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考题猜想:限时模拟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历史期末复习 第三单元考题猜想:限时模拟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
1.(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曾训谕其子孙以后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D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大大加强。由材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可知该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D项正确;汉高祖、唐太宗和宋太祖均没有废除丞相,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及地方的督抚制度,都是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题干所述重在加强皇权,不是增强监察职能,排除B项;题干措施并未精简政府机构,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政府的管理,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 )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
C.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
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可知,南海诸岛、小琉球等在地图上清晰可见,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D项正确;通过地图左下角图标可知,长城与政权部族界是两条不同的线,所以长城并不是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排除A项;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清朝完全形成,排除B项;根据地图可知,明朝时期存在建州女真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明朝建立时,元朝已经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郑和远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
A.14世纪30年代 B.14世纪40年代
C.15世纪30年代 D.15世纪40年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代表一百年,一个世纪被分为十个年代,每个年代代表十年。1433年换算成世纪年代就是15世纪30年代,C项正确;1433年换算成世纪年代就是15世纪30年代,其余选项计算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元朝的政治统治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郑和宝船(模型)”“《榜葛剌进麒麟图》”“戚继光像”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明朝的对外关系,B项正确;郑和属于明朝时期的人物,而不是元朝,排除AC项;戚继光抗倭不属于中外交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海南·中考真题)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此文主要是纪念( )
A.戚继光抗倭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C.李自成起义 D.清军入关
【答案】C
【解析】根据“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是纪念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C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反映的是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与明朝灭亡无关,排除A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这一女真族政权,与明朝灭亡不符,排除B项;清军入关时明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清朝康熙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巩固西南边疆的举措是( )
A.用兵台湾,设府管理 B.进攻俄军,谈判签约
C.平定叛乱,册封班禅 D.三次亲征,平噶尔丹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巩固边疆,其中包括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叛乱等,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特别是在西南边疆,康熙帝通过军事行动平定了一系列的叛乱,并通过册封班禅等措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巩固了西南边疆,C项正确;“用兵台湾,设府管理”这一举措是针对台湾地区的,与西南边疆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进攻俄军,谈判签约”这一举措涉及的是清朝与俄国的边界问题,与西南边疆无关,排除B项;“三次亲征,平噶尔丹”这一举措是针对蒙古地区的叛乱,与西南边疆无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台湾通史》中记载:“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和所学可知,明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1662年初,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因此这是郑成功写给荷兰殖民者的信,C项正确;戚继光抗倭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排除B项;三国时期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北京·中考真题)某班举办反抗外来侵略专题展,其中有倭寇图卷、林则徐虎门销烟池遗址、北洋水师致远舰等图片。以下图片可以入选这一专题的是( )
A.步辇图(局部)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荷兰军队向郑成功投降图(局部)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局部)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兰军队向郑成功投降图(局部)”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反映的是抗击外来侵略,与题干反抗外来侵略相符,C项正确;“步辇图(局部)”反映的是唐朝和吐蕃的民族关系,与题干反抗外来侵略不符,排除A项;“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繁荣的景象,与题干反抗外来侵略不符,排除B项;“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局部)”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叛乱的史实,与题干反抗外来侵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可知,文字狱在乾隆年间风行全国,造成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这体现了文字狱禁锢了思想言论,A项正确;文字狱强调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其不一定属于犯罪,“打击了违法犯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儒学在清朝本身就是正统思想,且文字狱并未提高其地位,排除C项;“保障了社会发展”说法错误,文字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
C.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
【答案】A
【解析】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实行三公九卿制;宋太祖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明太祖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特务机构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巅峰。因此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A项正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体现在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体现在从郡县制到行省制等的演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体现在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 )
A.葡萄 B.玉米 C.稻 D.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B项正确;葡萄原产于亚洲,排除A项;稻原产于我国,排除C项;粟原产于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 ”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 即使是最大的王室成员, 他们的财富也不过是像江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一样, 仅仅是为了享受财富而已。 这句话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繁荣,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明朝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比如小说、书法、绘画等,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没有涉及市民阶层扩大,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明朝农业科技的改进,比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对农业科技改进方面的记载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这成为明朝( )
A.扩建改造北京的前提 B.取得科技成就的基础
C.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 D.科举考试变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可知,明朝中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促进了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B项正确;明代中期经济发展与扩建改造北京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而明朝政治方面的举措旨在强化皇权,排除C项;明代科举考试采取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的方式,与材料内容“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对各种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插图,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A项正确;《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排除C项;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6.(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活动探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四: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B ______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种)
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4)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1)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均田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任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3)文成公主;驻藏大臣;方式:与少数民族和亲、设置管理机构、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制定法律。
(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解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和所学可知,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根据材料二“……(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据此可知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实行均田制等。结合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清朝前期,雍正年间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根据表格中“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清朝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可知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有:设置管理机构、与少数民族和亲、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制定法律。
(4)综合上述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主流之一,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1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事。
材料二 当海外商船进入中国海域后,市舶司要派员“阅实其货”……经过查验后就算入关了,征收关税必不可少,当时称为“抽解”,最早没有这项规定,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开始施行,税率为“二分”,即20%,采取实物收税的办法。……宋太宗后期抽解二分的制度作了调整,改为“十先征其一”,宋神宗时一度改为“十五取一”。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市舶司的管理职能。从市舶司的设立和税率的调整两方面推断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
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依据材料三,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材料四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史事: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文化。
(2)职能:查验货物、征收关税;态度:鼓励海外贸易。
(3)影响: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1)史事:由题干材料“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可知,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有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文化。
(2)职能:由题干材料“市舶司要派员‘阅实其货’……经过查验后就算入关了,征收关税必不可少”可知,宋朝市舶司的管理职能是查验货物、征收关税;态度:由题干材料“宋太宗后期抽解二分的制度作了调整,改为‘十先征其一’,宋神宗时一度改为‘十五取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鼓励海外贸易。
(3)影响:由题干材料“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成,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4)政策:由题干材料“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8.(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源于其思想文化的底蕴和辉煌成就的取得。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任务一【识辨梳理】从以下图片中选取关联信息填入相应位置。(填写序号)
(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
(3)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4)“天下第一行书”;
(5)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6)“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任务二【分类归纳】把下表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农业 (1)在浙江余姚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手工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填地名)。
商业 (4)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填名称)。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填名称)。
任务三【对比分析】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图一中,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哪一官职?秦朝在地方实行哪一制度进行管理?
(2)图二中,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什么?元朝时,宣政院统辖哪一地区?
(3)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答案】任务一
(1)⑥
(2)③
(3)④
(4)①
(5)②
(6)⑤
任务二
(1)河姆渡
(2)都江堰
(3)景德镇(江西景德镇)
(4)五铢钱
(5)交子
任务三
(1)丞相;郡县制(郡县制度) 。
(2)行省制度(行省制);西藏地区(西藏)或吐蕃地区(吐蕃)。
(3)澎湖巡检司。
【解析】任务一: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由此可知,任务一的对应关系为:(1)⑥;(2)③;(3)④;(4)①;(5)②;(6)⑤。
任务二:(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姆渡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景德镇(江西景德镇)。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五铢钱。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交子”。
由此可知,任务二中应填入的答案分别是:(1)河姆渡;(2)都江堰;(3)景德镇(江西景德镇);(4)五铢钱;(5)交子。
任务三:
(1):官职:根据材料“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由此可知,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丞相。
制度:根据材料“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制度: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
地区: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辖地在我国的西南,是西藏地区。元朝时,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中央政府设置了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地区(当时称之为吐蕃地区)的管理。
(3):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一、选择题
1.(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曾训谕其子孙以后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
3.(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 )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
C.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
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4.(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郑和远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
A.14世纪30年代 B.14世纪40年代
C.15世纪30年代 D.15世纪40年代
5.(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元朝的政治统治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
6.(2023·海南·中考真题)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此文主要是纪念( )
A.戚继光抗倭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C.李自成起义 D.清军入关
7.(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清朝康熙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巩固西南边疆的举措是( )
A.用兵台湾,设府管理 B.进攻俄军,谈判签约
C.平定叛乱,册封班禅 D.三次亲征,平噶尔丹
8.(2023·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台湾通史》中记载:“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9.(2024·北京·中考真题)某班举办反抗外来侵略专题展,其中有倭寇图卷、林则徐虎门销烟池遗址、北洋水师致远舰等图片。以下图片可以入选这一专题的是( )
A.步辇图(局部)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荷兰军队向郑成功投降图(局部)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局部)
A.A B.B C.C D.D
10.(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11.(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图时间轴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选官制度的持续发展
C.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D.对外交往的深入推进
12.(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 )
A.葡萄 B.玉米 C.稻 D.粟
13.(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14.(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这成为明朝( )
A.扩建改造北京的前提 B.取得科技成就的基础
C.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 D.科举考试变化的结果
15.(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二、综合题
16.(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活动探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四: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B ______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种)
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4)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17.(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事。
材料二 当海外商船进入中国海域后,市舶司要派员“阅实其货”……经过查验后就算入关了,征收关税必不可少,当时称为“抽解”,最早没有这项规定,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开始施行,税率为“二分”,即20%,采取实物收税的办法。……宋太宗后期抽解二分的制度作了调整,改为“十先征其一”,宋神宗时一度改为“十五取一”。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市舶司的管理职能。从市舶司的设立和税率的调整两方面推断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
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依据材料三,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材料四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影响。
18.(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源于其思想文化的底蕴和辉煌成就的取得。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任务一【识辨梳理】从以下图片中选取关联信息填入相应位置。(填写序号)
(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
(3)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4)“天下第一行书”;
(5)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6)“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任务二【分类归纳】把下表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农业 (1)在浙江余姚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手工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填地名)。
商业 (4)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填名称)。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填名称)。
任务三【对比分析】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图一中,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哪一官职?秦朝在地方实行哪一制度进行管理?
(2)图二中,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什么?元朝时,宣政院统辖哪一地区?
(3)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