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历史模拟(稳进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之所以说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 )A. 创办《新青年》杂志 B. 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C. 发表《文学革命论》 D. 创办上海共产主义小组2.下列表格中,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的行政区划(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象郡 始皇置 今广西崇左县境桂林郡 始皇置 今广西贵港境内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A. 设立中央管理机构 B. 实现全国的统一 C.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 扩大地方的权力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西方成为效仿的榜样,以便更好的加强中国的实力以对付西方。”中国人效仿西方的结果是( )A. 达到了自强求富是目标 B. 完成了近代的工业化C. 使中国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 D. 部分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4.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剧《贞观长歌》中( )A. 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B. 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D. 唐太宗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5.汉谟拉比是一个为后人称道的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用了35年的时间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帝国。汉谟拉比在治国方面最突出的政绩是( )A.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 完成两河流域的统一C. 制定较为系统的法典 D. 建立了巴比伦王国6.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认为英国没有从中英贸易中获利,要对中国进行再次打击。为达此目的,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A. 宣扬君权神授 B. 关注百姓生计 C. 强化男性权威 D. 维护等级差别8.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 )A. 秋收起义 B. 解放战争 C. 抗美援朝战争 D. 北伐战争9.团结使中华民族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和平是中国人民经历残酷战争后的迫切愿望。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团结或者国内和平曾做出的努力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②五次反围剿③重庆谈判④领导五四运动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③④10.哪两个部落结成的联盟逐渐成为华夏族?( )①炎帝部落②蚩尤部落③黄帝部落④尧部落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1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有(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发表中美《联合公报》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12.下列口号、标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②“以阶级斗争为纲”③“多快好省”④“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13.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C.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 D. 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14.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中世纪西欧城市争取自由自治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B. 庄园设有庄园法庭C. 伊斯兰教的创立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D.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15.大学一般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中。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大量的人口、资金从四面八方涌入到了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大笔经费、解决了广大师生的食宿问题。材料说明( )A. 大学推动了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B. 城市推动大学的产生与发展C. 大学给西欧教育带来新气象 D. 大学的兴起带来了神学的衰落16.隋唐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下列关于唐朝的对外交往,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唐朝文化对世界各国影响很深远 B.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C. 唐朝时中外交流局限于文化领域 D. 唐朝时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定居17.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明的课堂笔记,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题是( )A. 新体制的创立B. 资本主义的扩展C. 走出中世纪的蒙昧D.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18.《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中写道:“棉纺织厂都是大建筑,不过这样建造是为了容纳最大量的人。要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机器占了最多面积……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混杂机油的棉尘……”这一状况最早出现于( )A. 集中的手工工场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19.1920年,布尔什维克党宣布取缔一切集市,即使是首都莫斯科也不例外。一时间,从农村将粮食用口袋背到城市的人成为当时受欢迎的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 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0.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欧文估计,大萧条时代,美国的关税提高了22.7%,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了5.8%,最终,这些附加税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报复性关税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损害,在1929年至1933年,美国对欧洲的贸易减少了2/3。这说明( )A. 关税战能够保护本国市场 B. 关税战仅发生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C. 关税战损害各国人民利益 D. 提高关税使美国成功走出经济危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全唐诗》,共收录诗歌 48900首,诗人2300多位。唐代诗歌之所以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一方面,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节选自唐 李白《行路难》(其一)(1) 材料一图A人物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他的学说集中在《 ______ 》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图B人物是主要代表,其在政治上主张实行“ ______ ”;公元前 ______ 年,西汉建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与我国春秋战国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 ______ (人物)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有重要意义。(2) 依据材料二归纳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行路难》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结合所学指出诗作所呈现的时代风貌。(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思想主张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839年,他受命为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2) 图一,图二通商口岸分别是在哪一次战争之后被迫开放的?(3) 与图一通商口岸相比,图二的口岸位置有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4)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屡遭西方侵略与中华民族不断抗争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23.湖湘大地是一方红色热土,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徐特立便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 事件1877年(出生) 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五美乡(今长沙县江背镇)1898年(21岁) 经常阅读《湘报》(该报广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自居1911年(34岁) 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同盟会1919年(42岁) 响应五四运动,在长沙组织开展抵制日货活动1927年(50岁) 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1934年(57岁) 参加长征1937年(60岁) 筹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1949年(72岁) 出席开国大典1954年(77岁) 以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8年(91岁) 在北京逝世——根据《徐特立年谱》整理(1) 根据材料,指出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所体现的思想变化。(2) 结合材料中徐特立参与的历史事件,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性。(3)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诸分析使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1.【答案】A2.【答案】C3.【答案】D4.【答案】D5.【答案】C6.【答案】B7.【答案】D8.【答案】D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D12.【答案】D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B16.【答案】C17.【答案】A18.【答案】B19.【答案】A20.【答案】C21.【答案】【小题1】(1)《老子》或《道德经》;仁政;202;苏格拉底。【小题2】(2)原因: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时代风貌;诗作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诗作呈现了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作体现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小题3】(3)说明:“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解决当今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22.【答案】【小题1】事件:虎门销烟。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小题2】图一是鸦片战争。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小题3】变化: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内地)。说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小题4】认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的屈辱是中国落后于世界造成的;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先进的中国人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毅然挑起救国救民的探索重任并为之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屈辱的近代史上,不断采取各种形式反抗外来侵略,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精神。23.【答案】【小题1】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这一变化体现了他的思想从维新变法转变为民主革命。他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改革政治体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小题2】①他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长征的考验,这显示了革命过程中的武装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革命的长期性。③革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任选2点即可)【小题3】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救国主张,以适应时局的变化。②他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断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自己的救国主张进行反思和调整。③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促使他不断转变救国主张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徐特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救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任选2点作答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