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章节: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涉及春秋时期,上承西周分封制瓦解,下启战国时代变革,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及经济发展等内容。通过分析周王室权威削弱、分封制瓦解、诸侯国崛起等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礼崩乐坏”的含义,同时结合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民族交融,展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多方面安排内容,既体现了春秋时期动荡变化的特点,又为后续学习战国七雄争霸奠定基础,授课时应注重梳理历史脉络,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关键概念如“尊王攘夷”“华夏认同”等,同时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对早期国家制度有一定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帮助理解复杂概念。本内容重点在于理解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象及诸侯争霸的背景,难点是分析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如郑国九鼎八簋僭越礼制等,理解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变化,并初步形成历史发展观和民族认同观念。教学目标【时空观念】通过识记东周时期(春秋)的历史纪年与重大事件,理解其在历史时序中的位置及阶段特征。【唯物史观】在了解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的背景下,分析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史料实证】通过观察教材中的青铜器图片和文字资料,辨析郑国九鼎八簋现象,探讨“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历史解释】结合齐桓公“尊王攘夷”等史实,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叙述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感受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重点难点重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难点:礼崩乐坏、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原因课堂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化”。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猜一猜它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材料:这是一件出土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牺尊(见下图)。它整体呈牛形,造型精美,牛鼻上还穿有一环。据考古学家推测,这种青铜器可能是当时贵族用于祭祀或宴饮的酒器。——《中国青铜器全集》▲春秋时期青铜牺尊【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牛鼻上会穿一个环?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可能有了什么新方法?如果这件青铜器是贵族使用的,那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哪些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青铜牺尊这一具体文物,激发学生对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革,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新知 王室衰微东周的开始与春秋时期的特征【教师活动】材料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问题:根据材料,你认为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后对周王室的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周平王为何要迁都?迁都后周王室的统治范围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活动】分析学生回答,指出: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了躲避西戎的侵扰,但这也标志着周王室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中心地位。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区域缩小,仅限于洛邑一带,经济和军事实力下降,导致其权威削弱。总结知识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周王室失去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地位下降。【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东周建立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周王室地位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与地方管理方式的变化【教师活动】材料2:“楚武王五十一年,始僭号称王……于是江汉之间小国尽属楚矣。”——《史记·楚世家》问题:材料中提到楚国称王并吞并小国,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现象?说明了什么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表格:时期 地方管理方式 是否世袭西周 分封制 是春秋 设置郡县 否并思考:为什么诸侯国不再采用分封制?【教师活动】点评学生表格填写情况,指出:材料反映楚国不再尊重周王权威,自行称王,说明分封制已经失效。诸侯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不再世袭,这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总结知识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国开始设立郡县,委派官员管理地方,职位不再世袭。这种变化是国家权力集中、地方控制加强的表现。【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瓦解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政治动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归纳能力。周王室权威的削弱与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教师活动】材料3:“天子微,诸侯不朝;相伐如仇雠(chóu),兵革不息。”——《战国策·赵策》问题:材料中描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绘制“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示意图”,标注周王室、主要诸侯国及其关系,并简要说明原因。【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绘制的示意图,分析指出:材料反映出周王室权威衰落,诸侯不再朝觐,相互攻伐频繁。周王室缺乏经济和军事实力,无法维持对诸侯的控制,导致诸侯各自为政,争霸战争不断。总结知识点:周王室失去实际统治权,财政困难,权威下降。诸侯国势力强大,不再听命于周王,形成争霸局面。春秋时期政治呈现“礼崩乐坏”的新面貌。【设计意图】通过绘制示意图,帮助学生构建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空间认知,提升历史地图解读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礼制的破坏与社会秩序的混乱【教师活动】材料4:“郑伯有汰,将斗鸡,筑馆于当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图片注释: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问题: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说明了什么?这种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郑国国君的行为是否符合周礼?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指出: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典型的僭越行为,违反了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这说明“礼崩乐坏”现象严重,传统礼制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类似现象还有楚王问鼎、齐桓公称霸等。总结知识点:春秋时期,礼制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现象。诸侯僭越礼制,如使用天子礼器,显示权力膨胀。社会等级制度松动,旧秩序被打破。【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出发,理解抽象概念“礼崩乐坏”,增强历史感知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新知 诸侯争霸诸侯争霸与春秋局势【教师活动】材料1:“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国后励精图治,于城濮之战击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史记·晋世家》材料2:“秦穆公修政,东服强晋,西霸戎狄,广地千里。”——《史记·秦本纪》▲图片注释:春秋时期青铜胄(zhòu)问题:从这些史料和图片中,你能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哪些特点?争霸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每组选择一个诸侯国(如齐、晋、秦、楚),制作简要的“争霸路线图”,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争霸策略。【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例如: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增强国力;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确立霸权;秦穆公向西发展,控制戎狄;楚庄王问鼎中原,显示扩张野心。结合图片“春秋时期青铜胄”说明战争频繁,军事装备不断改进,也反映出争霸战争的激烈程度。总结知识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各国争霸常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争取政治合法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是著名的霸主。争霸战争导致中小诸侯国灭亡,大国疆域扩大。战争推动了军事技术和组织的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和图片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协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管仲辅佐齐桓公【教师活动】材料3:“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君幸于臣,臣请荐一人。’于是举管仲。”——《左传·僖公九年》材料4:“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仲之力也。”——《论语·宪问》问题:齐桓公为何能重用曾射杀自己的管仲?这反映了他怎样的用人理念?这种做法对齐国的发展有何意义?【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中“相关史事”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齐桓公、管仲、鲍叔牙,模拟他们之间的对话,讨论齐桓公为何选择重用管仲,并展示其治国成效。【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齐桓公“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强调其不计前嫌、重视才能的特点。指出这种做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也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总结知识点:齐桓公原名小白,在与公子纠争夺王位中获胜。管仲曾射杀小白,但被重用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整顿军队。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齐桓公用人政策的进步性,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民族关系与华夏认同【教师活动】材料5:“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戎狄贪而无亲,不如伐之。”——《左传·闵公元年》材料6:“和戎狄,以安边民。”——《左传·襄公四年》问题:这两段材料对“戎狄”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国家发展?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中“相关史事”部分,分析晋国魏绛“和戎”政策的利弊。每组绘制一张“民族关系变化图”,展示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早期中原诸侯对周边民族多持敌视态度,但随着交往加深,逐渐出现和平共处、文化交融的趋势。魏绛提出的“和戎”政策正是这一转变的体现。总结知识点: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长期交往。初期多有冲突,后期出现和平共处。晋国魏绛提出“和戎”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各民族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绘制图表,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吴越崛起与北上争霸【教师活动】材料7:“吴王阖闾,好兵,使孙武为将,破楚入郢。”——《史记·吴太伯世家》材料8:“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图片注释:春秋时期青铜戈问题:吴越两国为何能在春秋末期迅速崛起?它们的争霸方式有何不同?结合图片,谈谈战争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吴越争霸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如吴破楚、越灭吴、勾践称霸等),并分析其成败原因。【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吴越争霸的军事特点,如吴国重用孙武,军事制度先进;越国则注重忍辱负重、积蓄力量。结合图片“春秋时期青铜戈”,说明战争工具的进步对争霸成败的影响。总结知识点:吴越位于东南地区,春秋末期崛起。吴国军事强大,攻入楚都。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吴越争霸体现了南方势力的崛起。战争推动了兵器制造和战术发展。【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制作和史料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吴越争霸的历史脉络,理解南方势力崛起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图片观察,增强学生对战争与技术发展的认识。探究新知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教师活动】材料1:《国语·齐语》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劚,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图片注释: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问题:从这段史料中你能看出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军事上的使用有何不同?结合图片中的兵器,你认为铁制农具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图片内容进行讨论,并尝试回答问题。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出疑问。【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说明铁器开始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工具。结合图片中的精美青铜兵器,指出当时铸造技术高超,而铁器则更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结知识点: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青铜多用于制作兵器,铁器多用于制作农具。【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图片观察,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铁制农具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活跃【教师活动】材料2:《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郑六卿饯韩宣子于郊,赋《淇奥》,称其德,且言其器用之精也。”——《左传·昭公十六年》问题:从这段材料中你能推测出当时手工业发展的哪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手工业的发展如何影响了商业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独立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观点。【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指出材料中提到的“器用之精”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结合教材内容,说明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产品种类增多,推动了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活跃。同时,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经济交流。总结知识点: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铸铜、冶铁、纺织、煮盐、漆器制作等行业都有所发展。产品增加促进了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得到广泛使用。【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教材内容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课后任务探索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根据【教材原文】,设计以下课后任务:历史短剧创作:以“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为背景,编写并表演一段短剧。剧中需体现周礼规定、郑国国君僭越礼制的行为以及当时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反应。通过表演,理解“礼崩乐坏”的含义。(跨学科:语文——剧本创作)地图绘制与分析:绘制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分布图,标注齐、晋、秦、楚等大国位置,并分析这些国家地理位置对其争霸战争的影响(如靠近中原或边疆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提到的“尊王攘夷”,探讨地理因素在政治中的作用。(跨学科:地理——区域分析)经济变化研究:查阅资料,了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用表格形式对比春秋前后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并简要说明这些变化如何推动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跨学科:科学——技术进步)民族关系讨论:以晋国“和戎”为例,分组讨论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交往的意义。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分析“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跨学科:社会学——民族融合)【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任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同时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板书设计王室衰微① 周平王东迁与东周开始② 分封制逐步瓦解③ 周王室权威削弱诸侯争霸① 诸侯国林立与争霸背景② 齐桓公、晋文公等称霸过程③ 诸侯争霸的影响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①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 手工业:规模扩大与分工细化③ 商业: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① 华夏与周边民族交往② 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发展”等内容展开,通过讲授与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但在教法学法上,对“礼崩乐坏”等抽象概念的讲解缺乏深入引导,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把握其内涵。语言表达上,虽然力求生动,但部分术语如“僭越”“尊王攘夷”解释稍显简略,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此外,讨论环节时间分配不均,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今后应优化时间安排,强化互动,同时深化对关键概念的剖析,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