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单元综合复习一、课标要求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习要点: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学习提示: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学习要点:知道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学习提示: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学习要点: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学习提示:知道战胜国建立战后世界的新秩序。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要点:知道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习提示: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学习要点: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墨西哥的民族解放运动。学习提示:了解印度、埃及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二、单元解构战后国际秩序:三国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882年20世纪初1914年6月1914年7月1916年1918年11月1919年1921-1922年三国同盟形成三国协约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凡尔登战役德国投降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条约》等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向赛尔维亚宣战凡尔登战役导火线一战爆发一战转折一战结束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二、单元解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7年1920年1921年1930年1934年1936年1937年1918年1922年1928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埃及华夫脱运动兴起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埃及独立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开始苏联颁布新宪法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性质宪法苏俄新经济政策三、任务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结合地图,画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示意图并分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产生的影响。通过时间轴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意义。制作表格比较《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并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单元任务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任务5列举苏联(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史实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任务6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在印度、埃及、墨西哥的民族解放运动,认识其不同的特点。四、知识梳理任务一 结合地图,画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示意图并分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产生的影响。法德奥意英俄1879年1882年1892年1904年1907年英国三国同盟三国协约V S德国(核心)英国(核心)疯狂扩军备战,加速一战爆发法德矛盾 重新划分殖民地(主要矛盾)俄奥矛盾 为了巩固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英德矛盾 为了争夺巴尔干地区控制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重点解读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帝国主义各国 加剧,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世界的争斗中矛盾激化。具体原因:欧洲两大 集团的形成和对抗。直接原因: 事件(导火线)四、知识梳理项 目 英 法 德 美186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3 4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萨拉热窝军事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重点解读四、知识梳理我毫不后悔,因为我坚信我消灭了一个给我们带来灾难的人,做了一件好事。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行为?(1)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义和正确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2)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要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行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3)虽然他的行为是爱国行为,但是其手段极端(恐怖主义),不应该提倡。偶然?必然?一战的爆发?是必然的。因为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矛盾的激化更是加剧了战争危机。是偶然的。“暗杀”等恐怖事件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和机会。如果没有这类事件,战争可能推迟或避免。二战至今,恐怖事件等现象依然存在,但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普林西普(1984-1918)任务二 通过时间轴,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1882年1907年1914年6月28日1914年7月28日三国同盟: (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核心)、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导火线: 事件;爆发: 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知识梳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德国英国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军队开往前线任务二 通过时间轴,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四、知识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形势图(1914-1918年)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概况:1916年,德、法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阵地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有“ ”“地狱”“屠场”之称;结果:法军挫败了德军的进攻。绞肉机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时间:1916年6月-11月交战双方: ;伤亡人数:130多万;战况: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坦克第一次投入战场,被称为“索姆河地狱”。一战中的坦克英法vs德国现代工业文明应用于战争1916年任务二 通过时间轴,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4月1917年8月1918年3月1918年11月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参战,加入 ,加速一战结束;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采取“以工代战”的方式加入 作战。苏俄退战:1917年11月6日,俄国 爆发,1918年3月,退出一战。战争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的失败而告终。四、知识梳理美国参战,加入协约国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苏俄退出一战德国投降协约国协约国同盟国十月革命特点:(1)战争时间长:历时4年多;(2)涉及范围广: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总计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3)破坏性大:伤亡人数多(参战国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4)新式武器投入战场:如 、坦克、 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 战争。任务二 通过时间轴,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四、知识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帝国主义飞机潜艇任务二 通过时间轴,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四、知识梳理炮轰后的凡尔登影响:(1)对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上一次 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2)对世界格局:大大削弱了 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美国、日本开始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开始改变以 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对欧洲: 帝国、沙皇俄国、 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摧毁,英法也被严重削弱;(4)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5)对社会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的运动日益高涨。《争吵与签约》规模空前欧洲欧洲一战前和一战后欧洲形势图德意志奥匈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要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科学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任务三 通过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意义。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时间性质革命任务 结果1917年3月1917年11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建立了工农兵代表的苏维埃政权二月革命群众游行 攻打冬宫十月革命背景:(1)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2)一战激化沙俄国内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3)沙皇专制统治的终结: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4)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基本生活供给的要求,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四、知识梳理地点: ;领导人 ;任务:推翻 ,全部政权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时间: ;进程:以“ ”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冲进 ,推翻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当晚,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特征: 。任务三 通过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意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彼得格勒列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冬宫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四、知识梳理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意义: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俄,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对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任务四 制作表格比较《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并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国际会议召开时间召开地点参会目的参加者结果1919年1月—6月1921—1922年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美国华盛顿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战胜的协约国代表,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三巨头”操纵和会。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9个国家的代表,美国主导会议。影响签订《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建立国际联盟。签署《九国公约》等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与巴黎和会一起重建了战后国际秩序,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任务四 制作表格比较《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并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签订《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国际条约签订时间签订双方基本内容针对国家影 响1919年6月1922年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中国德国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规定。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对德国:处罚过于严苛,导致德国复仇情绪蔓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对国际关系:《凡尔赛条约》与其他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对美国: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对日本: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对中国: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四、知识梳理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任务四 制作表格比较《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并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签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影响:积极:(1)暂时维持了 的平衡,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使世界局势出现了暂时的 ,客观上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消极:建立在 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缺乏真正制止战争的体制和手段,埋下了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祸根。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后对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资本主义世界和平与稳定掠夺和奴役四、知识梳理任务五 列举苏联(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史实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知识梳理列宁(1870—1924)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他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并领导了苏俄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建设。1918年实施时间:目的:内容: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战胜苏俄成立之初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等;(1)积极: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胜利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消极: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存在弊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目的:内容:1921年春开始;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2)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3)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4)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特点:性质:影响: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1922年苏联成立任务五 列举苏联(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史实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知识梳理斯大林1926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成就:(1)优先发展重工业;(2)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3)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背景:直接目的:根本目的:概况:影响: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解决粮食问题;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1)开展消灭富农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2)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1936年苏联模式形成形成:特征:表现: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方面: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1924年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国家工业化设想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影响:①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 ,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②经济:苏联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不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反法西斯工业化苏联建设探索的教训和启示重点解读四、知识梳理从苏联模式建设中,我们应该汲取哪些教训,以更好地服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任务六 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在印度、埃及、墨西哥的民族解放运动,认识其不同的特点。四、知识梳理类别时间背景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卡德纳斯改革1920-1922;1930-1934年1918-1922年193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掠夺,印度天灾人祸接连发生,与英国殖民者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后,于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四、知识梳理类别目的概况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反对英国殖民压迫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获得埃及的完全独立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其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支持。1919 年,殖民政府速捕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独立与发展。文化上,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任务六 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在印度、埃及、墨西哥的民族解放运动,认识其不同的特点。四、知识梳理类别意义特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斗争具有妥协性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任务六 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在印度、埃及、墨西哥的民族解放运动,认识其不同的特点。四、知识梳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提倡手工纺织等废除食盐专卖扎格鲁尔领导,举行和平示威,引发起义最终独立体现宪法要求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920-19221930-1934文明不服从一战影响:民族危机任务六 列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在印度、埃及、墨西哥的民族解放运动,认识其不同的特点。四、单元导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新经济政策《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埃及华夫脱运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宁与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工业化苏联模式农业集体化五、巩固训练1.(安徽中考)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D【解析】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一战导致欧洲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即一战使欧洲的殖民统治地位下降,从而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故选D;材料反映了一战对欧洲的打击,说明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故选D。真题模拟五、巩固训练2.(扬州中考)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C【解析】依据题干中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先后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7%,这表明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已经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A排除;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政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但是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B排除;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始于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真题模拟五、巩固训练3.(江苏宿迁中考)杜德在《今日印度》中写道:“他把我们吓了一大跳!他的计划使我们把监狱塞满了。决不能永远逮捕人民,你也知道——何况他们有三亿一千九百万人。要是他们竟采取了他的下一步而拒绝纳税呢!天晓得我们要怎么样了!”“他”是( )A.甘地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A【解析】根据“他的计划使我们把监狱塞满了”可知他对殖民者采取了非暴力的策略,结合“《今日印度》”可知“他”应该是印度的民族解放领袖甘地,故选A;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都是南美洲民族解放的领袖,排除BD;章西女王与“他的计划使我们把监狱塞满了”的描述不符,排除C。故选A。真题模拟4.(山东中考节选) 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引起了广大居民的不满。《经济生活报》针对此问题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讨论,列宁在阅读大量农民给报社的来信后,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据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等【解析】本题为综合能力考察题,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题主要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知识点。根据材料二“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报刊中讨论的现象,发生在共产主义政策长期实行引发政治危机的背景之下,为摆脱困境,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答案】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措施: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答出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亦可)。真题模拟五、巩固训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苏俄报刊中讨论或提及的现象,发生在什么背景之下,为摆脱困境,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