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宿建德江》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建德江(jiàn dé jiāng)、移舟(yí zhōu)、泊(bó)、烟渚(yān zhǔ)等字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 体会诗人羁旅思乡的愁绪,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愁”在诗中的具体内涵。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查阅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风格,了解《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简要记录关键信息。
2. 字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建德江( ) 移舟( ) 泊( ) 烟渚( ) 日暮( ) 客愁( ) 旷野( ) 天低树( ) 清月( )
(2)解释下列词语
移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旷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读感知
通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诗题“宿建德江”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意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歌是如何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 情感与主题探究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这种情感?
(2)结合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诗人情感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从字词积累、诗句理解、画面想象、情感体会四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2. 发挥想象,将《宿建德江》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展现诗人的情感。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建德江(jiàn dé jiāng)、移舟(yí zhōu)、泊(bó)、烟渚(yān zhǔ)等字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 体会诗人羁旅思乡的愁绪,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愁”在诗中的具体内涵。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答案: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四十岁时曾到长安求仕,却失意而归。《宿建德江》当作于诗人漫游吴越时,此时他远离家乡,独自漂泊在外,夜宿建德江边,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抒发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 。
解析: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基调与创作意图。
2. 字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答案:建德江(jiàn dé jiāng) 移舟(yí zhōu) 泊(bó) 烟渚(yān zhǔ) 日暮(rì mù) 客愁(kè chóu) 旷野(kuàng yě) 天低树(tiān dī shù) 清月(qīng yuè)
解析:“泊”是多音字,在“移舟泊烟渚”中读bó,意为停泊;“渚”读zhǔ,三声,注意与“者(zhě)”区分 。
(2)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客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客,指作者自己。
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清月:清澈的月亮。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含义,如“移舟”可造句“渔夫移舟靠近岸边” 。
3. 通读感知
答案:诗中写了舟、烟渚、日暮、旷野、树、江、月等景物。诗人描绘了一幅行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暮色苍茫引发新愁,空旷的原野中天空显得比树还低,清澈的江水中明月与人亲近的画面,初步展现出一种孤寂、愁闷的情感氛围 。
解析: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歌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做铺垫。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答案:作用:①内容上,“宿建德江”点明了诗歌的主要事件,即诗人夜宿在建德江,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地点和情境;②结构上,统领全诗,为后文描写建德江的景色和抒发情感做铺垫,使读者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题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2)答案:层次及内容:全诗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移舟停靠在烟渚,傍晚时分新愁涌上心头,交代了事件和产生愁绪的时间;第二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了旷野、天空、树木、江水、明月等景物,通过写景进一步烘托诗人的愁绪 。
解析: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结构,把握诗歌内容。
(3)答案:描写顺序:诗人是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从时间上,由“日暮”到夜晚,展现时间的推移;从空间上,先写近景“移舟泊烟渚”,再写远景“野旷天低树”,最后写眼前之景“江清月近人”,由近及远再到近,层次分明地描绘出景物的变化 。
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描写顺序,体会诗歌的写作思路。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答案:作用:①内容上,“移舟泊烟渚”交代了诗人的行踪,说明诗人将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点明时间是傍晚,“客愁新”则直接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新的愁绪涌上心头,奠定了全诗愁闷的情感基调;②结构上,这两句是诗歌的起笔,引出下文对景物的描写,为后文借景抒情做铺垫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开篇语句的作用,把握诗歌情感脉络。
(2)答案:画面、手法及效果:画面:描绘了一幅空旷的原野中,天幕低垂,仿佛比树木还要低,清澈的江面上,一轮明月与人亲近的宁静而寂寥的画面。表现手法:运用了以动写静(动态描写)和烘托的表现手法。“天低树”看似是天空在移动变低,实则是以动写静,生动地表现出原野的空旷;“月近人”通过月亮与人的亲近,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以景衬情。表达效果: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绪 。
解析: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3)答案:融合方式:①“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人将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漂泊在外的愁绪油然而生,借停泊的场景和时间的变化,直接抒发“客愁”,将情与景初步融合;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描写空旷的原野、低垂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和亲近的明月等景物,以动写静,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使愁绪更加具体可感。诗人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羁旅思乡的愁绪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与主题探究
(1)答案:体现情感的字及诗句:诗中“愁”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在傍晚时分新的愁绪产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描绘空旷寂寥的景色,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进一步体现诗人的愁绪。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夜宿江边,面对苍茫暮色和宁静的江景,思乡之情和羁旅的孤寂之感愈发浓烈 。
解析: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和诗句分析诗人情感,培养情感感知能力。
(2)答案:理解:孟浩然一生渴望入仕,却仕途不顺。在漫游途中夜宿建德江,远离家乡和亲友,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诗中的“愁”不仅是简单的思乡之愁,还包含着他对前途的迷茫、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他借景抒情,将自己的这种复杂情感融入到建德江的景色之中,以空旷寂寥的原野、低垂的天空、亲近的明月等景物,烘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绪,展现了一个失意文人在漂泊途中的情感状态 。
解析: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培养深度解读诗歌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答案:字词积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诗句理解: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明确诗歌内容。画面想象:通过诗句描绘出诗歌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情感体会:体会诗人羁旅思乡的愁绪,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古诗方法:了解背景、理解字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
解析:系统总结知识与方法,构建古诗学习的思维框架。
六、课后作业
1. 答案及解析:检查学生背诵和默写情况,关注字词的书写和诗句的顺序,如“渚”“暮”等字的写法,及时纠正错误,强化对古诗的记忆。
2. 答案示例:
暮色渐浓,我独自划着小船,将它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漂泊的日子,让新的愁绪在心中蔓延开来。极目远眺,空旷的原野一望无际,那低垂的天幕仿佛与树木相连。清澈的江面上,一轮明月洒下银辉,它是如此亲近,仿佛能慰藉我这颗孤寂的心。然而,这份亲近却更添了几分思乡的惆怅,在这建德江边的夜晚,愁绪如江水般悠悠流淌。
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准确描绘出诗歌的画面,是否展现出诗人的情感,对内容空洞、情感表达不充分的作业进行指导和修改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