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导学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导学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西江月(xī jiāng yuè)、黄沙道(huáng shā dào)、茅店(máo diàn)等词相关字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夏夜乡村图景,体会词人所营造的清幽、恬静的意境。
3. 感受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闲适、愉悦心境,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词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想象词中画面。
2. 难点:体会词中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和独特意境;感悟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情感,理解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特殊情感。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查阅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词作风格,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简要记录关键信息。
2. 字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西江月( ) 黄沙道( ) 茅店( ) 别枝( ) 惊鹊( ) 鸣蝉( ) 稻花( ) 蛙声( ) 社林( ) 忽见( )
(2)解释下列词语
西江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读感知
通读这首词,思考: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步感受词所表达的氛围与情感。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词牌名“西江月”和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从词的内容来看,词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3)词中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乡村夏夜特色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3. 情感与主题探究
(1)词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出词人的情感?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词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从字词积累、词句理解、画面想象、手法体会、情感感悟五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归纳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发挥想象,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词中的乡村夏夜美景,展现词人的情感。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西江月(xī jiāng yuè)、黄沙道(huáng shā dào)、茅店(máo diàn)等词相关字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夏夜乡村图景,体会词人所营造的清幽、恬静的意境。
3. 感受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闲适、愉悦心境,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词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想象词中画面。
2. 难点:体会词中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和独特意境;感悟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情感,理解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特殊情感。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答案: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他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曾长期闲居江西上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于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黄沙道在江西上饶的西面。词人在夏夜行走于黄沙道上,被乡村的景色和气息所感染,写下此词。词中描绘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着其壮志未酬时在乡村生活中寻求慰藉的心境。
解析: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情感基调与创作意图。
2. 字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答案:西江月(xī jiāng yuè) 黄沙道(huáng shā dào) 茅店(máo diàn) 别枝(bié zhī) 惊鹊(jīng què) 鸣蝉(míng chán) 稻花(dào huā) 蛙声(wā shēng) 社林(shè lín) 忽见(hū xiàn)
解析:“见”在这里同“现”,读xiàn,四声 ,表示显现、出现的意思。注意“蝉”“蛙”等字读音的准确性。
(2)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
黄沙道:指黄沙岭上的道路,在今江西上饶西面 。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别枝:横斜的树枝。一说另一枝;古时也有“离别枝头”之意。
惊鹊:惊醒了树枝上栖息的鹊儿。
鸣蝉:蝉儿鸣叫。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忽见:忽然出现。“见”通“现”。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含义,如“茅店”可造句“在乡间的小路上,有一座古朴的茅店” 。
3. 通读感知
答案:词中描写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雨、茅店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夏夜图景,从明月初升到骤雨忽至,展现出乡村夏夜的独特魅力,整体氛围清幽、闲适,蕴含着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
解析: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词的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做铺垫。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答案:作用:①“西江月”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律、曲调、字数、句数等形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同一词牌的词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②“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点明了词人写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即词人在夜晚行走于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读者对词的大致内容有初步了解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牌名和题目的作用,区分两者功能。
(2)答案:部分与场景:词可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夏夜乡村的宁静与丰收景象,明月升起惊飞鹊儿,清风吹拂蝉儿鸣叫,在稻花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绘了夏夜突降小雨,词人在寻找旧时茅店时的惊喜场景,天空中闪烁着几颗星星,山前落下几点雨,走过溪桥转弯处,忽然看到了熟悉的茅店 。
解析:引导学生梳理词的结构,把握场景内容。
(3)答案:描写顺序:词人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时间上,从夜晚初临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到夜渐深“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展现时间推移;空间上,随着词人的行走,视线从远处的天空、山峦,到近处的稻花、茅店,不断转换,描绘出一幅流动的乡村夏夜画卷 。
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描写顺序,体会词人的写作思路。
2. 内容与手法分析
(1)答案:表现手法及效果: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惊鹊”“鸣蝉”通过描写鹊儿受惊飞起、蝉儿鸣叫的动态,衬托出夏夜乡村的宁静清幽。在明月、清风的背景下,这些细微的动态声音反而让整个环境显得更加静谧,生动地营造出乡村夏夜既清幽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表现手法,体会词的意境。
(2)答案:画面与心情:画面:描绘了在弥漫着稻花香气的田野里,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耳边传来一片清脆的蛙声。体现的心情:词人通过描绘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表达了喜悦、闲适的心情。稻花飘香预示丰收,蛙声阵阵仿佛也在为丰收而欢唱,词人沉浸在乡村生活的美好与丰收的喜悦之中 。
解析:引导学生赏析词句,理解词人情感。
(3)答案:动静结合分析:①动态描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鹊飞、蝉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人们的交谈声、蛙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雨落等,这些动态描写让乡村夏夜充满生机与活力;②静态描写:“明月”“清风”“稻花”“社林”“茅店”等景物,描绘出乡村夏夜宁静的环境。词中动静相互映衬,动态的声音和景象打破了静态的单调,静态的环境又为动态提供了背景,使乡村夏夜的画面更加鲜活,突出了乡村生活的恬静美好,展现出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
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动静结合手法,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与主题探究
(1)答案:体现情感的词语、句子及情感:词语如“说丰年”体现出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与喜悦,也暗含词人的欣喜;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描写丰收景象和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词人的愉悦之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忽见”生动展现出词人找到茅店时的惊喜。词人表达了对乡村夏夜景色的喜爱、对乡村丰收年景的喜悦以及在乡村生活中的闲适、惬意之情 。
解析: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词人情感,培养情感感知能力。
(2)答案:理解: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打压,长期闲居乡村。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他通过描绘乡村夏夜的美好景色和生活场景,展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一方面源于乡村宁静、美好的生活与他在仕途上的失意形成对比,让他在乡村中寻得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丰收的景象、闲适的生活也寄托了他对安定、祥和生活的向往。词中看似只是描写乡村景色,实则蕴含着他壮志未酬时,在田园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复杂心境 。
解析: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深入理解词的情感,培养深度解读诗词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答案:字词积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词句理解:准确理解词中每句的意思,把握词的内容。画面想象:通过词句想象乡村夏夜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手法体会:理解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手法的运用及效果。情感感悟:体会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喜悦、闲适之情。学习古典诗词方法:了解作者及背景、分清词牌与题目、理解字词、分析手法、感悟情感 。
解析:系统总结知识与方法,构建古典诗词学习的思维框架。
六、课后作业
1. 答案及解析:检查学生背诵和默写情况,关注字词书写(如“鹊”“蝉”“茅”等)和词句顺序,及时纠正错误,强化对词的记忆。
2. 答案示例:
夏夜,明月高悬,柔和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阵清风拂过,树枝摇曳,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鹊儿。蝉儿在清风中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演奏一首夏夜之歌。田野里,稻花飘香,阵阵香气沁人心脾。人们在田埂上,兴奋地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耳边传来一片此起彼伏的蛙声,仿佛也在为丰收欢呼。忽然,天空中飘来几朵乌云,几颗星星在云层外闪烁,山前落下几点雨。我加快脚步,转过溪桥,惊喜地发现那熟悉的茅店,依然静静地立在社林边。
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紧扣词句描绘画面,是否生动展现景色特点与情感,对描写不生动、情感表达不充分的作业进行指导和修改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