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7课一、大国选材选官制度的成熟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卿世禄制西周军功授爵制战国察举制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材料:“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晋书》一、九品中正制材料:“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故立九品之制。——《晋书》一、九品中正制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一、九品中正制材料:“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故立九品之制。——《晋书》二、科举制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唐太宗唐玄宗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分科考试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进士科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进士和明经武举和殿试高官主持考试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小组探究: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二、中枢决策中央官制的完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朝代 改朝权臣 官职,爵位东汉 曹丕 丞相,魏王曹魏 司马炎 相国,晋王东晋 刘裕 相国,宋王南朝宋 萧道成 相国,齐王南齐 萧衍 大司马南梁 陈霸先 相国,陈王东魏 高洋 丞相,齐王西魏 宇文护 大司马北周 杨坚 大司马,隋国公为何篡位常为相级高官?秦始皇( 皇 帝)百官之长,易于擅权权臣当道,频繁改朝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魏晋南北朝东汉西汉秦朝皇 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探究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三省分工,切割相权魏晋南北朝: 制度调整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形成三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中书取旨、门下书取封驳、尚书奉而行之隋唐:正式确立审核执行草诏三省共同执行相权二、三省六部制观察三省所在位置,如此安排有何用意?看图说话:制度实施久了,会产生什么问题?继续进行了什么调整?审核执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皇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草诏政事堂(中书门下)三省一体效率提高决策、执行分离互制,有效强化皇权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三省六部制)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户部二、三省六部制三、财政有道赋税制度的创新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汉末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土地兼并严重。以均田制为基础,隋唐实行了税制改革。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缴纳赋税,社会危机严重。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分配土地,便利税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实行均田制,将无主之地收归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按人口分配土地,便利税收思考:为了配合均田制,北魏又制定了何种赋役制度?按户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对象是受田农民)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租调制一.魏晋南北朝含义时间形成原因性质瓦解影响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不得买卖,授田农民向国家缴税服役。北魏至唐中叶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封建土地国有制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积极性: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徭役;④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⑤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未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知识拓展】土地制度:均田制发展演变:北魏开始实行租调制隋朝沿用并发展为租调役唐朝前期发展成为租庸调制役调租庸户调,是人头税,纳帛或布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21-59岁男子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纳粟思考:实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征收的重点是谁?均田制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②税收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③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人丁①田赋过度依赖于均田制②租庸调过度依赖于“人丁”思考:结合课本,分析租庸调制的影响。二.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崩溃),租庸调所入几无。思考:结合史纲上的内容,思考唐中后期租庸调制无法执行,统治者将如何应对?两税法二.隋唐时期两税法(1)背景:(2)实施:(3)内容: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国家赋税总额各地数额①量出为入②地税+户税地税户税田亩人丁、资产③夏、秋两次纳税二.隋唐时期唐中后期租庸调制 两税法推行时间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人丁人丁、财产租、调、力役、杂税等户税、地税思考:比较唐朝的两种税制,思考两税法有何作用?受田农民以资产为主一年夏、秋积极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消极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思考:该法是否解决社会的根源问题?唐初“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二.隋唐时期视角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大历年间收税最多的一年的税收),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把具有敛财目的的赋税之法当做税收制度)。—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视角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白居易集》卷2《重赋》上述二人认为两税法对百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谈一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陆贽:两税法不但不是给百姓减负担,反而有敛财的目的白居易:两税法立法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但时间一长,由于政令松弛,两税法成为官员敛财、向皇帝献媚的手段认识:①两税法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伤害或者保护农民,而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税收,其次才是为了均衡赋税,减轻百姓负担。②两税法本身并非恶法,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皇帝和官员们的私欲,法制松弛,损害了百姓利益,也最终葬送了李唐王朝。换个视角看两税法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很多制度都是经历了从创立、巅峰到走向没落的发展轨迹,除了历史阶段的原因,还有很多具体原因导致无法继续:比如九品中正制后来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科举制后期的八股取士僵化;两税法执行过程中因为官吏的私欲成为了损害百姓利益的恶法。设想有朝一日,你大学毕业,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成为制度的顶层设计者,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一谈你在进行制度创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制度的创设要兼顾公平制度的创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推陈出新,防止僵化制度的创设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隋唐制度选官创新官制创新赋税创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公平开放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科学规范租庸调制——两税法自由经济超迈往古浚开创性先河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