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明·课程标准 建·结构体系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落实基础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与巩固1.条件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 经济需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 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条件 秦国 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个人条件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综合国力 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措施军事 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 进攻,修建长城 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 九卿制 秦的中央政府,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郡县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其他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 ;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迁豪强;颁法律等 3.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2)“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2.“大一统”:“大”不是大小,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诸侯系于天子。大一统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为现实。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从此,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知识点二 秦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的暴政大兴土木 建宫殿、陵墓;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人民摇手触禁思想禁锢 ,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秦二世 残忍昏庸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2.秦朝的速亡农民 起义 公元前209年, 、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政权 秦朝 灭亡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楚汉 战争 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摇手触禁:是指法令繁琐苛刻,人民动辄得咎,即稍微一动就可能触犯禁令。2.“张楚”政权: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旨在号召楚地人民反抗秦朝的统治。正确认识秦末农民起义的性质(1)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王朝,这一阶段的战争性质属于农民战争范畴。(2)秦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主题一 天下一统——秦的统一与巩固视角1 比较认识——秦朝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史料 西周等级制度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秦统一货币秦统一度量衡秦统一文字[导读] 史料从政治制度、货币、度量衡及文字方面反映了秦朝统一后发生的变化。[思考1] 根据史料,概括周秦之变的表现。[试答] 周秦之变内涵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变迁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主要表现 在政治上,表现为地方行政管理从封国制到郡县制;地方基础从按血缘划分到以地域划分;行政管理从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官员身份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官员产生方式从世袭制到任命制;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到依据才能;任职时间从终身制到任期制;官员经济来源从封邑到俸禄;中央实现高度集权;国家结构从割据走向统一。在经济上,表现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全面确立和巩固,形成了统一的“经济秩序”。在文化上,文字统一、思想专制的格局逐渐形成影响 民族向心力和国家统一观念逐渐被认同和接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成为历史主流,对后世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视角2 分析说明——秦朝统一的意义史料 在此之前,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王朝。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摘编自邹纪万《中国通史:秦汉史》[导读] 史料强调了秦朝统一后“中国”二字含义发生的变化、“大一统”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发展。[思考2] 根据史料,分析说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试答]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疆域奠定 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东南及南部边疆大一统观念 废除列国间重重关隘及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民族交融与 文化认同 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主题二 二世而亡——秦的暴政与速亡视角 信息提取——秦朝的社会矛盾史料1 秦朝民谣。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史料2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视域中的秦末陈胜起义》[导读] 史料1民谣揭示了秦朝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罚严酷的情况。史料2强调了秦朝建立后延续军国主义政策。[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概括秦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 你怎样认识秦朝“击胡攻越”的战争政策 [试答] 秦朝灭亡的原因僵化的法 制体系 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的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实行,法制制度开始僵化,因循守旧,不思变通苛捐暴政 (根本原因) 秦国本是一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六国后,将许多军士设置为地区的官吏,这些官吏缺乏执法素质,手段粗暴。另外,秦朝的徭役过重,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百姓苦不堪言军队多部署 在边疆,导 致内部空虚 在陈胜、吴广起事之时,秦朝的军队不是在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就是在岭南一带,内部的兵力极其空虚政治黑暗 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秦二世的无能和昏庸,专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同时,大臣之间也开始钩心斗角,并最终演化成相互残杀文化的专 制与落后 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以军事镇压代替文化交融,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随堂演练 知能进阶 品|悟|真|题【例】 (2024·湖北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思维路径][答案] 解题通法悟道1.理解秦朝的治国思想是解题的关键,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不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以民为本”,君主应重民、爱民、富民、安民。考向一 秦的统一1.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该时期是( )A.春秋 B.秦朝C.宋朝 D.元朝2.(2022·河北卷)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3.(2022·湖北卷)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考向二 秦的暴政与速亡4.(2023·天津卷)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研|练|模|拟1.(2025·银川市联考)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 )A.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B.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C.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D.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2.(2025·玉溪模拟)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综合国力的增强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3.(2025·晋中模拟)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4.(2025·太原联考)如图为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诏版(诏文刻在铜版上)。上有“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等字。该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 )A.是佐证秦朝疆域对外扩张的实物史料B.研究秦朝推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C.见证了青铜时代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D.领略秦楷书灿烂多姿的艺术魅力5.(2025·郴州统考)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落实基础 自主学习 安定统一 政治分裂 地理位置 商鞅变法 匈奴 中央 度量衡 焚书坑儒 陈胜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主题一思考1 提示 周秦之变在政治上表现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在经济上,确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等,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使经济生活从无序走向有序。文化上统一了文字,由多元走向统一。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需要和反映,是社会形态转型的必然要求。思考2 提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强化,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认同与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延续。中华民族的这种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近代战胜敌人的最深厚的民族基因。主题二思考 提示 原因:兵役、徭役、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法律严苛;秦朝没有顺应百姓休养生息的期望;穷兵、黜武。认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短命而亡。 随堂演练 知能进阶品|悟|真|题【例】 B1.B 解析 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地方实行郡县制,基层编制什伍,故是秦朝,B项正确;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瓦解时期,郡县制尚未完全建立,排除A项;宋朝地方是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故选B。2.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3.A 解析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4.B 解析 根据材料“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体现了项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进行政治制度革新,B项正确;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这不属于目光远大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统,与审时度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统,未体现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故选B。研|练|模|拟1.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王以违约为借口,对六国发动战争。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对战争合理性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宣扬统一战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强调民众支持是一种更为柔和的统治策略,注重争取民心,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统治策略的调整,即从强调外部理由(如他国违约)转向强调内部因素(民众支持),以寻求新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社会结构重大改变无直接关联,且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覆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皇帝制度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故选D。2.C 解析 根据材料“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综合国力的增强属于秦统一的一方面原因,但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并把权力集中于君王,这主要突出的是国家组织能力强,排除D项。故选C。3.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制”应该是郡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郡县制的创立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起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C项;秦朝的君主“独制”,并没有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排除D项。故选A。4.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诏文中提到“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表明秦朝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一法律、度量衡等,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因此,秦诏版是研究秦朝推行巩固大一统措施的重要实物史料,B项正确;诏书中的“廿六年”指的是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之年,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这体现不出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青铜时代为商周时期,排除C项;该诏书字体为秦小篆,字迹清晰,线条纤细,弥足珍贵,通过此诏版铭文我们可以窥探到秦代篆书灿烂多姿的艺术魅力,排除D项。故选B。5.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陈苏镇认为由于楚地与秦地风俗的差异,使得楚人对秦的反抗程度更为激烈,所以他是在强调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A项正确;秦朝在东方和楚地推行的律令是相同的,排除B项;张楚政权最终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C项;“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是东方人反秦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共49张PPT)第3讲第一单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明·课程标准 建·结构体系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落实基础/自主学习赢在微点 历史 大一轮第一部分知识点一秦的统一与巩固1.条件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 __________经济需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 __________所带来的阻碍地理条件 秦国 __________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个人条件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综合国力 __________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安定统一政治分裂地理位置商鞅变法2.措施军事 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北方:击退 ______进攻,修建长城政治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 九卿制 秦的中央政府,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郡县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 _____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其他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 _________;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迁豪强;颁法律等匈奴中央度量衡3.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影响深远。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 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2)“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 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2.“大一统”:“大”不是大小,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诸侯系于天子。大一统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为现实。29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从此,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知识点二秦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的暴政大兴土木 建宫殿、陵墓;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人民摇手触禁思想禁锢 ___________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秦二世 残忍昏庸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焚书坑儒2.秦朝的速亡农民 起义 公元前209年, ________、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政权秦朝 灭亡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楚汉 战争 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陈胜1.摇手触禁:是指法令繁琐苛刻,人民动辄得咎,即稍微一动就可能触犯禁令。2.“张楚”政权: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旨在号召楚地人民反抗秦朝的统治。29正确认识秦末农民起义的性质(1)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王朝,这一阶段的战争性质属于农民战争范畴。(2)秦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赢在微点 历史 大一轮第二部分视角1 比较认识——秦朝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史学视野要宽史料 主题一 天下一统——秦的统一与巩固[导读] 史料从政治制度、货币、度量衡及文字方面反映了秦朝统一后发生的变化。[思考1] 根据史料,概括周秦之变的表现。[试答] 周秦之变在政治上表现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在经济上,确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等,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使经济生活从无序走向有序。文化上统一了文字,由多元走向统一。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需要和反映,是社会形态转型的必然要求。历史理解要透周秦之变内涵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变迁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主要表现 在政治上,表现为地方行政管理从封国制到郡县制;地方基础从按血缘划分到以地域划分;行政管理从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官员身份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官员产生方式从世袭制到任命制;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到依据才能;任职时间从终身制到任期制;官员经济来源从封邑到俸禄;中央实现高度集权;国家结构从割据走向统一。在经济上,表现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全面确立和巩固,形成了统一的“经济秩序”。在文化上,文字统一、思想专制的格局逐渐形成影响 民族向心力和国家统一观念逐渐被认同和接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成为历史主流,对后世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视角2 分析说明——秦朝统一的意义史学视野要宽史料 在此之前,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王朝。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摘编自邹纪万《中国通史:秦汉史》[导读] 史料强调了秦朝统一后“中国”二字含义发生的变化、“大一统”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发展。[思考2] 根据史料,分析说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试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强化,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认同与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延续。中华民族的这种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近代战胜敌人的最深厚的民族基因。历史理解要透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疆域奠定 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东南及南部边疆大一统观念 废除列国间重重关隘及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民族交融与 文化认同 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视角 信息提取——秦朝的社会矛盾史学视野要宽史料1 秦朝民谣。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主题二 二世而亡——秦的暴政与速亡史料2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视域中的秦末陈胜起义》[导读] 史料1民谣揭示了秦朝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罚严酷的情况。史料2强调了秦朝建立后延续军国主义政策。[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概括秦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 你怎样认识秦朝“击胡攻越”的战争政策 [试答] 原因:兵役、徭役、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法律严苛;秦朝没有顺应百姓休养生息的期望;穷兵、黜武。认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短命而亡。历史理解要透秦朝灭亡的原因僵化的法 制体系 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的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实行,法制制度开始僵化,因循守旧,不思变通苛捐暴政 (根本原因) 秦国本是一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六国后,将许多军士设置为地区的官吏,这些官吏缺乏执法素质,手段粗暴。另外,秦朝的徭役过重,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百姓苦不堪言军队多部署 在边疆,导 致内部空虚 在陈胜、吴广起事之时,秦朝的军队不是在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就是在岭南一带,内部的兵力极其空虚政治黑暗 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秦二世的无能和昏庸,专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同时,大臣之间也开始钩心斗角,并最终演化成相互残杀文化的专 制与落后 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以军事镇压代替文化交融,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随堂演练/知能进阶赢在微点 历史 大一轮第三部分品|悟|真|题【例】 (2024·湖北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 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思维路径][答案] B解题通法悟道1.理解秦朝的治国思想是解题的关键,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不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以民为本”,君主应重民、爱民、富民、安民。考向一 秦的统一1.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春秋 B.秦朝C.宋朝 D.元朝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地方实行郡县制,基层编制什伍,故是秦 朝,B项正确;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瓦解时期,郡县制尚未完全建立,排除A项;宋朝地方是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故选B。解析2.(2022·河北卷)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解析3.(2022·湖北卷)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文献记述 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 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解析考向二 秦的暴政与速亡4.(2023·天津卷)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根据材料“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率部东归,体现了项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进行政治制度革新,B项正确;项羽取得咸阳后分封诸王,这不属于目光远大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 统,与审时度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项羽观念传 统,未体现项羽优柔寡断,排除D项。故选B。解析研|练|模|拟1.(2025·银川市联考)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 )A.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B.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C.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D.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王以违约为借口,对六国发动战争。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对战争合理性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宣扬统一战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强调民众支持是一种更为柔和的统治策略,注重争取民心,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统治策略的调整,即从强调外部理由(如他国违约)转向强调内部因素(民众支 持),以寻求新建立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社会结构重大改变无直接关联,且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覆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 项;皇帝制度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故选D。解析2.(2025·玉溪模拟)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根据材料“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综合国力的增强属于秦统一的一方面原因,但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并把权力集中于君王,这主要突出的是国家组织能力强,排除D项。故选C。解析3.(2025·晋中模拟)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制”应该是郡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郡县制的创立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起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C项;秦朝的君主“独制”,并没有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排除D项。故选A。解析4.(2025·太原联考)如图为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诏版(诏文刻在铜版上)。上有“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等字。该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 )A.是佐证秦朝疆域对外扩张的实物史料B.研究秦朝推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C.见证了青铜时代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D.领略秦楷书灿烂多姿的艺术魅力根据材料可知,诏文中提到“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表明秦朝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一法律、度量衡等,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因此,秦诏版是研究秦朝推行巩固大一统措施的重要实物史料,B项正确;诏书中的“廿六年”指的是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统一之年,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这体现不出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青铜时代为商周时 期,排除C项;该诏书字体为秦小篆,字迹清晰,线条纤细,弥足珍贵,通过此诏版铭文我们可以窥探到秦代篆书灿烂多姿的艺术魅力,排除D项。故选B。解析5.(2025·郴州统考)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根据题意可知,陈苏镇认为由于楚地与秦地风俗的差异,使得楚人对秦的反抗程度更为激烈,所以他是在强调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A项正确;秦朝在东方和楚地推行的律令是相同的,排除B项;张楚政权最终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C项; “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是东方人反秦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解析训练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1.(2025·四川南充模拟)李斯在《狱中上书》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这表明秦的统一得益于( )A.商鞅变法的彻底B.政策和策略的合理性C.李斯的雄才大略D.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2.(2025·宜昌市联考)学者王蘧常论称:始皇帝散纵而成一统,立制以仪百王,虽享国日浅,而后之称皇称帝者,皆阳斥而实阴祖之,莫能外也。其善者,则犹肖子肖孙;其不善者,则不肖之子若孙也,则谓其未尝亡可也。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A.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B.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C.称帝建制的深远影响D.阳儒阴法的统治策略3.(2025·广州市开学考)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 )A.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B.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C.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2025·河北邯郸模拟)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5.(2025·秦皇岛市开学考)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A.郡县权力有所扩大 B.民众徭役负担沉重C.注重保障农业生产 D.法律规定严酷细致6.(2025·随州市阶段考)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D.笼络了地方诸侯王7.(2025·云南昆明模拟)秦汉时期,沟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舟车等运输工具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渐形成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社会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D.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8.(2025·辽宁丹东模拟)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对于这些博士传世文献记载较少,今尚知名的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A.百家争鸣的体现 B.制约皇权的需要C.太学教育的发展 D.治国理念的影响9.(2025·苏州市联考)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10.(2025·江苏南京模拟)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奖励军功制: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据此推测,这一现象( )A.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隐患B.标志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D.加速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11.(2025·安徽六安模拟)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采取军功爵制使秦人“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成为秦统一六国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秦统一后不过十余年,由河南阳城派往渔阳(今北京地区附近)的戍卒却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的弊端 B.大一统下的新矛盾C.政治变革的局限 D.经济基础的封建化二、非选择题12.(2025·甘肃天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便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微外”的西南夷。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并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公元前221年后,嬴政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直至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此外,嬴政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如《史记》中载:“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材料二 自窝阔台至忽必烈,蒙古人先后灭亡了大理和南宋,建立元帝国,并在西南地区积极开疆拓土,开辟交通路线,如在云南地区新辟通达内地的要道。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西南边疆与内地并无很大区别,它既是赋税来源,也是对外扩张、交流的基地和门户。为管理西南,元政府迁移大批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在当地屯田,扩大矿藏的开采,至于蛮夷腹心之地,则“制兵屯旅以控扼之”。此外,元政府在委派行省大员的基础上,兼用土酋或宗教首领充任土官,统摄军民。土官虽世袭,但遇纠纷,仍要接受行省官员裁决。在教育上,元政府广开学校,并立文庙、塑孔子像,时人称为:“虽穷边蛮僚之乡,咸建庠序矣。”在这一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而过重的赋税、兵役及边疆官吏的民族歧视、贪赃枉法等,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摘编自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经营西南地区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经营西南地区的特点。训练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B 解析 根据材料“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可知,秦之所以得以统一,得益于在政治、策略、军事训练、爵禄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合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商鞅变法,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A项;李斯的《狱中上书》提到了自己的功劳,但并未认为自己雄才大略,排除C项;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因此D项不构成秦统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2.C 解析 根据材料“而后之称皇称帝者……莫能外也”“谓其未尝亡可也”等论述可知,秦始皇创设的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天下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二世而亡不是学者论述的主旨,排除B项;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D项。故选C。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叙述了周代道路和秦朝驰道的使用均对身份等级进行了规定,体现了秦朝延续了周代社会身份高低贵贱的等级性,但周朝在道路使用方面区分的是贵族(君子)和非贵族(小人),而秦朝区分的是君主与非君主,B项正确;就秦朝而言,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指的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涉及的是道路使用而非道路修筑,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而非发展,排除D项。故选B。4.D 解析 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C项。故选D。5.C 解析 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有利于保障农时,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洞庭郡守发布关于徭役的法令,看不出郡守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反映不出民众徭役负担沉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洞庭郡的徭役情况,无法体现法律规定严酷细致,排除D项。故选C。6.C 解析 根据题干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时期郡县制还存在不足,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地方制度有所不足,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排除A项;根据“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郡县制没有产生强有力的向心力,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秦朝没有地方诸侯王,排除D项。故选C。7.C 解析 根据材料,秦汉时期,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全国各地的沟通加强,这得益于这一时期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局面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业技术如何发展,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B项;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只是表象,并非实质,排除D项。故选C。8.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儒生所秉持的儒家思想与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太相符,所以这些博士虽然有一定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思想专制,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排除A项;秦朝的博士制度并非是为了制约皇权,排除B项;太学是汉代才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9.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却遭到东方各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着一定危机,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的缺陷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秦国的二十等爵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越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10.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朝沿袭商鞅时代奖励军功的传统,导致统一后的秦朝出现了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军人从政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加剧了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隐患,A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秦朝”一词说明这时期秦已经完成统一,排除C项;早期国家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11.B 解析 材料主旨反映了“秦统一”前后兵役制度和严刑峻法造成的完全相反的效果。统一国家疆域辽阔,百姓服兵役和徭役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国家的主要任务由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变为休养生息、稳定人心,而秦统一后,延续了商鞅变法时期的兵役、徭役制度和严刑峻法,一定程度激化矛盾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一统局面下出现的新矛盾,官僚政治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性,排除A项;秦朝实行的政治变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排除C项;经济基础的封建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B。12.答案 (1)有利条件:秦国对西南地区长久的开发和管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确立;西南地区和内地联系的逐渐加强。(2)特点:体现了一定的“天下一家”“内外一体”思想;注重中央集权;形式多样化;因俗而治;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共28张PPT)训练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25·四川南充模拟)李斯在《狱中上书》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 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这表明秦的统一得益于( )A.商鞅变法的彻底 B.政策和策略的合理性C.李斯的雄才大略 D.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可知,秦之所以得以统一,得益于在政治、策略、军事训练、爵禄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合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商鞅变法,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A项;李斯的《狱中上书》提到了自己的功劳,但并未认为自己雄才大略,排除C项;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因此D项不构成秦统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解析1567891011122342.(2025·宜昌市联考)学者王蘧常论称:始皇帝散纵而成一统,立制以仪百王,虽享国日浅,而后之称皇称帝者,皆阳斥而实阴祖之,莫能外也。其善者,则犹肖子肖孙;其不善者,则不肖之子若孙 也,则谓其未尝亡可也。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A.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B.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C.称帝建制的深远影响D.阳儒阴法的统治策略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而后之称皇称帝者……莫能外也”“谓其未尝亡可也”等论述可知,秦始皇创设的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天下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二世而亡不是学者论述的主旨,排除B项;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3.(2025·广州市开学考)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 )A.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B.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C.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叙述了周代道路和秦朝驰道的使用均对身份等级进行了规定,体现了秦朝延续了周代社会身份高低贵贱的等级性,但周朝在道路使用方面区分的是贵族(君子)和非贵族 (小人),而秦朝区分的是君主与非君主,B项正确;就秦朝而言,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指的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涉及的是道路使用而非道路修筑,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而非发展,排除D 项。故选B。解析1567891011122344.(2025·河北邯郸模拟)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C项。故选D。解析1567891011122345.(2025·秦皇岛市开学考)秦始皇二十七年,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城旦舂(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A.郡县权力有所扩大B.民众徭役负担沉重C.注重保障农业生产D.法律规定严酷细致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洞庭郡守发布法令,明确运输任务一定要先尽量使用徒刑、隶臣妾、居赀赎债类人员。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这有利于保障农时,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洞庭郡守发布关于徭役的法令,看不出郡守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有在运送紧急任务而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反映不出民众徭役负担沉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洞庭郡的徭役情况,无法体现法律规定严酷细致,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6.(2025·随州市阶段考)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D.笼络了地方诸侯王156789101112234根据题干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时期郡县制还存在不足,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地方制度有所不足,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排除A项;根据“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可知,秦朝郡县制没有产生强有力的向心力,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 制,废除分封制,秦朝没有地方诸侯王,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7.(2025·云南昆明模拟)秦汉时期,沟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舟车等运输工具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渐形成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社会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D.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秦汉时期,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全国各地的沟通加强,这得益于这一时期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局面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业技术如何发展,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B项;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只是表象,并非实质,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8.(2025·辽宁丹东模拟)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对于这些博士传世文献记载较少,今尚知名的只有十几个人,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A.百家争鸣的体现 B.制约皇权的需要C.太学教育的发展 D.治国理念的影响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儒生所秉持的儒家思想与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太相 符,所以这些博士虽然有一定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思想专制,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排除A项;秦朝的博士制度并非是为了制约皇权,排除B项;太学是汉代才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解析1567891011122349.(2025·苏州市联考)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却遭到东方各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着一定危机,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的缺陷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秦国的二十等爵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越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解析15678910111223410.(2025·江苏南京模拟)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奖励军功制: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据此推测,这一现象( )A.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隐患B.标志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D.加速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156789101112234材料反映了秦朝沿袭商鞅时代奖励军功的传统,导致统一后的秦朝出现了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军人从政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加剧了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隐患,A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秦朝”一词说明这时期秦已经完成统一,排除C 项;早期国家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解析15678910111223411.(2025·安徽六安模拟)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采取军功爵制使秦人“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成为秦统一六国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秦统一后不过十余年,由河南阳城派往渔阳(今北京地区附近)的戍卒却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的弊端 B.大一统下的新矛盾C.政治变革的局限 D.经济基础的封建化156789101112234材料主旨反映了“秦统一”前后兵役制度和严刑峻法造成的完全相反的效果。统一国家疆域辽阔,百姓服兵役和徭役成本大幅增 加,同时国家的主要任务由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变为休养生息、稳定人心,而秦统一后,延续了商鞅变法时期的兵役、徭役制度和严刑峻法,一定程度激化矛盾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一统局面下出现的新矛盾,官僚政治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性,排除A项;秦朝实行的政治变革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排除C项;经济基础的封建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B。解析156789101112234二、非选择题12.(2025·甘肃天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嬴驷灭蜀后,便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巴蜀微外”的西南夷。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并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公元前221年后,嬴政又在其基础上不断延伸,直至郎州(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此外,嬴政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并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如《史记》中载:“邛、笮、冉駹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156789101112234材料二 自窝阔台至忽必烈,蒙古人先后灭亡了大理和南宋,建立元帝国,并在西南地区积极开疆拓土,开辟交通路线,如在云南地区新辟通达内地的要道。在元朝统治者看来,西南边疆与内地并无很大区别,它既是赋税来源,也是对外扩张、交流的基地和门户。为管理西南,元政府迁移大批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在当地屯田,扩大矿藏的开采,至于蛮夷腹心之地,则“制兵屯旅以控扼之”。此 外,元政府在委派行省大员的基础上,兼用土酋或宗教首领充任土官,统摄军民。土官虽世袭,但遇纠纷,仍要接受行省官员裁决。156789101112234在教育上,元政府广开学校,并立文庙、塑孔子像,时人称为:“虽穷边蛮僚之乡,咸建庠序矣。”在这一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内地的政治制度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而过重的赋 税、兵役及边疆官吏的民族歧视、贪赃枉法等,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摘编自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15678910111223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经营西南地区的有利条件。有利条件:秦国对西南地区长久的开发和管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确立;西南地区和内地联系的逐渐加强。答案156789101112234(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经营西南地区的特点。特点:体现了一定的“天下一家”“内外一体”思想;注重中央集 权;形式多样化;因俗而治;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答案15678910111223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ocx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x 训练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ocx 训练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