的是科学家如何通过数据和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政治站位无关,①不选。
题目中并未提及学科权威的作用,而是强调了科学家通过科学方法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此外,科学研究的结论并非仅仅依赖于学科权威,而是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③不选。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②正确。
在科学研究中,尽管科学家会尽力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模型的合理性,但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即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开庭时,站在被告席上的小偷双手插在衣袋里,若无其事,十分傲慢。法官当即斥责小偷:“请被告人尊重法庭,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但这位小偷竟回答说:“这可太为难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们要我把手抽出来;而我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又要把我送进监狱。法官先生,难道你要我把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成?”
材料二 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答案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任何一个思想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小偷故意将“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同“手伸在别人口袋里偷东西”混为一谈。“放在自己口袋”的“放”与“放在别人口袋”中的“放”(偷东西)是不同的概念。小偷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即长城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二者不能同真,“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5.(2025·辽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南方某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三条链”策略,锚定“森林小镇”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整合山水风光及优质温泉资源,探索发展具有江湾特色的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森林康养等旅游形态。依托富硒山林地优势,助力发展林下经济,聚焦农业生产、文化旅游、新能源等领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农文旅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业态发展模式,创建美丽乡村,推动绿富双赢。现如今,该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家,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环境更加优美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该镇被评为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镇。该镇生产的土特产品绿色、无公害、无污染,深受市场欢迎。为了进一步擦亮品牌,扩大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纷纷申请注册绿色品牌商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根据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析该镇在推动绿富双赢中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特征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答案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该镇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依托富硒山林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推动绿富双赢。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该镇以“三条链”策略,锚定“森林小镇”发展定位,对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实践证明,该镇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成功之路,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返回第三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标要求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考情回顾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思维的基本形态 2024·山东高考,10;2023·北京高考,6 高考命题常以饱含智慧的小故事、生活场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命题情境,考查思维的基本形态、科学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科学思维 2022·北京高考,17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2024·湖南高考,16;2023·天津高考,11 2023·北京高考,7;2023·广东高考,16
关键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核心考点一 思维与科学思维
1.思维
含义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特征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强调推断,已知→未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规律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强调总结,具体→抽象;个别→一般;个性→共性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强调加工,指导人们能动认识、能动改造世界;正确/错误
作用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提醒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
2.思维形态
(1)思维形态的类别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分析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形而上学思维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方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联想、想象和幻想等
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认识功能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②二者都属于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
3.科学思维
含义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条件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主要特征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②结果具有预见性: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意义 ①思维素养意义:有利于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②思想政治意义:有助于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实践创新,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提醒 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1.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纠正: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思维有科学思维和不科学思维之分。
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纠正: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可以将思维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3.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纠正: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4.科学思维是客观的,能从实际出发,不盲目崇拜权威和书本。
纠正: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但不等于其自身是客观的。
5.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间接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纠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考向一 思维的特征
典例1 (2024·赣州二模)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创作团队通过实地采风、查阅大量资料,从构思到制作可谓精雕细琢,生动体现了“唐风、诗意、壮美、考究”的创作理念。自江上扁舟到青崖名山,从吹笛黄鹤楼到旌旗飞边塞,这部国产动画从运镜、构图到光影、配乐等均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华传统美学。这表明,该团队的创作思维(  )
①具有能动性,能针对感性材料进行提炼和加工
②具有间接性,舍去表面属性抓住了本质的属性
③属于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体现了创新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舍去表面属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体现的是思维具有概括性,而非间接性,②错误。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不是创新思维,④错误。
考向二 思维的基本形态
典例2 (2023·北京高考)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不仅需要精湛的绘画技艺,还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植物博物画的创作(  )
A.以逆向思维消除了物与画之间的差别
B.是在思维具体中复制了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
C.通过超前思维展现了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
D.体现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逆向思维,且“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A不符合题意。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直观的整体表象的认识,B说法错误。超前思维是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运用形象思维概括植物的形象特征,还要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运用抽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符合题意。
考向三 科学思维
典例3 (2022·北京高考)
记忆 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两难 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
共生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答案 北京雨燕保护,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认识北京雨燕生存和繁衍的规律,对保护的总体效果作出合理推断,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保护理念、改进保护措施;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古建筑保护和北京雨燕保护的关系,将两者统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北京雨燕与古建筑的共生,发掘北京雨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参考答案)
易错点一 混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加练1 (2024·江西模拟预测)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思维形态上看,这首诗(  )
①运用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②在感觉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
③在思维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④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诗歌反映出的思维形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④正确,②排除。抽象思维在思维表达上具有严谨性,③排除。
易错点二 混淆思维和科学思维
加练2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基本国情、战争性质和时代特征等进行了客观分析,预见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中方看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些预见是完全准确的。可见(  )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
②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
③思维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④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预见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故①正确。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②错误。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③错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对基本国情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后预见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故④正确。
核心考点二 把握逻辑要义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不同用法
主要含义 归属范围 联系
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思维方法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
含义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形式逻辑,把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学问称为辩证逻辑。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
研究重点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
核心任务 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意义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原因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公式 A是A A不是非A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易犯错误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骑墙居中)
注意事项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的过渡状态
提醒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1.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纠正: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2.同一律是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矛盾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排中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纠正: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矛盾律是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排中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3.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纠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纠正: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考向一 同一律
典例1 (2024·浙江1月选考)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但A项中的路并非同一条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符合题意。
考向二 矛盾律
典例2 (2023·广东高考)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错误,而且乙丙说法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故乙丙不能都真,必有一假;所以甲丁说法都真,故选D。
方法点拨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具体运用
①几种说法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这时应该运用矛盾律答题。先找出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其中必有一假。那么其他人的说法就是真的,这样题目可解。
②几种说法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这时应该运用排中律答题。先找出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其中必有一真。那么其他人的说法就是假的,这样题目可解。
考向三 排中律
典例3 (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基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同一种植物既是橘又是枳,不违反矛盾律
②同一种植物环境不同称谓不同,不违反同一律
③同一种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不违反排中律
④同一种植物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不违反矛盾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同一种植物既是橘又是枳”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①排除。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一种植物环境不同称谓不同”,不违反同一律,②正确。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同一种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③排除。 “同一种植物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不属于“同一时间、同一方面”,不违反矛盾律,④正确。
易错点一 混淆“逻辑”的多种含义
加练1 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中的“逻辑”指逻辑学。②中的“逻辑”指规律。③中的“逻辑”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④中的“逻辑”指规律。故本题选C。
易错点二 混淆矛盾律与排中律
加练2 (2023·天津高考)“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答案 B
解析 “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话反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同真,违反了矛盾律, 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体现“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C排除。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
课时精练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陶然于诗的绮丽如画之美,也不应忽视其璀璨的智慧之光。下列诗句与思维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想象性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主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强调因为观看庐山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了不同庐山面貌的结论,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排除。②主要体现了形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想象性,不是间接性,排除。③的大意是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入选。④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入选。
2.易经博大精深,却大道至简,包含很多平实的人生智慧。如图是地山谦卦,象征谦虚、谦逊。艮象征山、止,坤象征地、顺,地中有山。山体高大,但在地下,高能下,下谦之象。卑下之中,蕴其崇高,屈躬下物,先人后己,所以谦象征谦虚。由此可知(  )
①谦卦的象征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谦象征谦虚是通过形象思维实现以形达意效果的
③谦卦运用联想和想象反映认识对象,不触及谦虚的本质
④谦卦的象征通过思维抽象把握了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反映认识对象,能够触及本质和规律,③错误。思维具体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④错误。
3.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杰作。
对于这首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②通过基本单元的概念性,凸显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思维具有概括性,从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概括出“远征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诗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是抽象思维的特征,②排除。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错误。
4.(2025·黄冈一模)你要写草原,就不能只写草原。你要写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和近在眼前的羊群;要写蒙古包的孤独和马头琴奏出的悠远长调;你要写奔驰的骏马和马背上的一代天骄;你要写香醇的马奶酒和奔放的舞蹈。据此分析,要想写好草原,需要(  )
①运用抽象思维揭示草原本质
②运用形象思维展现草原特色
③运用发散思维探求写作新思路
④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求索新功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写蓝天白云、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骏马等草原的具体形象,展示出草原之美和草原特色文化,体现了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形象思维,没有体现抽象思维,①排除。材料不涉及逆向思维,④不符合题意。
5.如图漫画《欲速则不达》中画了两个水龙头,分别朝两个碗里放水:一个水流较缓,下面碗中积了较多的水;一个水流很急,下面碗中的水几乎都飞溅出去了。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  )
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试图用一般性现象表现个别性规律
③体现了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④形象地表达了观点,推论未必可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以具体的漫画形象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思想,这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来触及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故①错误。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这是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规律,故②不选。漫画反映了归纳推理,说明能体现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故③正确。漫画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认识为结论,具有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推论未必可靠,故④正确。
6.(2024·浙江6月选考)起初,我们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所获信息中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便是“眼见为实”的由来。然而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远超我们感官的极限,为探索其奥秘我们必须不断发明工具,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可必然得出(  )
①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②只有借助工具,人类才能认识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
③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④除了人类,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发明或利用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起初,我们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所获信息中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不等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违背了同一律,①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发明工具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而“除了人类,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发明或利用工具”,偷换了论题,违背了同一律,④排除。
7.(2023·浙江6月选考)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
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
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
D.背诵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
答案 D
解析 A选项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C选项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排除。D选项强调背诵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正确。
8.中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写“繁星闪烁,明月高悬”,为避免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答案 B
解析 “繁星闪烁,明月高悬”违背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B正确,A不符合题意。C是同一律的要求,不符合题意。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但不能克服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D错误。
9.学校公共区域卫生被一名同学打扫干净,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就是谁打扫的卫生给出如下信息:
甲说:不是我。乙说:是丁。丙说:是乙。丁说:不是我。
如果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打扫卫生的同学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解析 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而乙和丁的话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乙和丁中必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那么甲和丙说的一定是假话,而甲说的“不是我”就是假话,所以打扫卫生的同学是甲,故A正确,B、C、D错误。
10.(2025·漳州一模)开学初,某校高三(10)班的学生围绕2024年巴黎奥运会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中违背逻辑思维一致性要求的是(  )
①小艺: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
②小彤:潘某某和郑某某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
③小亮: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太紧张刺激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④小明:小燕,你觉得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好看吗?小燕:我有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中的“输赢”说明的是不同的对象,因而没有违背一致性要求,①不符合题意。“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说明是唯一的一个,这与“潘某某和郑某某”两个人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②符合题意。“太紧张刺激了”与“不知不觉”前后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符合题意。④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符合题意。
11.亚里士多德说:“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落在这样境界的人实际不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物。”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②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③违反了逻辑思维同一律的要求,思维过程存在不确定性
④表明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具有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就不能说出令人明了的事物,因此亚里士多德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强调了排中律,②④符合题意。①是矛盾律,与题意不符。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材料强调排中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明确性,③与题意不符。
12.在盐碱地上,过多的盐分会使一般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只能生长耐盐的植物,如盐蓬、碱蓬等。我国劳动人民运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先挖沟降低地下水水位,再灌溉淡水或利用降雨将土壤中的易溶盐淋洗到农作物能承受的含量水平,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这表明(  )
①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②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③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科学思维能够以正确的形式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我国劳动人民运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表明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未涉及思维形式,③④排除。
13.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发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预测了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这一思维(  )
①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站位
②其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③发挥了学科权威的作用
④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讨论的是科学家如何通过数据和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政治站位无关,①不选。题目中并未提及学科权威的作用,而是强调了科学家通过科学方法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此外,科学研究的结论并非仅仅依赖于学科权威,而是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③不选。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②正确。在科学研究中,尽管科学家会尽力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模型的合理性,但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即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开庭时,站在被告席上的小偷双手插在衣袋里,若无其事,十分傲慢。法官当即斥责小偷:“请被告人尊重法庭,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但这位小偷竟回答说:“这可太为难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们要我把手抽出来;而我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又要把我送进监狱。法官先生,难道你要我把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成?”
材料二 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
答案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任何一个思想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小偷故意将“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同“手伸在别人口袋里偷东西”混为一谈。“放在自己口袋”的“放”与“放在别人口袋”中的“放”(偷东西)是不同的概念。小偷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即长城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二者不能同真,“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5.(9分)(2025·辽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南方某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三条链”策略,锚定“森林小镇”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整合山水风光及优质温泉资源,探索发展具有江湾特色的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森林康养等旅游形态。依托富硒山林地优势,助力发展林下经济,聚焦农业生产、文化旅游、新能源等领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农文旅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业态发展模式,创建美丽乡村,推动绿富双赢。现如今,该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6家,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环境更加优美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该镇被评为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镇。该镇生产的土特产品绿色、无公害、无污染,深受市场欢迎。为了进一步擦亮品牌,扩大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纷纷申请注册绿色品牌商标。
根据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析该镇在推动绿富双赢中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特征的。
答案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该镇充分发挥本地生态优势,依托富硒山林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推动绿富双赢。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该镇以“三条链”策略,锚定“森林小镇”发展定位,对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实践证明,该镇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成功之路,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