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明·课程标准 建·结构体系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落实基础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强盛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背景 ①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②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 措施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 ,减少财政支出 影响 ①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②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最终引发“七国之乱”2.西汉的强盛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确立 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设立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任用酷吏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 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 向商人征收 思想 思想大一统 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三次北击匈奴出使西域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西北管辖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 1.推恩令: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这样,既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又削弱了王国势力。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于是,王国逐渐缩小,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地方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2.均输平准制度: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纳的贡赋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是运往京师,或是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均输平准制度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1.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经济政策中的体现,不是儒家思想的指导。2.“尊崇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不完全是先秦时期的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家民本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3.汉代儒学的四大新变化。(1)统治术的变化: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2)人民性逐渐淡化: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3)浓厚的神秘色彩: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4)地位发生变化:从先秦民间学说上升为汉代官方学说。知识点二 东汉的兴衰与两汉的文化1.东汉的兴衰东汉建立 ①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农民破产 ②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③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推翻王莽政权 ④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光武中兴 加强皇权,强化尚书台;严控外戚,整顿 ,惩处贪污;裁并郡县,节省开支;清查垦田、户口,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东汉衰落 ①外戚、宦官专权 ②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为“ ”,他们被宦官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③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被称为“黄巾军”。东汉名存实亡2.两汉的文化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 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是中国第一部 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数学 《九章 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医学 《黄帝 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 的基础 《神农 本草经》 成书于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造纸 术 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田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建立了家族田庄。田庄是东汉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自给自足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体。1.黄巾起义没有推翻东汉政权: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造纸术并不是出现于东汉,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能说发明了造纸术。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主题一 盛世辉煌——西汉的建立与强盛视角 分析说明——汉武帝的举措与西汉的强盛史料1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2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导读] 史料1介绍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推恩令”、平定叛乱、限制诸侯王的活动等措施;史料2反映了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思考] 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试答]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巩固 统一 巩固了边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制度 创设 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 发展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价值 观念 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民族 交融 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统一 心理 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主题二 多元统一——两汉的文化视角 概括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特征史料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尊崇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义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导读] 史料强调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董仲舒的主张对法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简析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试答] 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君权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以此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尊崇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随堂演练 知能进阶 品|悟|真|题【例】 (2024·浙江卷1月)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思维路径][答案] 解题通法悟道1.排除与题干材料主旨不对位的选项是解题关键,当时的尚书属于皇帝的秘书,并未成为正式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汉成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3—公元前7年)的做法利于强化皇权。2.尚书台始于汉代,初为皇帝秘书机关,东汉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后权力渐被中书省等分割,至隋唐成为执行机构,后逐渐名存实亡,元代后废除。考向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考向二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2.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3.(2022·天津卷)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考向三 东汉的兴衰4.(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考向四 两汉的文化5.(2023·辽宁卷)《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研|练|模|拟1.(2025·重庆市联考)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156—前87年,汉武帝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汉承秦制 B.休养生息C.重农抑商 D.统一货币2.(2025·菏泽市联考)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3.(2025·内蒙古包头开学考试)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国家控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D.改革币制,行五铢钱4.(2025·十堰市联考)在董仲舒看来,“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又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的这一观点( )A.体现了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B.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C.有效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最终成熟5.(2025·山东济宁模拟)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的高度重视 B.经济计划的制订C.生活的实际需求 D.交通运输的发展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落实基础 自主学习 与民休息 节俭 察举制 刺史 铁 财产税 西域都护府 王莽 新 洛阳 吏治 清议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 中医理论 东汉 蔡伦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主题一思考 提示 举措: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谋反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身边人员或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主题二思考 提示 主张:尊崇儒术(或尊重儒术);以经注律(或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或将汉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大一统。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或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或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随堂演练 知能进阶品|悟|真|题【例】 C1.A 解析 根据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2.C 解析 根据材料“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方式,即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C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问题,且盐铁官营解决不了诸侯国贡品运输问题,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摊丁入亩,排除D项。故选C。3.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两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4.B 解析 根据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5.D 解析 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研|练|模|拟1.B 解析 根据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汉承秦制,指的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的,与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不符,排除C项;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不符,排除D项。故选B。2.D 解析 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通过“盐铁官营”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均输平准”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在强化对经济的控制,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且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A项正确;“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C项属于政治上的刺史制度,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C项;“改革币制,行五铢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4.A 解析 根据材料“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正四方”“立王以善之”可知,董仲舒认为如果为政者能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互相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那么,天下民众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端正自己的行为,在此董仲舒意在强调统治者应承担教化职责,体现了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董仲舒关于君主端正行为、教化百姓的主张,汉武帝大一统的理论基础是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学说,排除B项;董仲舒强调君主要“正心”和教化百姓,有约束君主行为的意味,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并不能有效制约君主的专制权力,排除C项;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5.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章算术》中《均输》篇中的算题反映了“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学专著中出现运量、运力的计算,是官营运输业等生活的实际需求需要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涉及《九章算术》的内容中涉及解决官营运输业实际需要的内容,但没有涉及政府对数学的态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九章算术》中官营手工业管理中应用了数学知识,但这属于手工业管理,没有制订经济计划,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生活需要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没有涉及交通发展对数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共54张PPT)第4讲第一单元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明·课程标准 建·结构体系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落实基础/自主学习赢在微点 历史 大一轮第一部分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强盛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背景 ①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②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措施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 ,减少财政支出影响 ①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②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与民休息节俭2.西汉的强盛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确立 ________ 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设立 ______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任用酷吏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察举制刺史经济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 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 向商人征收 ________思想 思想大一统 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三次北击匈奴出使西域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西北管辖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 ____________铁财产税西域都护府1.推恩令: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这样,既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又削弱了王国势力。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于是,王国逐渐缩小,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地方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2.均输平准制度: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纳的贡赋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是运往京师,或是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 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均输平准制度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291.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经济政策中的体现,不是儒家思想的指导。2.“尊崇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不完全是先秦时期的儒 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家民本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293.汉代儒学的四大新变化。(1)统治术的变化: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2)人民性逐渐淡化: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3)浓厚的神秘色彩: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4)地位发生变化:从先秦民间学说上升为汉代官方学说。知识点二东汉的兴衰与两汉的文化1.东汉的兴衰东汉建立 ①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农民破产。②公元9年,外戚 _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③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推翻王莽政权。④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______光武中兴 加强皇权,强化尚书台;严控外戚,整顿 ______,惩处贪污;裁并郡县,节省开支;清查垦田、户口,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王莽新洛阳吏治东汉衰落 ①外戚、宦官专权。②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为“ ”,他们被宦官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③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被称为“黄巾军”。东汉名存实亡清议2.两汉的文化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 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是中国第一部 断代史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数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医学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 ___________的基础《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 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造纸术 105年,东汉 ______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医理论东汉蔡伦田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建立了家族田 庄。田庄是东汉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自给自足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实 体。291.黄巾起义没有推翻东汉政权: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3.造纸术并不是出现于东汉,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能说发明了造纸术。聚焦主题/合作探究赢在微点 历史 大一轮第二部分视角 分析说明——汉武帝的举措与西汉的强盛史学视野要宽史料1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 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主题一 盛世辉煌——西汉的建立与强盛史料2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导读] 史料1介绍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推恩令”、平定叛乱、限制诸侯王的活动等措施;史料2反映了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思考] 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试答] 举措: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谋反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身边人员或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历史理解要透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巩固 统一 巩固了边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制度 创设 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 发展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价值 观念 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民族 交融 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统一 心理 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视角 概括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特征史学视野要宽史料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尊崇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义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 “《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 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主题二 多元统一——两汉的文化[导读] 史料强调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董仲舒的主张对法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简析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试答] 主张:尊崇儒术(或尊重儒术);以经注律(或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或将汉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大一统。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或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或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历史理解要透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君权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以此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尊崇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 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 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随堂演练/知能进阶赢在微点 历史 大一轮第三部分品|悟|真|题【例】 (2024·浙江卷1月)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思维路径][答案] C解题通法悟道1.排除与题干材料主旨不对位的选项是解题关键,当时的尚书属于皇帝的秘书,并未成为正式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汉成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3—公元前7年)的做法利于强化皇权。2.尚书台始于汉代,初为皇帝秘书机关,东汉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后权力渐被中书省等分割,至隋唐成为执行机构,后逐渐名存实亡,元代后废除。考向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尊崇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解析考向二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2.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根据材料“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方式,即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C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问题,且盐铁官营解决不了诸侯国贡品运输问题,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摊丁入 亩,排除D项。故选C。解析3.(2022·天津卷)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根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 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两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解析考向三 东汉的兴衰4.(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根据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解析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解析考向四 两汉的文化5.(2023·辽宁卷)《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 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 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 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解析研|练|模|拟1.(2025·重庆市联考)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自天子不能具钧 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156—前87年,汉武帝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汉承秦制 B.休养生息C.重农抑商 D.统一货币根据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汉承秦 制,指的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 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排除A项;重农抑商解析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的,与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不符,排除C项;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不符,排除D项。故选B。解析2.(2025·菏泽市联考)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 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解析3.(2025·内蒙古包头开学考试)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国家控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 D.改革币制,行五铢钱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通过“盐铁官营”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均输平准”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在强化对经济的控制,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且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A项正确;“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C项属于政治上的刺史制度,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C项;“改革币制,行五铢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解析4.(2025·十堰市联考)在董仲舒看来,“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又言“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的这一观点( )A.体现了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B.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C.有效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最终成熟根据材料“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正四方”“立王以善之”可知,董仲舒认为如果为政者能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互相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那么,天下民众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端正自己的行为,在此董仲舒意在强调统治者应承担教化职责,体现了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董仲舒关于君主端正行为、教化百姓的主张,汉武帝大一统的理论基础是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学说,排除B项;董仲舒解析强调君主要“正心”和教化百姓,有约束君主行为的意味,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并不能有效制约君主的专制权力,排除C 项;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标志着儒学理论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解析5.(2025·山东济宁模拟)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 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的高度重视 B.经济计划的制订C.生活的实际需求 D.交通运输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章算术》中《均输》篇中的算题反映了“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学专著中出现运量、运力的计算,是官营解析运输业等生活的实际需求需要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涉及《九章算术》的内容中涉及解决官营运输业实际需要的内容,但没有涉及政府对数学的态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九章算术》中官营手工业管理中应用了数学知识,但这属于手工业管理,没有制订经济计划,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生活需要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没有涉及交通发展对数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解析训练4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1.(2025·山西晋城模拟)西汉初年,政府崇尚“无为而治”,默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文景时期,部分诸侯王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成为其发动叛乱的倚仗,一些宠臣也借助国家矿山铸钱敛财,富逾王侯。这可用于说明( )A.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偏低B.休养生息有助于改善民生C.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D.财政危机推动了币制改革2.(2025·漳州市统考)汉初规定,诸侯王册封后必须立即就国,同时就国时的出行规格、居住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这说明( )A.郡国并行有利于政权巩固B.汉初政治局面极不稳定C.汉朝严密防范诸侯国势力D.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3.(2025·黄冈市联考)汉武帝时期,“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A.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权威B.转移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C.选拔基层官员,提升行政效率D.防范外戚权臣,制约宦官权力4.(2025·江苏南通开学考)汉初讲究清静无为,政务简单,皇帝和丞相五天才开一次办公会。到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朝廷多事”,原有的那套轻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需要,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汉武帝“另起炉灶”主要表现为( )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B.设立刺史制度以监察官员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D.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5.(2025·潍坊市联考)西汉武帝末年,隽不疑任青州刺史。武帝去世后,昭帝即位,“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因此,昭帝擢升隽不疑为京兆尹,并“赐钱百万”。据此推断,西汉刺史制度( )A.扩大了皇权范围B.有利于选拔郡国官员C.加强了中央集权D.确保了官员清正廉洁6.(2025·湖南长沙模拟)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主题,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由此可见( )A.汉朝统治者为民生考虑B.国家政策以农为本C.政府与商人争夺利益D.商业发达政府重视7.(2025·广东湛江模拟)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8.(2025·南平市联考)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又强调夷夏的内外之别和王者施爱的先后顺序,其大一统思想强调王者之尊,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社会秩序。这反映了( )A.汉代兴起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的盛行C.探讨边疆的治理模式D.新儒学的社会现实性9.(2025·汕头市质检)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这些措施保证了( )A.少数民族地区秩序稳定B.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C.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畅通D.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西域10.(2025·山西吕梁模拟)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11.(2025·陕西宝鸡模拟)据学者研究,《史记》中司马迁对秦不同时期的战争,使用了不同的表述。秦昭王及秦始皇时期的战争,《史记》主要使用“攻”字进行记述,如“王贲攻魏”;而秦始皇称帝后,战争中集中使用“定”的表述,如“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这一不同表述反映了《史记》( )A.通过描述战争对秦暴政的抨击B.大一统视域下对秦战争的审视C.带有浓厚主观色彩史料价值低D.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二、非选择题12.(2025·广东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的混合政体在理念上则凸显对“周政”和“秦政”优势的正当继承。但这种以血缘和硬实力为基础的平衡缺乏稳定性和韧性。……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摘编自《潘妮妮:汉初混合政体与儒家制度化的“间隙显现”——中华帝国初期政治发展的一种观察视角》材料二 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汉武帝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前118年,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前98年,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自此,民间不得私自酿造酒。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武帝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国有专营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实施的积极影响。训练4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民间自行铸造钱币和部分诸侯王、宠臣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和威胁中央集权,表明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C项正确;材料强调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未涉及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情况,排除A项;休养生息的确有助于改善民生,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未体现西汉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C。2.D 解析 根据材料“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可知,汉初对诸侯封国作了具体的制度规定,并且在出现诸吕叛乱后,刘氏子弟封国对诸吕叛乱进行了讨伐,巩固了汉初的统治,说明此时的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出现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平叛的是刘氏子弟封国,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对诸侯国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对其的防范,但C项不是对材料的整体解释,排除C项。故选D。3.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分割丞相的权力,使得君主能够直接控制“中朝”的重要官员,从而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排除A项;材料与选拔基层官员无关,属于中央机构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制约的是相权,非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4.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设立了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官员,B项正确;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C两项;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5.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隽不疑任青州刺史阻止了齐孝王孙刘泽谋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监察作用,不是皇权范围,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选拔官员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确保了官员清正廉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6.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历代统治者表面“重农抑商”,实则“重商”。即如汉武帝所谓的“盐铁官营”,也是“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史记·平准书》),实际是私商官营化,是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所服务的。由此可见,政府是与商人争夺利益,C项正确。A、B两项并非统治者青睐桑弘羊主张的根本原因,排除;汉代抑商政策严格,商业发展受限,排除D项。故选C。7.A 解析 根据材料“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涉及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禁止郡国铸币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A。8.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统治者要爱及四夷,又强调夷夏的内外之别和王者施爱的先后顺序,并且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社会秩序,这说明其在探讨如何治理边疆四夷,C项正确;大一统思想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君主(国王)的权力来源于神,君主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其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并且神圣不可侵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新儒学的确反映了社会现实性,但这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9.C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和所学可知,汉朝通过军事征服、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确;当时的少数民族秩序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保障西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西域是在东汉以后,排除D项。故选C。10.C 解析 根据材料“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轮流把持最高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说明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方式,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君主继承制度,排除B项;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11.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史记》在秦昭王及秦始皇时期对战争描述多用“攻”字,而在秦统一后则用“定”字,说明司马迁《史记》在不同时期对战争的看法不同,体现其在汉朝大一统视域下对秦战争的审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暴政,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在不同时期对战争描述的区别,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排除C项;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12.答案 (1)措施:“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颁布“推恩令”;“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建立中朝制度;“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设立刺史制度。(任意答出三点即可)(2)内容: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经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后世的经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提高了手工业制造技艺;打击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增强边疆防御;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推动西汉走向强盛。(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共28张PPT)训练4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2025·山西晋城模拟)西汉初年,政府崇尚“无为而治”,默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文景时期,部分诸侯王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成为其发动叛乱的倚仗,一些宠臣也借助国家矿山铸钱敛财,富逾王侯。这可用于说明( )A.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偏低B.休养生息有助于改善民生C.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D.财政危机推动了币制改革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民间自行铸造钱币和部分诸侯王、宠臣靠铸钱聚敛起的财富,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和威胁中央集权,表明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C项正确;材料强调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未涉及货币铸造业技术门槛情况,排除A项;休养生息的确有助于改善民生,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货币发行权关系国家安危,未体现西汉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2.(2025·漳州市统考)汉初规定,诸侯王册封后必须立即就国,同时就国时的出行规格、居住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这说明( )A.郡国并行有利于政权巩固B.汉初政治局面极不稳定C.汉朝严密防范诸侯国势力D.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可知,汉初对诸侯封国作了具体的制度规定,并且在出现诸吕叛乱后,刘氏子弟封国对诸吕叛乱进行了讨伐,巩固了汉初的统治,说明此时的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出现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平叛的是刘氏子弟封国,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对诸侯国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对其的防范,但C项不是对材料的整体解释,排除C项。故选D。解析1567891011122343.(2025·黄冈市联考)汉武帝时期,“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A.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权威B.转移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C.选拔基层官员,提升行政效率D.防范外戚权臣,制约宦官权力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分割丞相的权力,使得君主能够直接控制“中朝”的重要官员,从而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排除A项;材料与选拔基层官员无关,属于中央机构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制约的是相权,非宦官权 力,排除D项。故选B。解析1567891011122344.(2025·江苏南通开学考)汉初讲究清静无为,政务简单,皇帝和丞相五天才开一次办公会。到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朝廷多事”,原有的那套轻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需要,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汉武帝“另起炉灶”主要表现为( )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B.设立刺史制度以监察官员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D.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15678910111223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设立了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官员,B项正确;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C两项;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解析1567891011122345.(2025·潍坊市联考)西汉武帝末年,隽不疑任青州刺史。武帝去世后,昭帝即位,“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 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因此,昭帝擢升隽不疑为京兆 尹,并“赐钱百万”。据此推断,西汉刺史制度( )A.扩大了皇权范围B.有利于选拔郡国官员C.加强了中央集权D.确保了官员清正廉洁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隽不疑任青州刺史阻止了齐孝王孙刘泽谋 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监察作用,不是皇权范围,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选拔官员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确保了官员清正廉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6.(2025·湖南长沙模拟)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召开,因贤良文学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主题,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由此可见( )A.汉朝统治者为民生考虑B.国家政策以农为本C.政府与商人争夺利益D.商业发达政府重视156789101112234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历代统治者表面“重农抑商”,实则“重商”。即如汉武帝所谓的“盐铁官营”,也是“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史记·平准书》),实际是私商官营化,是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所服务的。由此可见,政府是与商人争夺利益,C项正确。A、B两项并非统治者青睐桑弘羊主张的根本原因,排除;汉代抑商政策严 格,商业发展受限,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7.(2025·广东湛江模拟)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涉及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禁止郡国铸币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重农抑商无 关,排除D项。故选A。解析1567891011122348.(2025·南平市联考)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又强调夷夏的内外之别和王者施爱的先后顺序,其大一统思想强调王者之尊,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社会秩序。这反映了( )A.汉代兴起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的盛行C.探讨边疆的治理模式D.新儒学的社会现实性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统治者要爱及四夷,又强调夷夏的内外之别和王者施爱的先后顺序,并且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社会秩序,这说明其在探讨如何治理边疆四夷,C项正确;大一统思想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君主(国王)的权力来源于神,君主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其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并且神圣不可侵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新儒学的确反映了社会现实性,但这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9.(2025·汕头市质检)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 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这些措施保证了( )A.少数民族地区秩序稳定B.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C.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畅通D.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西域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威、张 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和所学可知,汉朝通过军事征服、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确;当时的少数民族秩序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保障西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西域是在东汉以后,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10.(2025·山西吕梁模拟)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轮流把持最高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说明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方式,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君主继承制度,排除B项;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解析15678910111223411.(2025·陕西宝鸡模拟)据学者研究,《史记》中司马迁对秦不同时期的战争,使用了不同的表述。秦昭王及秦始皇时期的战争,《史记》主要使用“攻”字进行记述,如“王贲攻魏”;而秦始皇称帝后,战争中集中使用“定”的表述,如“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这一不同表述反映了《史记》( )A.通过描述战争对秦暴政的抨击B.大一统视域下对秦战争的审视C.带有浓厚主观色彩史料价值低D.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15678910111223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史记》在秦昭王及秦始皇时期对战争描述多用“攻”字,而在秦统一后则用“定”字,说明司马迁《史记》在不同时期对战争的看法不同,体现其在汉朝大一统视域下对秦战争的审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暴政,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在不同时期对战争描述的区别,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排除C项;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项。故选B。解析156789101112234二、非选择题12.(2025·广东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的混合政体在理念上则凸显对“周政”和“秦政”优势的正当继承。但这种以血缘和硬实力为基础的平衡缺乏稳定性和韧性。……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 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摘编自《潘妮妮:汉初混合政体与儒家制度化的“间隙显现”——中华帝国初期政治发展的一种观察视角》156789101112234材料二 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汉武帝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前118年,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前98年,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自此,民间不得私自酿造 酒。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156789101112234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15678910111223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武帝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措施:“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颁布“推恩令”;“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建立中朝制度;“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设立刺史制度。(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答案15678910111223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国有专营制 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实施的积极影响。156789101112234内容: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经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后世的经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提高了手工业制造技艺;打击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增强边疆防御;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推动西汉走向强盛。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x 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x 训练4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x 训练4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