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重新实现统一了,隋帝还顾虑哪些痼疾?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空构造制度之变选官制度中枢制度赋税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唐朝:科举制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后:中外朝制度东汉:三公和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魏晋时期:租调制唐初(780年前):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新选创官趋向公平公开科举制壹王谢,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之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士族政治威胁皇权人才选拔(选官制度)王凝之,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在海上起兵,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不从。入室请祷,谓有鬼兵相助,不作防御,卒为恩所杀。“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王郎”的婚姻和事业是如何获得的?“门阀”即门第等级,门阀政治之下士族高门子弟凭借家世的显贵,就可以坐至公卿。严士庶之别,庶族寒门禁止与士族高门通婚。一、选官创新:科举制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教材p38兴起时间兴起原因首倡特点一、选官创新:科举制谢灵运曾撰写过一篇《山居赋》(注:见《宋书谢灵运传》)描写自己的大田庄:他说自己的庄园披山带水,里面简直无所不有。庄园里有各种草药竹树,植物非常齐全。他列举了里面的十六种水草,基本都不认识;罗列了庄园出产的十六种鱼类,其中大半也不认识。而且奇的是里面还有各种山禽野兽,按照他的说法,他的庄园里还出产“熊罴豺虎”。更多的还是农田果园,他在华丽的文章里没有用农田的顷数来烦扰读者,但据他说,仅仅是果园,庄园里就有5个之多,“北山二园,南山三苑”。拥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庄园,谢灵运却谦虚地表示,自己自奉甚薄,安贫乐道,所以守着这个小产业,也能知足度日。他用自己的生活来训诫读者说:“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只要少私寡欲,就是象自己这样俭朴的生活,也能过得很快乐。何必贪慕富贵呢?一、选官创新:科举制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曹丕时期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由世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评价九品中正制为何失控了?如何才能重夺选官大权?一、选官创新: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第一名称状元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内容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测,“天子门生”隋文帝分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进一步形成规范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考试公平。八股取士。隋朝唐朝宋朝明清1905年科举制废除科举制不断完善一、选官创新:科举制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帝王为什么重视科举?读书人为什么热衷参与科举?一、选官创新: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序童试—地方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秀才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考试(秋闱)—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考试(春闱),礼部主持—贡士(第一名“会员”)殿试—皇帝或指派大臣主持问策—进士(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明代乡试录取率在4%左右,会试在10%左右,殿试等额。一、选官创新:科举制新官创制趋向科学规范三省六部制贰朝代 改朝权臣 官职,爵位东汉 曹丕 丞相,魏王曹魏 司马炎 相国,晋王东晋 刘裕 相国,宋王南朝宋 萧道成 相国,齐王南齐 萧衍 大司马南梁 陈霸先 相国,陈王东魏 高洋 丞相,齐王西魏 宇文护 大司马北周 杨坚 大司马,隋国公为何篡位常为相级高官?秦始皇( 皇 帝)百官之长,易于擅权权臣当道,频繁改朝历代官制的变化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西汉秦朝皇帝外朝内朝皇帝中书省(起草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敕二、官制创新: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位置图皇帝中书省(起草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审议政令)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政事堂门下省二、官制创新:三省六部制【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皇帝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男厕太多,增加女厕!没毛病开干!欧了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特点三分相权节制君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注意: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意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集体议政,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学习聚焦P39】二、官制创新:三省六部制新赋创税趋向自由经济两税法叁动荡乱世,如何赋税?时代 赋税 依据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北魏 租调制 受田民众按户征收承担徭役初唐 租庸调制 受田民众按户征收,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代怀集庸调银饼政府夫妇授田交纳租调,承担徭役纳物代役均田制为何北魏能够均田?确保农时,恢复经济战乱之后,政府支配大量荒地(一)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均田令①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②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③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按户征收粮和布帛调:纳帛或布租:纳粟一夫一妻(二)唐前期——租庸调制1.变化:(1)将征收对象定位21岁至59岁的成年男子;(2)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进步意义:(1)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2)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朝怀集庸调银饼三、赋税创新:两税法(三)唐后期——两税法1.背景材料: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夫以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794年)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政府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政府的财政收入锐降(1)土地兼并严重三、赋税创新:两税法(三)唐后期——两税法1.背景:材料一: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国,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2)户籍遭到破坏(3)税收混乱(4)贫富差距拉大(5)官吏腐败(6)逃户变多三、赋税创新:两税法(三)唐后期——两税法2.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材料: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甲悉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准备①按照支出来制定征税数额②按照民众的现居地制定簿册③按照贫富来划分等级(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3)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行商也要纳税三、赋税创新:两税法(三)唐后期——两税法4.进步之处租庸调制 两税法征税对象 受田的农民 不分主客一律纳税征税次数 一次征收 夏、秋两季征税标准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税收种类 租、庸、调 户税和地税征税方式 征收实物 征收货币(1)扩大了收税对象(2)固定了税收时间(3)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简化了税收名目(5)改变了征收方式三、赋税创新:两税法(三)唐后期——两税法5.影响(1)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缓解贫富不均的现象,同时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3)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4)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6.局限性(1)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2)以货币征税,使得人们的负担随币值的波动而波动;(3)税外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三、赋税创新:两税法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放松人身控制本课小结(1)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为后世朝代所沿用。(2)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极大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3)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经济发展。(4)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从汉代以来征税由重人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人口、重田产的分水岭。(5)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的变化。民族和对外政策比较开明和开放。各民族文化交融,疆域变得空前辽阔,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6)文化上的变化。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佛教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比较开放。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本课小结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瓦解课后练习2.唐代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 )A.开专科教育先河 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C.由官府垄断控制 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1.假如你是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骚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C.交枢密院出兵 D.交尚书省执行BBA6.有学者统计,西汉一代共任用宰相五十六人,其中布农出身者有三十三人,占59%,功臣世家富豪出身者十五人,占26.7%;外戚出身的七人,占12.5%;宗族出身的一人,占1.8%。这说明( )A.汉代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B.选官用人关系到朝代兴亡C.察举制推动了社会进步 D.布衣出身更适合国家治理5.贞观年间,唐太宗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这反映出当时(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监察制度切实有效C.中央集权体制成熟 D.三省辅政作用较小4.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CAA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