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末全册复习考点突破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历史期末全册复习考点突破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复习
重难点突破
1.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2.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时间是:____________年
3.隋炀帝的历史贡献是:主持开凿___________、开创__________制度
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表明大运河的作用是:
成为贯通________交通的大动脉。
5.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的确立
6.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7.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1.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时间是:589年
3.隋炀帝的历史贡献是:主持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选官制度)
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表明大运河的作用是:成为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确立
6.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机会公平公正、选拔形式开放性、
选拔程序严密性、系统性
7.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1.唐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
2.唐太宗的年号是___________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分工明确、提高效率;集中 ,分散 ;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4.唐朝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__________
5.被唐太宗的称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人是:__________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武则天的统治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7.唐太宗、武则天治理的共同点是:重视_______选拔,完善了_______制度,重视___________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民生。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
2.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集中皇权,分散相权;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4.唐朝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
5.被唐太宗的称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人是:魏征
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武则天的统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7.唐太宗、武则天治理的共同点是:
重视人才选拔,完善了科举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民生;虚心纳谏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出现了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____”
2.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生产工具是:___________(耕地)和___________(灌溉)
3.唐朝闻名中外的陶瓷代表是:______________
4.“扬一益二”的说法表明:________城市经济地位上升
5.“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所描绘的城市是:唐朝的_____________
6.唐朝妇女可以接受教育,下棋、跳舞、骑马的现象表明:唐朝社会风气________
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出现了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2.唐朝发明并推广的重要生产工具是:曲辕犁(耕地)和筒车(灌溉)
3.唐朝闻名中外的陶瓷代表是:唐三彩
4.“扬一益二”的说法表明:南方城市经济地位上升
5.“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所描绘的城市是:唐朝的长安
6.唐朝妇女可以接受教育,下棋、跳舞、骑马的现象表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唐玄宗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_________的局面
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
3.安史之乱的影响?使唐朝由 转 ,形成______割据
4.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事件是?__________
5.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历史进入:___________时期
6.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 的延续
7.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唐玄宗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的影响?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
4.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事件是?黄巢起义
5.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6.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7.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是:_______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时,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
3.被尊奉为天可汗的是:_____________
4.唐朝灭突厥,统一西域,先后设置的都护府是:_____都护府、_____都护府、
5.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隋唐民族交融的影响:①隋唐时期,____________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②__________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③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格局得到发展,有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
7.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唐朝自身的先进与强大。
②实行__________的民族政策。③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吸引力。
④长期的民族交融。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时,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
2.被尊奉为天可汗的是:唐太宗
3.4.唐朝灭突厥,统一西域,先后设置的都护府是: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5.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战争
6.隋唐民族交融的影响:①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②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到发展,有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
7.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唐朝自身的先进与强大。
②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③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的吸引力。
④长期的民族交融。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的外交政策是:_________
2.列举隋唐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友好交往的例子: 来华、
东渡;新罗的 在唐朝参加科举
3.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南亚),研习佛法的人物是:___________
4.记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是:_____________
5.与唐朝交往频繁的欧洲与西亚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6.对外交往的特点是:①对外_____,兼收并蓄;②________交流;
往来频繁③内容多元丰富;④交往国家多,地域____。⑤以______交流为主
7.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原因:①强大的_______(根本);
②国家______、社会安定(前提);③___________的对外政策; ④先进的制度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⑤发达的__________; ⑥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
8.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强盛才有吸引力。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学习别国长处,互惠互利。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的外交政策是:开放
2.列举隋唐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友好交往的例子: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新罗的崔致远在唐朝参加科举
3.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南亚),研习佛法的人物是:玄奘
4.记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是:《大唐西域记》
5.与唐朝交往频繁的欧洲与西亚国家是:东罗马帝国、大食
6.对外交往的特点是:①对外开放,兼收并蓄;②双向交流;
往来频繁③内容多元丰富;④交往国家多,地域广泛。⑤以和平交流为主
7.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原因:①强大的综合国力(根本);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③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先进的制度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⑤发达的对外交通;
⑥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
8.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强盛才有吸引力。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学习别国长处,互惠互利。
1.隋唐时期在天文学和医药学领域代表人物是:___、____
2.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___________
3.被称为诗仙的是:____________
4.唐朝的诗圣是_________他的诗歌被称为____________
5.唐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隋唐时期在天文学和医药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僧一行、 孙思邈
2.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唐朝
3.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
4.唐朝的诗圣是杜甫;他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
5.唐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有:颜真卿 柳公权 ;阎立本 吴道子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七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复习
重难点突破
1、960年,上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的是人物:___________
2、北宋的治国方针是:____________
3、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的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加强君权,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是是: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地方派_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_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6.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的措施是:取消__________收税的权力
7.在文化教育上,改革和发展科举制,_______成为定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造就了________局面。
8.1069年,为挽救社会危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变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08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960年,上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的是人物:赵匡胤(宋太祖)
2、北宋的治国方针是:崇文抑武
3、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的典故是:“杯酒释兵权”
4.为了加强君权,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是是:分化事权
5.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6.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的措施是: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7.在文化教育上,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殿试成为定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造就了文治局面。
8.1069年,为挽救社会危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变法是:王安石变法。
08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916年、建立辽,定都上京的人物是:___________
2、1038年、建立西夏、定都兴庆的人物是:____________
3、辽、北宋、西夏所属的民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启了北宋以“岁币”求和平的屈辱先河的盟约是:_________________
5.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反映北宋执行_________政策
6.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___________,有战有和,
但____________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09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916年、建立辽,定都上京的人物是:耶律阿保机
2、1038年、建立西夏、定都兴庆的人物是:元昊
3、辽、北宋、西夏所属的民族分别是:契丹、汉、党项
4.开启了北宋以“岁币”求和平的屈辱先河的盟约是:“澶渊之盟”
5.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反映北宋执行守内虚外政策
6.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政权并立,有战有和,
但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09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0金与南宋对峙
1、1115年,建立金,定会会宁的人物是:___________
2、辽、北宋、西夏、金所属的民族分别是:___、____、___、___
3、辽被金所灭的时间是:________年
4.1127年,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5.南宋的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带领岳家军,“尽忠报国”,取得郾城大捷的抗金名将是:_______
7.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形成_____________局面
8.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________一隅
10金与南宋对峙
1、1115年,建立金,定都会宁的人物是:完颜阿骨打
2、辽、北宋、西夏、金所属的民族分别是:契丹、汉、党项、女真
3、辽被金所灭的时间是:1125年
4.1127年,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被称为:“靖康之变”
5.南宋的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分别是:赵构、临安、1127年
6.带领岳家军,“尽忠报国”,取得郾城大捷的抗金名将是:岳飞
7.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8.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1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的人物是:___________
2、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_____
3、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的人物是:___________
4.1279年,灭南宋残部,完成统一的王朝是:_________
5.元朝中央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的只能分别是:行政、军政、监察、宗教和________军政
6.元朝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的地方制度是:_______
7.元朝时,澎湖巡检司以及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置标志着:_______和______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元朝形成新的民族是:___________
1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的人物是:铁木真
2、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与南宋对峙的政权是:蒙古政权
3、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的人物是:忽必烈
4.1279年,灭南宋残部,完成统一的王朝是:元朝
5.元朝中央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的只能分别是:行政、军政、监察、宗教和西藏军政
6.元朝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度
7.元朝时,澎湖巡检司以及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置标志着:台湾和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元朝形成新的民族是:回族
12课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1.北宋从越南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是:_________
2.宋代江南地区出现“早禾”和“晚禾”两种,所依托的技术是:____________
3.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拔秧工具是:______________
4.元朝首创的粮食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
5.把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广到松江的人是:__________
6.南宋时,我国的制瓷中心在:____________
7.代表了元朝高超制瓷水平的作品是:__________
8.宋代造船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四川出现的“_________”
10.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________宋
12课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1.北宋从越南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是:占城稻
2.宋代江南地区出现“早禾”和“晚禾”两种,所依托的技术是:复种技术
3.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拔秧工具是:秧马
4.元朝首创的粮食运输方式是:海运
5.把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广到松江的人是:黄道婆
6.南宋时,我国的制瓷中心在:江南
7.代表了元朝高超制瓷水平的作品是:青花瓷
8.宋代造船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有:广州、泉州、明州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四川出现的“交子”
10.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
13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1.宋朝交通主要依靠:__________路
2.元朝海外交通:_________并举,开创中外________新局面
3.宋元时期对外交通:___________
4.宋元负责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的机构是:_________
5.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______、______、______
6.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_______重视、_______繁荣、______航海技术进步
7.宋元时期中外文化往来特点:__________、领域众多
13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1.宋朝交通主要依靠:海路
2.元朝海外交通:海陆并举,开创中外交通新局面
3.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4.宋元负责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的机构是:市舶司
5.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广州、泉州、明州
6.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政府重视、经济繁荣、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7.宋元时期中外文化往来特点:双向交流、领域众多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的______。
2.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的时间是:______末年。
3.火药开始、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_。
4.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其中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绩最为突出,因此理学被称为“______”。
5.著有《窦娥冤》的元朝杂剧家是______。
14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的毕昇。
2.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的时间是:北宋末年。
3.火药开始、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时间分别是:唐朝、宋元。
4.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其中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绩最为突出,因此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
5.著有《窦娥冤》的元朝杂剧家是关汉卿。
14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七年级下学期
第三单元复习
重难点突破
1.1368年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的人物是:__________
2.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迁都北京的人物是:__________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在地方上废除______,设________
4.为了强化皇权,在中央废除______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负责。
5.为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______,明成祖设立_____
6.明朝的科举制发展为______
7.明朝在东北女真设立______, 明朝与蒙古达成______。
温故知新——15课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1368年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的人物是:朱元璋(明太祖)
2.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迁都北京的人物是:朱棣(明成祖)。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4.为了强化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5.为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6.明朝的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
7.明朝在东北女真设立奴儿干都司, 明朝与蒙古达成隆庆和议。
温故知新——15课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温故知新-16明朝的对外关系
1.1405-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人物是:________
2.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的人物是___。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一场______的战争
4.1553年,买通广东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进行贸易的殖民者是:______。
5.明政府为加强对澳门的管理而设置的官职是:______。
6.决定对外关系的因素是:___________
温故知新-16明朝的对外关系
1.1405-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人物是:郑和
2.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的人物是:戚继光。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4.1553年,买通广东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进行贸易的殖民者是:葡萄牙。
5.明政府为加强对澳门的管理而设置的官职是:守澳官。
6.决定对外关系的因素是:国家实力。
温故知新--17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明中后期,政治腐败,______严重。
2.张居正改革的经济措施被称为“____________”。
3.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的口号是:_________。
4.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同年4月,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的历史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
6.1635年,定族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的人物是:______。
7.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关键事件是:1644年。______引清军入关。
温故知新--17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严重。
2.张居正改革的经济措施被称为“一条鞭法”。
3.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的口号是:“均田免粮”。
4.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同年4月,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的历史人物分别是:李自成、崇祯帝
5.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的历史人物是:努尔哈赤。
6.1635年,定族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的人物是:皇太极。
7.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关键事件是: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温故知新——18 清朝的边疆治理
1.从荷兰殖民者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
2.1684清朝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是___。
3.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______。
4.1727清朝在西藏设置监察地方政务的机构是:______。
5.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的管理机构是:___________
6.克服重重困难,重回新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
7.康熙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最终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是:___________
8.清朝管理边疆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____并施、刚柔并济
9.奠定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的朝代是:________
温故知新——18 清朝的边疆治理
1.从荷兰殖民者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
2.1684清朝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是台湾府。
3.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1727清朝在西藏设置监察地方政务的机构是:驻藏办事大臣。
5.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置的管理机构是:伊犁将军
6.克服重重困,重回新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历史事件是:土尔扈特部回归
7.康熙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最终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是:《尼布楚条约》
8.清朝管理边疆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恩威并施、刚柔并济
9.奠定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的朝代是:清朝
温故知新--19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为了从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康熙帝和雍正帝分别设立了
______、_______。
2.康熙时期,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制度是___________。
3.为了从思想上控制士人,清朝统治者从士人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制造大批冤狱的做法是:____________。
4.清朝统治者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不利统治的书籍列为禁书的政策是:____________。
5.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
6.清朝对外政策是:___________
7.乾隆时,清朝对外的唯一港口是:___________
温故知新--19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为了从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康熙帝和雍正帝分别设立了
南书房、军机处。
2.康熙时期,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制度是奏折制度。
3.为了从思想上控制士人,清朝统治者从士人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制造大批冤狱的做法是:“文字狱”。
4.清朝统治者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不利统治的书籍列为禁书的政策是:文化专制政策。
5.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是:白莲教起义。
6.清朝对外政策是:闭关政策
7.乾隆时,清朝对外的唯一港口是:广州
温故知新--20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①统治者的______;
②有利的经济政策、措施;;③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提高。④全球性经济互动下,_________引入中国;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⑥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2.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有:①耕地_______扩大②粮食______提高③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__________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大
3.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利于社会的______和繁荣
4.明清时期,南北方手工业生产基地有:______是棉纺织业中心,_____州是丝织业中心,______镇是制瓷中心。
5.“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表明:明清时期,手工工场,出现了____关系,
是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
6.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十分兴盛。表现有形成了:_____性乃至______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的海外贸易兴盛,_______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成为___________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出现了地域性商帮,如_______商和_______商。
7.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是:_________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促进边疆社会繁荣。
温故知新--20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①统治者的重视;②有利的经济政策、措施;;③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提高。④全球性经济互动下,高产作物引入中国;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⑥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2.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有:①耕地面积扩大②粮食产量提高③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大
3.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明清时期,南北方手工业生产基地有: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5.“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表明:明清时期,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
是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
6.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十分兴盛。表现有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的海外贸易兴盛,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出现了地域性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7.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是: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促进边疆社会繁荣。
温故知新--21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明朝,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的药物学著作是李时珍的《_______》。
2.明朝,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生产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成果研究的农业科学著作是徐光启的是《_______》。
3.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宋应星的:《_______》。
4.明长城的修筑目的是:抵御____________。
5.我们今天的故宫是指:北京城的____________。
6.明中期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家是:___________
7.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思想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8.明清“四大名著”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文化的繁荣
9.汤显祖的《牡丹亭》属于:________曲
10.拥有角色行当“生、旦、净、丑”四行的戏曲是:_________。
温故知新--21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明朝,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的药物学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明朝,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生产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成果研究的农业科学著作是徐光启的是《农政全书》。
3.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4.明长城的修筑目的是:抵御蒙古族。
5.我们今天的故宫是指:北京城的宫城(紫禁城)。
6.明中期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家是:王守仁
7.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思想家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8.明清“四大名著”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9.汤显祖的《牡丹亭》属于:昆曲
10.拥有角色行当“生、旦、净、丑”四行的戏曲是:京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